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導論《淨土篇》

  

佛法導論《淨土篇》

  李圓淨居士著

  

印光法師 序

  

範古農居士 序

  

宗史第一

  

贊揚第二

  

抉擇第叁

  

理事第四

  

依正第五

  

起信第六

  

發願第七

  

行持第八

  

勸進第九

  

發心第十

  

  印光法師 序

  淨土法門,普被叁根,于在家人,更爲要緊。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爲契理契機。老實頭颛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機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淨土之妙,妙在于此。不識此義,縱令參禅得髓,看教明心,倘有絲毫惑業未盡,仍然生死輪回,不得出離。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婦念佛求西方,遂得帶業往生者所憐憫。嗚呼,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回,了無出期,可不哀哉。

  從上古德,本佛悲心,提倡淨土,所有著述,多難勝數,但多系文言,不利平人。李圓淨居士,本淨土四經,及古德著述之意,述爲語體,用闡淨宗。雖科列十門,文近萬言,而一字一義,皆本佛經祖語,絕無自立意見,以自炫耀,致有誤人壞法之咎。佛學書局,以其有益初機,故特列于小叢書中,以期廣傳。又祈爲序引,以啓正信,其余要義,書中自具,何須多贅。須知淨土法門,爲一切諸法彙歸之法海。若能如是信者,其人現生即可高登九品,將來決定圓滿叁覺。有謂此語有過者,余謂此過,非我所敢承任,自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承任也,是爲序。

  一九叁一年辛未夏曆六月十九日常慚愧僧釋印光撰

  範古農居士 序

  晚近士夫辄談應付潮流,與古人言作砥柱挽狂瀾,何其相越之遠也。夫我人處世立言,宜以利益群衆爲主,豈可同乎流俗,合乎汙世耶?痛乎,我人以無量劫來,惑業所感,造成此五蘊穢身,五濁惡世。未有先覺與之道破而不覺悟,猶可言也。既有先覺垂訓殷勤,曲示方便,而猶不肯追隨,甘居下流,人雖極愚,何至于此。善乎,蕅益大師之言曰: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衆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審是,則淨土之生,倘待遲疑哉?佛是覺悟徹底之人,其言曰:過此佛法將滅,惟此淨土法門,尚留百年。夫豈我欺,而猶以爲不透今世之機耶?今人喜造東方淨土,不樂生西方淨土。淨土而指歸西方者,以對娑婆未淨者立言耳。如果有東西之別,則是土猶未淨也。是故但爭淨穢,奚問東西?況造則全仗自力,生則兼托他力。造難而生易,宜何取舍。若曰:如遺娑婆衆生何?則告之曰:不令爾一人獨生也,不發菩提心者,不得生淨土。若曰:其如不能現前淨,須俟將來何?則告之曰:對過去者,現前亦是將來。對將來者,將來即是現前。處夢爲經年,悟乃須臾頃,夫何時間早晚之爭耶?且金剛般若雲: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夫但使淨土法門周遍流布,令諸衆生自修自度,又奚必執己度以爲功,而以己之早生西方爲嫌哉?圓淨居士,作佛法導論,其最後指歸淨土,遵佛說也。其言明顯流暢,凡識文字者,宜無不得解。今以之刊入佛學叢書中,俾廣流傳。度盡衆生,道在于此。因弁數言,以袪世惑。

  民國二十年季夏 範古農序

  宗史第一

  中土各宗裏面,取得最多數的信仰,獲得最普遍的流傳,勢力最爲宏深的,便是這一門淨土宗。此宗專教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故名淨土宗。諸大乘經所共贊揚,唯淨土叁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專明其致,般舟,悲華,寶積等經,說來更切,就是此宗的起源。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勸生淨土。龍樹菩薩,著十二禮,和易行品等,著往生論等,皆淨土弘傳的源流。

