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鑒▪P2

  ..續本文上一頁與人既難相處,國與國何能相安?須知女子所恃,不過十幾年的顔色,半途被棄,豈易別嫁?從前男子固多納妾,但公然棄妻的還不多見;女子固多守貞,而男子爲妻守義的亦不乏人。自古通人,從不主張青年孀婦守節;自古法製,亦沒有對此加以強製的。足見節原是男女間自發的道義。祈望今後將從前片面的節,擴充而爲男女雙方都應遵守的節。有了強毅貞固的父母,才有身心健全的兒女,一再傳而後,許有偉大人格的國民,來收拾這破碎腐爛的時局罷。

  甲、名士鍾情甘守義

  劉庭式,未登第時,議娶鄉人女,尚未納幣。登第得意之後,女忽目盲;女家又貧,更不敢提婚事了。或勸別娶,庭式笑說,“我已經心許了她,豈可負我初心!”卒迎盲女爲妻,生數子。女早死,庭式亦不續娶,東坡居士蘇轼問道,“哀生于愛,愛生于色,今君愛從何生?”庭式說,“我只知道我的妻是去世了。倘因色可以生愛,則色衰便可弛愛;那些揚袂倚市、目挑而心招的都可爲妻,便不成話!”東坡深感其言。庭式的幾句話,對于時下摩登男女,可以發聾振聩了!唐代大詩人王維,亦妻死後不再娶,曆史上肯爲妻守義的人倒也不少呢。

  乙、村婦拜金賦仳離

  朱買臣,漢代人,家貧勤學,挑柴出賣時,也在那裏高聲讀書。妻背柴跟著,覺得他太癡了,于是向他提出離婚。買臣笑說,“我到五十歲就要發達,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待我富貴,一定會報答你的。”妻怒道,“再等下去,要餓死溝中了!”買臣留不住,只好隨她。後來買臣居然發達,來故鄉做會稽太守,地方官發民清除道路的時候,買臣看見故妻和她的後夫也一同在那裏掃路,過意不去,令後車載他倆到後園,給他們飲食。妻到後園裏住上一個月,因內心羞愧,竟上吊而死。

  五、信

  信、即誠實無欺。和朋友相交,無論說一句話共一件事總要誠信相孚,才免凶終隙末,近年要在社會上辦一件事,是不大容易了,手續是這樣的麻煩!大一點的事情,後面還要跟著一大批保證人、介紹人、律師、會計師之類;文件一大堆,又要添上些手指模、簽字、印章之類。這種科學化,是不足傲的,也許是可恥的!人與人在辦事上如此處處隔膜,與路路難通的苦處,都是人心陷溺,不講信義的必然結果。要知道沒有了這個信字,不論世出世法,都行不通的。佛經上說,“信如手,入寶山自在能取;無信,不能取。”這個信字,豈同等閑?一個人跑到社會上來,倒要拿出謀事不忠、面譽背毀、緩急不周、負人財物等一套手段來對待朋友,看他伏戈矛于談笑之中,設陷阱于交好之際,自己以爲是巧算,只怕終歸失算罷了!

  甲、重然諾不違千裏約

  卓恕向太傅諸葛恪辭行。恪問,“何日再來?”卓恕將回來的日子約定了,回到家鄉會稽去。到了這一天,諸葛太傅大宴賓客,卻停箸坐著,說要等卓恕到了才食。來賓們紛紛議論道,“這裏建康和會稽,道阻江湖,相去千裏,怎麼能夠決定他必會來!”請沒有講完,卓恕就到,一座皆驚。試看卓恕隨口說了一句,並沒有和人訂立什麼契約,然而他說到那裏,人家就信到那裏;他自己說到那裏,也就能夠做到那裏,一個人的信用到了這種程度,在社交場中,當然要占不少的便宜。這件事,和王修的事有點相像,也帶便一提。孔融有難,對左右的人說,“能夠冒難來看我的,只有王修一個人。”話才說罷,王修果然來到。又,王修在南陽遊學的時候,住在張奉家裏,奉全家染疫,親戚無有來看顧的。他見到這種情形,于是獨自留著撫恤他們,直等到他們的病好了才去。範文正公說,“不欺二字,終身可依。”看了上面叁國時的史事,我們對人的態度應當怎樣,有地位的人又要怎樣才能夠把握得住群衆的心理,是值得考慮的了。

  乙、欺老友致喪一生名

  戰國時代,龐涓和孫膑同在鬼谷子處求學。後來龐涓在魏國掌軍事,忌孫膑的木領比自己高強,派人騙孫膑來到,刖斷了他的腳,使成廢人,以爲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不料孫膑裝著瘋狂,乘龐涓不備,逃到齊國去。齊王用他做元帥,叫他統兵討伐魏國,他在馬陵山下埋伏軍隊,設計把龐涓引來,用亂箭射死。試想,朋友之間不講信義,結果竟會弄到這般田地,豈不可怕!

  六、廉

  自古聖賢教人,無甚高遠,只是要人不壞心術。人心都有個所安:安的是義理,不安的是私欲。古人千言萬語,無非要我們在這自心欺瞞不得處提醒作主。如果自私自利,便要以不安爲安,一到這個地步,廉恥顧不得,人禽的界限就分不清了。這一百年來,世風劇變,其始大家還知道辨別是非,曉得點“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的道理。後來因爲歐風東漸的結果,不知不覺地以新舊作標准,世人雖厭舊喜新,對于是非之間,似乎心中還覺得有個痛癢。最近連新舊的界限也模糊起來,是非索性不要講了,人心麻木到極點,于是廉恥掃地以盡!劉戢山說,“世人無日不在禽獸中生活,但以市井人觀市井人,彼此不覺耳。”這就是眼前的活寫照!曾國藩說,“無兵不足深憂,無饷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斯其可爲浩歎者也!”當時情事,大類今日。世人不依本分,只道營求有益;不知非但無益,倒把本分上該有的消損了。忠廉自守者,一些不苟,那本有的財,必會從他途正路中得到。一正一邪,在那安危之間,卻大有分別。何況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當下便是個天堂地獄呢!

