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鉴▪P2

  ..续本文上一页与人既难相处,国与国何能相安?须知女子所恃,不过十几年的颜色,半途被弃,岂易别嫁?从前男子固多纳妾,但公然弃妻的还不多见;女子固多守贞,而男子为妻守义的亦不乏人。自古通人,从不主张青年孀妇守节;自古法制,亦没有对此加以强制的。足见节原是男女间自发的道义。祈望今后将从前片面的节,扩充而为男女双方都应遵守的节。有了强毅贞固的父母,才有身心健全的儿女,一再传而后,许有伟大人格的国民,来收拾这破碎腐烂的时局罢。

  甲、名士钟情甘守义

  刘庭式,未登第时,议娶乡人女,尚未纳币。登第得意之后,女忽目盲;女家又贫,更不敢提婚事了。或劝别娶,庭式笑说,“我已经心许了她,岂可负我初心!”卒迎盲女为妻,生数子。女早死,庭式亦不续娶,东坡居士苏轼问道,“哀生于爱,爱生于色,今君爱从何生?”庭式说,“我只知道我的妻是去世了。倘因色可以生爱,则色衰便可弛爱;那些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的都可为妻,便不成话!”东坡深感其言。庭式的几句话,对于时下摩登男女,可以发聋振聩了!唐代大诗人王维,亦妻死后不再娶,历史上肯为妻守义的人倒也不少呢。

  乙、村妇拜金赋仳离

  朱买臣,汉代人,家贫勤学,挑柴出卖时,也在那里高声读书。妻背柴跟著,觉得他太痴了,于是向他提出离婚。买臣笑说,“我到五十岁就要发达,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待我富贵,一定会报答你的。”妻怒道,“再等下去,要饿死沟中了!”买臣留不住,只好随她。后来买臣居然发达,来故乡做会稽太守,地方官发民清除道路的时候,买臣看见故妻和她的后夫也一同在那里扫路,过意不去,令后车载他俩到后园,给他们饮食。妻到后园里住上一个月,因内心羞愧,竟上吊而死。

  五、信

  信、即诚实无欺。和朋友相交,无论说一句话共一件事总要诚信相孚,才免凶终隙末,近年要在社会上办一件事,是不大容易了,手续是这样的麻烦!大一点的事情,后面还要跟著一大批保证人、介绍人、律师、会计师之类;文件一大堆,又要添上些手指模、签字、印章之类。这种科学化,是不足傲的,也许是可耻的!人与人在办事上如此处处隔膜,与路路难通的苦处,都是人心陷溺,不讲信义的必然结果。要知道没有了这个信字,不论世出世法,都行不通的。佛经上说,“信如手,入宝山自在能取;无信,不能取。”这个信字,岂同等闲?一个人跑到社会上来,倒要拿出谋事不忠、面誉背毁、缓急不周、负人财物等一套手段来对待朋友,看他伏戈矛于谈笑之中,设陷阱于交好之际,自己以为是巧算,只怕终归失算罢了!

  甲、重然诺不违千里约

  卓恕向太傅诸葛恪辞行。恪问,“何日再来?”卓恕将回来的日子约定了,回到家乡会稽去。到了这一天,诸葛太傅大宴宾客,却停箸坐著,说要等卓恕到了才食。来宾们纷纷议论道,“这里建康和会稽,道阻江湖,相去千里,怎么能够决定他必会来!”请没有讲完,卓恕就到,一座皆惊。试看卓恕随口说了一句,并没有和人订立什么契约,然而他说到那里,人家就信到那里;他自己说到那里,也就能够做到那里,一个人的信用到了这种程度,在社交场中,当然要占不少的便宜。这件事,和王修的事有点相像,也带便一提。孔融有难,对左右的人说,“能够冒难来看我的,只有王修一个人。”话才说罢,王修果然来到。又,王修在南阳游学的时候,住在张奉家里,奉全家染疫,亲戚无有来看顾的。他见到这种情形,于是独自留著抚恤他们,直等到他们的病好了才去。范文正公说,“不欺二字,终身可依。”看了上面三国时的史事,我们对人的态度应当怎样,有地位的人又要怎样才能够把握得住群众的心理,是值得考虑的了。

  乙、欺老友致丧一生名

  战国时代,庞涓和孙膑同在鬼谷子处求学。后来庞涓在魏国掌军事,忌孙膑的木领比自己高强,派人骗孙膑来到,刖断了他的脚,使成废人,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不料孙膑装著疯狂,乘庞涓不备,逃到齐国去。齐王用他做元帅,叫他统兵讨伐魏国,他在马陵山下埋伏军队,设计把庞涓引来,用乱箭射死。试想,朋友之间不讲信义,结果竟会弄到这般田地,岂不可怕!

  六、廉

  自古圣贤教人,无甚高远,只是要人不坏心术。人心都有个所安:安的是义理,不安的是私欲。古人千言万语,无非要我们在这自心欺瞒不得处提醒作主。如果自私自利,便要以不安为安,一到这个地步,廉耻顾不得,人禽的界限就分不清了。这一百年来,世风剧变,其始大家还知道辨别是非,晓得点“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道理。后来因为欧风东渐的结果,不知不觉地以新旧作标准,世人虽厌旧喜新,对于是非之间,似乎心中还觉得有个痛痒。最近连新旧的界限也模糊起来,是非索性不要讲了,人心麻木到极点,于是廉耻扫地以尽!刘戢山说,“世人无日不在禽兽中生活,但以市井人观市井人,彼此不觉耳。”这就是眼前的活写照!曾国藩说,“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斯其可为浩叹者也!”当时情事,大类今日。世人不依本分,只道营求有益;不知非但无益,倒把本分上该有的消损了。忠廉自守者,一些不苟,那本有的财,必会从他途正路中得到。一正一邪,在那安危之间,却大有分别。何况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当下便是个天堂地狱呢!