  自佛法傳入中國以後,雖有淨土教的流布,但大弘此宗,實地修持的,當以東晉慧遠大師爲第一人。自遠公在廬山創立蓮社,一時集會者,大都是法門的龍象,和儒林的泰鬥。一倡百和,無不率從。後來昙鸾,智者,道綽,善導,清涼,永明,諸大德,無不將此自行化他。以後禅宗諸大宗匠,也有明垂言教,極贊此法的。如長蘆,天衣,圓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空谷,各大祖師,雖弘禅宗,遍贊淨土。到明朝蓮池大師,自參笑岩大悟之後,便置彼取此,以爲淨業若成,禅宗自得。以後蕅益,截流,省庵,夢東等諸大師,亦都如此。(概觀禅淨兩宗,如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謂實際地不受一塵,是顯性體的,如果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便不受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是顯性具的,必欲棄俗谛而修真谛,便非真帝,如棄四大五蘊而言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如即俗谛而修真谛,即實真谛,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就是從上禅宗諸祖師,密修淨土的大旨。)

  我們知道華嚴是諸經之王,而普賢大士,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本宗應以普賢爲初祖。在中土當時慧遠大師,並沒有開宗立派的用意,但期同願,無取傳承。千百年來,本宗雖流布日宏,卻沒有師資授受的系統。直到宋代四明曉法師,才取異代同修淨業,而功德高盛的幾位大師,立爲七祖。即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等七人。志磬依著這一說,作了一篇淨土立教志。後來雲棲弟子,又以蓮池大師爲八祖。後人更列蕅益,省庵,徹悟,合爲蓮宗十一祖。這不過是景仰先德,並不如宗教家的師資相承。因爲淨土一法,是普被叁根,統攝諸法,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的,所以就不特立系統了。

  贊揚第二

  我們看過前段中,淨土宗的略史以後,就知道這淨土法門,是釋迦和彌陀所建立的,是文殊和普賢所指歸的,是馬鳴和龍樹所弘揚的,是匡廬,天臺,清涼,永明,蓮池,蕅益所發揮倡導。諸菩薩大士,在千百年前,早已爲我們遍研經教,特地揀出了這個不斷惑業便預補處,即此一生便出樊籠的,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的,即淺即深即權即實的,統攝禅教律,而高出神教律的,特殊超越天然妙法了。

  我們對于這如來一代時教的特別法門,至少有兩點須看清楚的。

  第一點,大乘法門,固然法法圓妙,但因機有生熟,緣有深淺。所以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只有淨土一門,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且看華嚴一經,是如來初成正正覺時,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的一乘妙法,誰不知是諸經之王。此經末後善財遍參知識,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爲他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和華藏海衆,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再看觀無量壽佛經,說到下品下生,雖具諸不善,但宿植善根的,當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他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便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又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樣看來念佛一法,實在是上自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豈非上聖下凡共修之道,或愚或智通行之法麼。倘如來不開此法,末法衆生,豈有了脫生死之望。人們但見愚夫愚婦也能夠念佛,便將淨土看輕了。怎不看看華嚴會上華藏海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同破無明同證法性,都能乘本願輪,于無佛世界現身作佛的,哪裏找得出一個凡夫二乘來。況華藏海中,淨土無量,卻必要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見往生極樂,的確是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

  第二點,一切法門,都要仗自力斷惑證真,才能了生脫死,只有這念佛法門,是自力和他力兩皆具足。所以已斷惑的,便可速證法身。即具足惑業的,也能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也能得益。卻又極其玄妙,就使等覺菩薩,也不能出其範圍。故無一人不應修,亦無一人不能修。真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了。

  抉擇第叁

  善導大師說:“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得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所謂契理契機之法,自然無過于求生淨土。須知修持法門,有兩種不同,那仗自辦修戒定慧,直到斷惑證真的,名爲通途法門。那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極樂的,名爲特別法門。倘以喻明,通途如畫山水必經一筆一畫,才得成就。特別如照山水,雖幾十重的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每日也不過百十裏。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便能遍達四大部州了。

  我且再將此中分別說個分明。按通途教義,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是千聖的定理。所以教乘必要大開圓解,宗門必要直透重關,才配說見道兩個字,才得再論修道。不然的話,便是盲修瞎煉,保不住撞牆磕壁,免不了墮坑落塹。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一切經教中,只有一部阿彌陀經,是釋尊無問自說的。他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佛法導論《淨土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