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56

  ..續本文上一頁受持,只是憑著自己凡夫的分別心搞一套所謂的新知識,這樣真正的精華都會失傳,後繼無人,人們的心會越來越趨于下流,會越來越淺薄。同樣,如果佛弟子對聖法不恭敬受持,那聖法也會逐漸隱沒。相反來講,在五濁惡世,如果有人對聖法具有虔誠的信心,能對聖法的一偈聽聞、受持、開演、思維,就能成就人身的無量利益。這是在末世續佛慧命、紹隆叁寶種性、使聖法傳承不絕、廣布流通的巨大功德,絕對不是其他世間善根可以比擬的。

  在《法華經•法師品》品中,佛說:“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複安舍利。(佛告訴藥王菩薩,在在處處,或者演說,或者讀誦,或者書寫,或者經典所安住的地方,都應當建起七寶之塔,極令高廣,作種種莊嚴。)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璎珞、缯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經就是如來法身的全體,所以在在處處應當起七寶塔,因爲法身無依、以塔爲依的緣故,所以對此塔就應當種種供養。)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是親近法身的緣故,所以是親近大菩提。)”經中又說:“若複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于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于諸佛所成就大願,愍衆生故生此人間。(如果有人能受持、能讀誦、能解說、能書寫這部《妙法蓮華經》,下至于一四句偈,對于經典象對佛一樣恭敬,以種種香花、璎珞、衣服、音樂等供養,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經供養過十萬億佛,在諸佛前成就大願,以悲愍衆生的緣故,再來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衆生于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于未來世必得作佛。(藥王菩薩,假如有人問:什麼樣的衆生在未來世將能作佛?我應當指示:這些人于未來世,必當作佛。)”

  《金剛經》中說:“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果叁千大千世界當中所有的須彌山王,以這樣多的七寶聚拿來布施,如果有人以這部般若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演說,前者的福德與後者相比,不及百分之一,不及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以算數、以譬喻都無法衡量這兩者的差距。)”

  經中又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隨念僧寶之功德

  

  乙叁、隨念僧寶之功德分二:一、宣說僧寶功德;二、勝贊具彼功德無上福田。

  丙一、宣說僧寶功德分二:一、相續清淨;二、勝田功德。

  這兩者的關系就是,以自相續清淨而成爲一切有情堪能種植大福德的殊勝福田,所以自利和利他兩者的關系密不可分。如果自己的相續不清淨,心地不平,遍地都是荊棘,那也不能讓衆生種福。自己的相續清淨了,才能成爲衆生殊勝的福田。

  丁一、相續清淨: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

  先解釋聖僧的含義,再以具足四行來贊歎聖僧的相續清淨,不同于凡夫雜染的相續。這裏聖僧,是指小乘一至四果的阿羅漢、大乘一至十地的菩薩,比如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月稱菩薩等。

  僧者,即以千百萬魔衆不能令離正道之故,具有不奪信解之名,即聖補特伽羅之義。

  什麼是僧呢?不是在心外安立一個僧的名字,是以德而立名,就是以心相續具有不奪信解而安立僧的名稱。怎麼具有不奪信解呢?就是以千百萬的外魔、內魔都無法讓他遠離正道的緣故。因爲心裏的信解堅定,所以不會被內外諸魔所奪。所以僧是一個極爲崇高的稱呼,在佛法沒有弘傳的地區,在他們的文化當中不會出現這個“僧”字。比如東漢以前佛教還沒有東來,在中國文化當中,就沒有“僧”的概念。在西方國家,更是千百年當中,在人們的心目當中,根本沒有“僧”的概念。所以,“僧”的出現,在人類曆史上,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其意義遠遠超過出現一位政治家、藝術家或者科學家。

  爲什麼僧這樣罕見呢?因爲沒有佛陀宣說聖法,人類不會知道什麼是出世間的正道,也就不可能依法修行而産生不奪的信解,自然就不可能出現所謂聖僧的補特伽羅。僧只有在人類福德善根成熟時才會顯現。在沒有聖法的世界當中,人們都是被四魔所欺诳,千百萬魔衆,處處都是讓人趣入邪道,也就是被貪、嗔、癡、嫉妒、傲慢所使,時時遠離正道,不可能內心覺悟而産生諸魔不可奪的信解,也就不會有僧寶的出現。

  在五濁惡世的今天,認識僧的含義,贊歎和隨念僧的功德,恭敬和供養僧,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爲伴隨經濟的高度發達,在貪執增盛的人類心目當中,僧的意義正在逐漸消失,只有少數人對僧有一些認識。照這樣下去,一旦“僧”這個字的含義在人們內心中隱沒時,這個世界當中就不會再有僧寶出現。雖然從僧寶自身的角度講,是無爲法,永遠不可能隱沒。但是人心日益被邪見染汙,在人類的心靈面前,只有魔的形相,不再會現出清淨僧寶的影像,最後這個世界會陷入一片黑暗當中。以今天的現狀來看,可以對大衆作民意調查,大多數人的內心都不懂僧的意義,不僅不懂,而且把僧當成怪物,最後,他們會認爲,這個“僧”字是多余的,應當把這個字去掉,因爲這和他們的生活沒有任何關系,乃是古代迷信的概念,不應當放在現代人的字典當中,最後會成爲這種結果。