  甲、教子廉分明好消息

  崔元暐,唐朝人,補員外郎職時,母親盧氏對他說,“我聽見人講,凡兒子出外做官的有人來說他貧乏不能存,這個好消息;如果說他財貨很充足,這是個惡消息。近見親表中做官的,多將錢物寄給父母,老人家只知道歡喜,竟不問這耶東西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倘系非理所得,卻與盜賊何別!就使無大過錯,難道內心不覺得慚愧麼?咄!你今坐食俸祿,如果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元暐奉母訓,即以清廉自勵。盧氏所謂消息的好惡,豈非就是吉凶的分途?這話真似暮鼓晨鍾,足以發人深省了!

  乙、陷友命恰是惡因緣

  明朝萬曆年間,在孝感縣地方,有劉尚賢和張明時二人,結爲好友,對天立誓,說要同生共死。偶同行,見地有光,掘看,有銀枝如筍,相約祭禱然後取。禱畢共飲,劉在酒中放毒,令張飲了。張在腰中藏斧,乘劉醉砍殺。劉死之後,張亦隨死。二家妻子知道緣故,趕著掘地,一無所得。大莊嚴論上說:佛與阿難在田野中行,佛說大毒蛇,阿難答是。有農人聞說往看,竟是真金,因此大闊。國王疑他暴富,拘捕入獄;存金用完,還要受刑。看了劉張的事,就要知道不止外面的黃金可變毒蛇來殺人,心內的毒蛇也可變做黃金來殺人的呢!

  七、儉

  治生之道,只須守一儉字。一切動用,樸素些,簡淡些,安靜快活,有什麼不好?須知世間罪惡,都從多欲中來。不儉則奢,奢則多欲,做官的必貪,居鄉的必盜,非至胡爲速禍,敗家喪身不止!奢用慣了,在物誘勢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潔,也難自主,因此古人說,“儉是養廉之法。”平日不取非分之財,不爲外物所役,衾影無慚,泰然自得,再加上一勤字,非特可以豐家遠罪,並且可以直道而行。古時雪峰和欽山同在溪邊洗腳,欽山見有菜葉,喜道,“此山必有道人,可沿流尋訪。”雪峰不高興地說,“你智眼太濁,他日如何辨別人?他這樣不惜福,爲什麼要居山!”入山,果無名僧。可見不論在山出山,皆不可不儉。近代因社會組織的演進,人與人的關系,幾乎分不開了。一個人吃的、穿的、住的,對于大衆都會發生影響。現代龐大的生産力,是跟著全部的消費量走的;消費方面如果人人肯節儉,生産方面自然會將奢侈品的供給減少,必需品的産額增多,于是物價見低,民生以裕。無奈人類欲望促進了物質的畸形發展,物質的畸形發展再促進人欲橫流,這種循環式高速度推進,自作自受,人類是有得苦了!

  甲、儉樸傳家延福祿

  範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宋朝人。在長白山寺中讀書時,偶見窖中藏金,仍舊蓋好,後登顯貴,始告僧發金修寺。諸子請買園宅,他說,“京中各大官園林很多,主人不能常遊,誰還不准我遊?”晚年並將住宅改爲天平寺,所至興崇叁寶。幾位公子共一件好衣,外出時輪流穿著。文正死時,連喪葬費都不夠。因爲他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的俸祿,已全做施濟之用了。四位兒子都做到公卿,個個能繼父志,所以孫曾輩又再發達。足見儉與悭大不相同。世上有財而鄙吝者必生奢男,“祖宗锱铢積之,子孫泥沙用之。”這種事例,我們常見,是不足爲奇的了。

  乙、驕奢成俗召奇窮

  正德叁年大旱,楝塘地方,賴有堰水得免;明年水災,因阜高又得免。各鄉連年無收,只有楝塘接連豐收,並乘勢得兩次免糧,村人遂廉價買入各鄉産業,所值叁倍。從此舊時的樸素風氣盡變,村人各以奢侈相尚。陳良谟對叔兄說,“吾村當有奇禍!”問他緣故,答道,“無福消受罷了。”不久,全村大疫,幾無孑遺。再看漢大將軍霍光重造漢室,權傾中外,因爲敬重劉德的品學,想將女兒嫁給他。德見霍氏盛滿,不敢娶。到霍氏敗時,姻屬相連坐誅的近千家,德獨以畏盛滿得免。可見將敗之家,都預先有個樣子給人看的啊!

  八、謙

  謙、非止外貌卑遜,須是心存恭敬;常見自己不是,真能虛以受人,小人所短只是見得自己許多是,所以刻刻怨天尤人。足見今人病痛,大段是傲。古時象不仁,丹朱不肖,都只爲犯一傲字,便結果了一生。廣義地說,凡諸善行,都因義務心重、權利心輕;凡諸惡行,不過權利心重、無義務心。所謂義務心,就是自己覺得還有個義務當盡,所以衆善都含有謙德的意義在裏面。由謙發動,對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對社會人群就是忠信。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易經也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的一卦…

《人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