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58

  ..续本文上一页僧都是行于遮止一切衰败的正道当中。这个世间的生死之道,不是平坦的高速公路,它很崎岖,很坎坷,很危险,有种种的衰败,人们所走的道确实就是这么回事,这些轮回的道潜伏着种种危机,因缘一到,就会陷入衰败。而在一切道当中,能真正遮止一切衰败的道,才是真正的正道。正行的“行”字,就是走人生道路的走字,圣僧行的是能遮止一切有漏衰败的道,这才是行正道。为什么这是正道呢?因为以这条向内走的道能直接断除衰败根源的我执和法执,换句话说,以出世间的无我圣道能遮止凡夫分段生死的衰败和有学道变易生死的衰败,能渐次走向常乐我净的无上菩提,所以这才是正行。

  《宝性论》中说:“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圣者菩萨如实了知心的法性界自性清净,在见道的同时就灭尽了轮回生老病死的痛苦。为什么能遮止生死的衰败呢?因为生死都是以烦恼和业所引生,圣者现见无我,不起有漏的业惑,所以是无生。

  《大乘庄严经论》当中说:“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无分别智力,恒平等遍行,为坏过聚体,如药能除毒。”菩萨了知没有能取所取之后,现前无分别智,而且现量觉受远离二取相的法界时,就断除了见道所断的遍计二障,然后在修道位,以无分别智力,恒时对内外一切诸法平等遍行,就象药王,仅仅嗅到它的气味或者尝上一滴,就能遣除一切毒一样,以修道无分别智,能彻底断除象毒一样的微细障碍。所以圣者是真实行于遮止一切衰败的正道。

  相比之下,所谓外道,所谓人天有漏之道,所谓旁门左道,就不叫正道,因为走到底时就会陷入衰败,所以是非正行。广义的外道,就是这个世界人们所认为的种种的道,全部都是邪道,为什么是邪道呢?这可以从因和见上来决定,把非解脱因执着为解脱因,把我见这样非殊胜的见执着为殊胜的见,这样的道当然是邪道,因为在缘起上不相应的缘故,根本无法对治衰败的根源——我执,也就不可能遮止生死的衰败。换句话说,外道的修行都是建立在戒禁取见和见取见上面,完全是随我见而转,见既然是邪的,那依止邪见无论怎么走,都决定是邪道,不会是正行。比如说,吕洞宾是已经炼丹成就的人,但是黄龙禅师还是呵斥他“纵劳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因为他没有现见无生的法性,还是在生灭客尘上执著,终究会落空而衰败,所以不是正行。

  下面广说,就是分别从三个角度来说,从果的角度来说是应理行,从道的角度来说是质直行,从共同趋向的角度来说是和敬行。

  广说即是:“应理行”者,“理”即涅槃,“行”即入彼,是从果而言;

  这里的应理行,理就是涅槃,所行的一切都是趋入涅槃的行,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也不是为了升天,一切行持都是为趣入涅槃,往涅槃而融入,不会再向外缘客尘而执取,从圣僧趣入菩提果海的角度,就称作应理行。这个理就是涅槃,就是宇宙的真理,就是法界的理体,就是当人的本面,就是诸法的实相,圣僧的行完全是趣入这个,心心念念都是趣入这个,不是其它,这是俗人很难理解的。什么是应理行呢?就是圣僧现前始觉之后,始觉念念合乎本觉,直趣觉路,这就是入于涅槃的应理行。相反,凡夫念念是追求幻化六尘,念念是想拥有妻财子禄,所以念念是趣入生死,一切行为都叫作非理行,可怜这颗分别心整天迷乱,整天攀缘,都叫作非理行。所以凡夫和圣人截然不同,一个是入生死,一个是入涅槃,入生死是作茧自缚,入涅槃是恢复本来,安享大乐。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仅仅以我执缘一个外在的东西,去执取,去拼搏,在这里面有哪一点具有出世间的功德呢?而圣僧一切行都是趋入大涅槃的行,在这里面,一切自他的功德都会成就,所以可以这样说,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万亿凡夫的功德总和,也比不上一位圣僧的功德。邪分别的功德就像瓦砾一样,没有一点金的成份,而后者就象纯金一样。这样才知道圣僧的功德远远在一切凡夫之上。

  第二是从道的角度讲:

  “质直”为圣道,经云“质直即是圣道”,是从有学道而言;

  有学道,从大乘来说,就是一到十地,从小乘来说,是一到四果。从大乘来说的话,所谓质直,就是中,不会堕到边上叫质直,质直才是圣道,其它不是圣道,平常心是道,平等心是道,真心是道,直心是道。只是心外求法,只是以分别心搞一点小名堂,那不叫大道。圣道就是质直,所以《维摩诘经》上说直心是道场,离开直心之外哪里有道场。真正入于道场的是谁呢?就是心空者。所以这个质直行,有学道的圣人才开始具有,其它凡夫都是在戏论网当中耽著,不是落在左边,就是落在右边,不是落在上,就是落在下,不是喜就是怒,不是常就是断,不是执著这,就是执著那,心始终都在边上执著,空不了,这些叫偏执,叫虚妄,不是从容中道。

