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56

  ..续本文上一页受持,只是凭着自己凡夫的分别心搞一套所谓的新知识,这样真正的精华都会失传,后继无人,人们的心会越来越趋于下流,会越来越浅薄。同样,如果佛弟子对圣法不恭敬受持,那圣法也会逐渐隐没。相反来讲,在五浊恶世,如果有人对圣法具有虔诚的信心,能对圣法的一偈听闻、受持、开演、思维,就能成就人身的无量利益。这是在末世续佛慧命、绍隆三宝种性、使圣法传承不绝、广布流通的巨大功德,绝对不是其他世间善根可以比拟的。

  在《法华经•法师品》品中,佛说:“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佛告诉药王菩萨,在在处处,或者演说,或者读诵,或者书写,或者经典所安住的地方,都应当建起七宝之塔,极令高广,作种种庄严。)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就是如来法身的全体,所以在在处处应当起七宝塔,因为法身无依、以塔为依的缘故,所以对此塔就应当种种供养。)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是亲近法身的缘故,所以是亲近大菩提。)”经中又说:“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如果有人能受持、能读诵、能解说、能书写这部《妙法莲华经》,下至于一四句偈,对于经典象对佛一样恭敬,以种种香花、璎珞、衣服、音乐等供养,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经供养过十万亿佛,在诸佛前成就大愿,以悲愍众生的缘故,再来人间。)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药王菩萨,假如有人问:什么样的众生在未来世将能作佛?我应当指示:这些人于未来世,必当作佛。)”

  《金刚经》中说:“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果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所有的须弥山王,以这样多的七宝聚拿来布施,如果有人以这部般若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前者的福德与后者相比,不及百分之一,不及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以算数、以譬喻都无法衡量这两者的差距。)”

  经中又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随念僧宝之功德

  

  乙三、随念僧宝之功德分二:一、宣说僧宝功德;二、胜赞具彼功德无上福田。

  丙一、宣说僧宝功德分二:一、相续清净;二、胜田功德。

  这两者的关系就是,以自相续清净而成为一切有情堪能种植大福德的殊胜福田,所以自利和利他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自己的相续不清净,心地不平,遍地都是荆棘,那也不能让众生种福。自己的相续清净了,才能成为众生殊胜的福田。

  丁一、相续清净: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

  先解释圣僧的含义,再以具足四行来赞叹圣僧的相续清净,不同于凡夫杂染的相续。这里圣僧,是指小乘一至四果的阿罗汉、大乘一至十地的菩萨,比如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月称菩萨等。

  僧者,即以千百万魔众不能令离正道之故,具有不夺信解之名,即圣补特伽罗之义。

  什么是僧呢?不是在心外安立一个僧的名字,是以德而立名,就是以心相续具有不夺信解而安立僧的名称。怎么具有不夺信解呢?就是以千百万的外魔、内魔都无法让他远离正道的缘故。因为心里的信解坚定,所以不会被内外诸魔所夺。所以僧是一个极为崇高的称呼,在佛法没有弘传的地区,在他们的文化当中不会出现这个“僧”字。比如东汉以前佛教还没有东来,在中国文化当中,就没有“僧”的概念。在西方国家,更是千百年当中,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根本没有“僧”的概念。所以,“僧”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其意义远远超过出现一位政治家、艺术家或者科学家。

  为什么僧这样罕见呢?因为没有佛陀宣说圣法,人类不会知道什么是出世间的正道,也就不可能依法修行而产生不夺的信解,自然就不可能出现所谓圣僧的补特伽罗。僧只有在人类福德善根成熟时才会显现。在没有圣法的世界当中,人们都是被四魔所欺诳,千百万魔众,处处都是让人趣入邪道,也就是被贪、嗔、痴、嫉妒、傲慢所使,时时远离正道,不可能内心觉悟而产生诸魔不可夺的信解,也就不会有僧宝的出现。

  在五浊恶世的今天,认识僧的含义,赞叹和随念僧的功德,恭敬和供养僧,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伴随经济的高度发达,在贪执增盛的人类心目当中,僧的意义正在逐渐消失,只有少数人对僧有一些认识。照这样下去,一旦“僧”这个字的含义在人们内心中隐没时,这个世界当中就不会再有僧宝出现。虽然从僧宝自身的角度讲,是无为法,永远不可能隐没。但是人心日益被邪见染污,在人类的心灵面前,只有魔的形相,不再会现出清净僧宝的影像,最后这个世界会陷入一片黑暗当中。以今天的现状来看,可以对大众作民意调查,大多数人的内心都不懂僧的意义,不仅不懂,而且把僧当成怪物,最后,他们会认为,这个“僧”字是多余的,应当把这个字去掉,因为这和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乃是古代迷信的概念,不应当放在现代人的字典当中,最后会成为这种结果。