  甲、教子廉分明好消息

  崔元暐,唐朝人,补员外郎职时,母亲卢氏对他说,“我听见人讲,凡儿子出外做官的有人来说他贫乏不能存,这个好消息;如果说他财货很充足,这是个恶消息。近见亲表中做官的,多将钱物寄给父母,老人家只知道欢喜,竟不问这耶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倘系非理所得,却与盗贼何别!就使无大过错,难道内心不觉得惭愧么?咄!你今坐食俸禄,如果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元暐奉母训,即以清廉自励。卢氏所谓消息的好恶,岂非就是吉凶的分途?这话真似暮鼓晨钟,足以发人深省了!

  乙、陷友命恰是恶因缘

  明朝万历年间,在孝感县地方,有刘尚贤和张明时二人,结为好友,对天立誓,说要同生共死。偶同行,见地有光,掘看,有银枝如笋,相约祭祷然后取。祷毕共饮,刘在酒中放毒,令张饮了。张在腰中藏斧,乘刘醉砍杀。刘死之后,张亦随死。二家妻子知道缘故,赶著掘地,一无所得。大庄严论上说:佛与阿难在田野中行,佛说大毒蛇,阿难答是。有农人闻说往看,竟是真金,因此大阔。国王疑他暴富,拘捕入狱;存金用完,还要受刑。看了刘张的事,就要知道不止外面的黄金可变毒蛇来杀人,心内的毒蛇也可变做黄金来杀人的呢!

  七、俭

  治生之道,只须守一俭字。一切动用,朴素些,简淡些,安静快活,有什么不好?须知世间罪恶,都从多欲中来。不俭则奢,奢则多欲,做官的必贪,居乡的必盗,非至胡为速祸,败家丧身不止!奢用惯了,在物诱势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洁,也难自主,因此古人说,“俭是养廉之法。”平日不取非分之财,不为外物所役,衾影无惭,泰然自得,再加上一勤字,非特可以丰家远罪,并且可以直道而行。古时雪峰和钦山同在溪边洗脚,钦山见有菜叶,喜道,“此山必有道人,可沿流寻访。”雪峰不高兴地说,“你智眼太浊,他日如何辨别人?他这样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入山,果无名僧。可见不论在山出山,皆不可不俭。近代因社会组织的演进,人与人的关系,几乎分不开了。一个人吃的、穿的、住的,对于大众都会发生影响。现代庞大的生产力,是跟著全部的消费量走的;消费方面如果人人肯节俭,生产方面自然会将奢侈品的供给减少,必需品的产额增多,于是物价见低,民生以裕。无奈人类欲望促进了物质的畸形发展,物质的畸形发展再促进人欲横流,这种循环式高速度推进,自作自受,人类是有得苦了!

  甲、俭朴传家延福禄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宋朝人。在长白山寺中读书时,偶见窖中藏金,仍旧盖好,后登显贵,始告僧发金修寺。诸子请买园宅,他说,“京中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不能常游,谁还不准我游?”晚年并将住宅改为天平寺,所至兴崇三宝。几位公子共一件好衣,外出时轮流穿著。文正死时,连丧葬费都不够。因为他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禄,已全做施济之用了。四位儿子都做到公卿,个个能继父志,所以孙曾辈又再发达。足见俭与悭大不相同。世上有财而鄙吝者必生奢男,“祖宗锱铢积之,子孙泥沙用之。”这种事例,我们常见,是不足为奇的了。

  乙、骄奢成俗召奇穷

  正德三年大旱,楝塘地方,赖有堰水得免;明年水灾,因阜高又得免。各乡连年无收,只有楝塘接连丰收,并乘势得两次免粮,村人遂廉价买入各乡产业,所值三倍。从此旧时的朴素风气尽变,村人各以奢侈相尚。陈良谟对叔兄说,“吾村当有奇祸!”问他缘故,答道,“无福消受罢了。”不久,全村大疫,几无孑遗。再看汉大将军霍光重造汉室,权倾中外,因为敬重刘德的品学,想将女儿嫁给他。德见霍氏盛满,不敢娶。到霍氏败时,姻属相连坐诛的近千家,德独以畏盛满得免。可见将败之家,都预先有个样子给人看的啊!

  八、谦

  谦、非止外貌卑逊,须是心存恭敬;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以受人,小人所短只是见得自己许多是,所以刻刻怨天尤人。足见今人病痛,大段是傲。古时象不仁,丹朱不肖,都只为犯一傲字,便结果了一生。广义地说,凡诸善行,都因义务心重、权利心轻;凡诸恶行,不过权利心重、无义务心。所谓义务心,就是自己觉得还有个义务当尽,所以众善都含有谦德的意义在里面。由谦发动,对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对社会人群就是忠信。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易经也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的一卦…

《人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