  下面回過來看僧的意義。僧之所以爲僧,不同于俗,就是因爲在他的心中對聖法已經獲得不可奪的信解。除此之外,不可能在心外的某種法上安立僧的名言。也正是從這一點上,我們才會認識到,僧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相續清淨的聖賢,不是世間的帝王將相可比,更不是世間的富豪明星可比。之所以僧是崇高、僧是應供、僧是福田,都要從“具有不奪信解”這一點上去決定,去體會。

  “以千百萬魔衆不能令離正道”,怎麼來體會呢?就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因爲已經證悟法性的緣故,不會被塵境所轉,不會被五欲所牽,不會被外魔所擾,視黃金如糞土,視名聲如谷響,視女色如幻化。因此種種天魔、煩惱魔根本不能讓聖僧的心遠離正道。

  比如,南北朝時代的志公禅師,梁武帝想觀察他的境界,就叫他和宮女們一起下浴池洗浴,志公禅師談笑自如,沒有任何障礙。

  唐朝禅宗四祖道信禅師,唐太宗叁次下诏讓他來京師,他都托病告辭不去,皇帝命令使者如果再不入京,就要砍頭,四祖伸出脖子等使者來砍,使者把這件事回奏皇上,唐太宗感歎不已。

  比如大恩上師在各種違緣面前,心裏對叁寶、對聖法的信解,象須彌山王一樣穩固,任何魔衆都無法幹擾。上次我們也講過,在浩劫期間,有人威脅上師,要他說“佛教是迷信,我舍棄叁寶”,但是上師說:“要想讓我說這句話,比登天還難,佛教完全是正信,我不可能舍棄叁寶。”而且上師還說:“即使舍棄生命,我也決不會舍棄叁寶。”象這樣即使是以千百萬魔衆也不能令離正道的緣故,所以具有不奪信解之名。

  《寶性論》中說:“如所盡所各別證,智慧見者清淨故,具慧不退之僧衆,定具無上之功德。”因爲現見法性而具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的功德,對于無上菩提不退轉的菩薩僧寶,決定具有無上智慧的功德。

  下面從兩個角度解釋“聖”:

  聖或大者,即由內道佛乘超勝世間,或者具有所緣等七種大,故稱聖僧。

  所謂兩個角度,第一是從內道佛乘超勝世間的角度,把行持內道聖法的僧稱爲大。第二是從大乘具有七種大,把行持大乘聖法的僧稱爲大。這裏的要點,就是以法大而成立持法者大。下面所說都要這樣來理解。

  總體來說,出世間的內道佛乘勝過世間的一切道。因爲內道是無我的聖道,能斷煩惱,超越生死。而世間道都是以我執攝持的道,不能斷煩惱,隨順生死。所以內道佛乘超勝世間。再從持法者來作比較,僧是內道佛乘的持法者,其他凡夫上至轉輪王、帝釋、梵天都是世間法的持法者,以法大的緣故,所以僧的功德超過一切外凡,理應稱爲大。以功德大的緣故,連梵天、帝釋、轉輪王都應當向僧禮拜、恭敬,何況一般的總統、富豪和種種所謂的上層人士。但是,今天人類的邪見增上,竟然不知僧爲何物,甚至輕視、诋毀僧寶,還有些在家居士或者公開或者在內心裏面,根本不承認僧寶,他只皈依二寶,這真是末法時代極爲荒唐的事情。過去,象唐太宗這樣英明蓋世的人物,也懂得應當敬小沙彌如敬佛。而今天末法時代的凡夫,我慢增上,見到崇高、清淨的僧相,連瞧都不瞧一眼。象這樣是在滅自己的叁寶種性,怎麼能趣入解脫之道呢?

  下面第二個大,是講以大乘乘大,所以持大乘法的聖僧,都是法門龍象,都是超凡入聖的大丈夫,不僅遠超人天,也超過小乘僧。

  大乘怎麼大呢?當然不是廣告作的大,外表的場面大,如果只是一種假相上的大,可以不承認是大。但是如理衡量大乘僧寶的相續,的確真實具有七種大的相,誰也無法否認,即使有人不承認,想用各種方法來毀謗,可是這樣昭彰顯著的“大”,又怎麼可能以毀謗而消失呢?這是永遠也改變不了的。下面就講述這七種大:

  第一、所緣大:聲聞緣的只是小乘的叁藏,而菩薩緣的是大乘深廣的無量法藏,在所緣的深廣上大于聲聞,更大于世間一般凡夫。一個人內心的所緣直接決定他的道和果的成就,所緣大,器量就大,一切道果都會大;所緣小,器量就小,行爲、成就…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