  下面回过来看僧的意义。僧之所以为僧,不同于俗,就是因为在他的心中对圣法已经获得不可夺的信解。除此之外,不可能在心外的某种法上安立僧的名言。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会认识到,僧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相续清净的圣贤,不是世间的帝王将相可比,更不是世间的富豪明星可比。之所以僧是崇高、僧是应供、僧是福田,都要从“具有不夺信解”这一点上去决定,去体会。

  “以千百万魔众不能令离正道”,怎么来体会呢?就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因为已经证悟法性的缘故,不会被尘境所转,不会被五欲所牵,不会被外魔所扰,视黄金如粪土,视名声如谷响,视女色如幻化。因此种种天魔、烦恼魔根本不能让圣僧的心远离正道。

  比如,南北朝时代的志公禅师,梁武帝想观察他的境界,就叫他和宫女们一起下浴池洗浴,志公禅师谈笑自如,没有任何障碍。

  唐朝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唐太宗三次下诏让他来京师,他都托病告辞不去,皇帝命令使者如果再不入京,就要砍头,四祖伸出脖子等使者来砍,使者把这件事回奏皇上,唐太宗感叹不已。

  比如大恩上师在各种违缘面前,心里对三宝、对圣法的信解,象须弥山王一样稳固,任何魔众都无法干扰。上次我们也讲过,在浩劫期间,有人威胁上师,要他说“佛教是迷信,我舍弃三宝”,但是上师说:“要想让我说这句话,比登天还难,佛教完全是正信,我不可能舍弃三宝。”而且上师还说:“即使舍弃生命,我也决不会舍弃三宝。”象这样即使是以千百万魔众也不能令离正道的缘故,所以具有不夺信解之名。

  《宝性论》中说:“如所尽所各别证,智慧见者清净故,具慧不退之僧众,定具无上之功德。”因为现见法性而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功德,对于无上菩提不退转的菩萨僧宝,决定具有无上智慧的功德。

  下面从两个角度解释“圣”:

  圣或大者,即由内道佛乘超胜世间,或者具有所缘等七种大,故称圣僧。

  所谓两个角度,第一是从内道佛乘超胜世间的角度,把行持内道圣法的僧称为大。第二是从大乘具有七种大,把行持大乘圣法的僧称为大。这里的要点,就是以法大而成立持法者大。下面所说都要这样来理解。

  总体来说,出世间的内道佛乘胜过世间的一切道。因为内道是无我的圣道,能断烦恼,超越生死。而世间道都是以我执摄持的道,不能断烦恼,随顺生死。所以内道佛乘超胜世间。再从持法者来作比较,僧是内道佛乘的持法者,其他凡夫上至转轮王、帝释、梵天都是世间法的持法者,以法大的缘故,所以僧的功德超过一切外凡,理应称为大。以功德大的缘故,连梵天、帝释、转轮王都应当向僧礼拜、恭敬,何况一般的总统、富豪和种种所谓的上层人士。但是,今天人类的邪见增上,竟然不知僧为何物,甚至轻视、诋毁僧宝,还有些在家居士或者公开或者在内心里面,根本不承认僧宝,他只皈依二宝,这真是末法时代极为荒唐的事情。过去,象唐太宗这样英明盖世的人物,也懂得应当敬小沙弥如敬佛。而今天末法时代的凡夫,我慢增上,见到崇高、清净的僧相,连瞧都不瞧一眼。象这样是在灭自己的三宝种性,怎么能趣入解脱之道呢?

  下面第二个大,是讲以大乘乘大,所以持大乘法的圣僧,都是法门龙象,都是超凡入圣的大丈夫,不仅远超人天,也超过小乘僧。

  大乘怎么大呢?当然不是广告作的大,外表的场面大,如果只是一种假相上的大,可以不承认是大。但是如理衡量大乘僧宝的相续,的确真实具有七种大的相,谁也无法否认,即使有人不承认,想用各种方法来毁谤,可是这样昭彰显著的“大”,又怎么可能以毁谤而消失呢?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下面就讲述这七种大:

  第一、所缘大:声闻缘的只是小乘的三藏,而菩萨缘的是大乘深广的无量法藏,在所缘的深广上大于声闻,更大于世间一般凡夫。一个人内心的所缘直接决定他的道和果的成就,所缘大,器量就大,一切道果都会大;所缘小,器量就小,行为、成就…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