  “和敬”即所有入圣道僧伽,同趣涅槃城不退而行,故是从无有不同行者而言。

  入了圣道的大乘圣僧,就获得不退转。所谓位不退是不会再堕入轮回,所谓行不退,是不会再堕入小乘,所谓念不退是指八地以上得无功用智,念念流入真如海。大乘的圣僧登地之后,是地地辗转直趋涅槃,不可能再有任何退堕。相比之下,凡夫人就很可怜,时时都有可能退转,一直在生死的路上翻滚。所以十方圣僧的和敬行,在任何持有漏法的团体当中都见不到。我们这样认识圣僧崇高的功德之后,我们所向往的,就是要随学圣僧,以不退菩萨为伴侣,和他们同见、同解、同行、同修,随顺他们的道来行进,和他们同样地趣入涅槃,这是皈依僧的内涵。

  或者,就远离舍弃、错误、歧途及退转,依次称为如是四行,亦即于远离邪行等四倒的无误正道中实行者,是世上相续清净之人。

  从远离违品的角度来解释四种行,依次是:远离舍弃叫正行,远离错误叫应理行,远离歧途叫质直行,远离退转叫和敬行。对于正道,不是舍弃就是坚持,舍弃正道就是邪行,坚持正道就是正行。以凡夫来说,一种是决定舍弃正道而甘心趣入邪道的,这叫邪定聚;一种是虽然在正道当中,但是遇到恶友等因缘就会远离正道转向邪道,这叫不定聚。到了“圣”位,就能决定远离一切舍弃,唯一地依止于正道,这叫正行。第二是远离错误,错误就是不能如理相应于涅槃。对凡夫人来说,有时能随顺涅槃,有时不能随顺涅槃,不能应理而随顺于非理,这就是错误。圣僧是亲见了心的本性,所以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应理而行。入定则安住法界,远离一切戏论,出定则见一切显现唯是假立,如梦如幻,远离一切实执,这叫作远离错误。边执的险道叫歧途,所谓的质直行,就是远离一切二边的歧途。退转就是退于轮回,圣者们见道之后就只有升进,没有退转。能远离这四种颠倒,而在无误正道上行进的人,当然是世上相续清净的补特伽罗。因为一切尘劳、爱欲境界都不染着,当然是众中尊,当然是清净的僧宝。一个人没有到达圣者地,以无明力会持一种邪行、持一种非理行、持一种偏曲行、持一种有退堕的行。这就是相续不清净,落在三种杂染当中。也就是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所以不是清净。只有远离这些,才是出世间的行,才称得上是相续清净。这样看起来,圣僧才是真正心地清净的人,我们凡夫都是染污者,所以我们应当皈依僧,我们应当皈依净,而且应当向内皈依自性清净。

  丁二、胜田功德:

  所应合掌,所应礼敬,清净功德,净诸信施。

  这里依次解释:

  僧伽深证法性而相续清净,故余者于彼应当恭敬合掌;僧伽为殊胜引导,故于彼顶礼具有大义,故应礼敬。

  名言之中,十法界的有情尊卑有序,下者对上者恭敬才合乎天理,如果下者歧视上者,那就会以大不敬而陷入罪恶的深渊。僧伽证悟了甚深法性,相续清净,凡夫没有证悟甚深法性,相续杂染,前者为尊,后者为卑,大家应当知道,不清净者恭敬清净者,才能趣入清净。不清净者轻慢、毁谤清净者,那就会增上罪业的染污。从缘起上来说,只有这样上升和堕落的两种。有智慧的人如果想上升,就应当对圣僧恭敬合掌。有些现代凡夫没有智慧,对僧宝不恭敬还自以为聪明,实际上只是不知取舍而毁坏自己的愚者。

  再说圣僧是殊胜引导,因为如圣僧在登地见法性之后,能够在一个刹那之中度化一百个众生,所以他具有引导能力,是具慧眼的导师,能引导我们趣入涅槃,因此对他顶礼就具有大义,对他顶礼,就会被他的慈悲和智慧摄持而能趣入涅槃。

  我们以公案来说明:

  《四分律》上说,大阿罗汉宾头卢尊者是优填王的大臣,因为他很精进苦行,优填王就放他出家,后来就证了阿罗汉果。他所在的寺院,离城市有二十里,优填王每一次出城,都要去参礼他。

  有一些奸臣,见到宾头卢尊者不起来迎接,就怀着恶心在优填王旁边说坏话,优填王听信了奸臣的话,想要杀掉宾头卢尊者。后来,宾头卢尊者见到优填王来了,在他要进门时,尊者赶紧下床走了七步,去迎接国王。国王发脾气说:“大德,你一向是很难动的,今天怎么离开床,想迎接谁呀?”宾头卢尊者说:“国王,你上一次是好心来,所以我没有起来迎接。今天你是怀着恶心来,我不起来迎接,一定会被杀。”(尊者不是怕被杀,而是悲愍国王造下杀阿罗汉的五逆重罪。)这时候国王很惊叹,就说:“弟子愚痴,听信了奸臣的谣言,有眼不识凡圣。”他就在尊者前求忏悔,这样虽然免了地狱之报,但是宾头卢尊者授记,以圣僧起来迎接的缘故,再过七天他一定会失去王位。正如授记那样,果然七天以后,优填王被邻国兴兵抓走,在十二年当中,他的脚被锁住,一直囚禁在监狱里面。

  襄州石门寺的蕴聪禅师,住在石门时,喜欢收集古人的墨迹。当地太守来寺院时见过这些墨迹,以后太守叫人来借过三次,禅师都没有答应。太守发怒,叫人把禅师抓去,重重责打。禅师回来时,僧人们在路边…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