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這是佛心佛眼親知親見的境界,哪裏是二乘聖賢所能知見的。只要你死心踏地的深信佛言,依此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的知見爲知見,更不必別求悟門。
按通途教義,依法修習的順序,是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其間須有個一定的程式。所發的慧,有勝有劣,所斷的惑,有深有淺,始可與論退或不退。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因仗他力,爲阿彌陀佛大願所攝持,故帶業亦得往生。
按通途教義,見思煩惱分毫未盡,便不能出離同居國土。這淨土一門,就特別了。修淨業的,是橫出叁界,不必斷除煩惱,便能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余門學道,名豎出叁界,念佛往生,名橫出叁界,如蟲鑽竹,豎則曆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一遲一速,難相比擬。)一生彼土,那生死根株,便永遠斷盡。
究竟說來,這淨土一門,可不求悟門,不待發慧,不斷煩惱,豈非至極省要,至極直捷的麼。我且和諸位老實商量。我們既沒有立地成佛的資格,又沒有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的實證。倘不專修淨業,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難保盡未來際,還在叁途六道中討生活。我們要自量,當臨命終時,對于生死去住,能保得自在麼?無始來種種惡業重障,能保不現前麼?這一報身,能保脫輪回久?如在叁途惡道異類中行,能保無苦惱麼?倘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如其不然,且莫以一時貢高,反累永劫沈淪。要知修行用功,原是爲的了脫生死。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又不肯依能了的做去,豈非擔麻棄金,自取其咎麼?
理事第四
念佛兼能通宗通教的人,他們善根宿植,事理雙融,既不執理廢事也不事外見理。此等人于事一心理一心諸說,已經了然無疑,可決其上品上生,金臺接引,更不須別人勸贊。但世上也不少一味喜談理性的人,倘將事相向他解說,如未能默會妙旨,便難生起正信。故于宣說本宗旨趣之前,尚須對此一爲饒舌。
古人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說西方淨土不出唯心,阿彌陀佛不出自性,那事理性相,盡在此中圓彰。卻是從來有些宗家未曾真得之人,多有誤會。每自矜雲,唯心淨土,豈複更有淨土,自性彌陀,不必更見彌陀,他們只執唯心自性,以爲淨土彌陀都非實有。這種人本不知宗,何況淨土。又有一種人,未嘗不信有淨土,但滿望著參禅悟性,便道西方不足生,彌陀不足見。他們全不理會即心即境,那來心外的境。即境即心,亦無境外的心。既然境全是心,何須定要執心斥境,撥境言心。念佛念心,原屬兩不相礙。如只執念心,不許念佛,那心佛豈非成二麼?須知這一念心性,以空間言,是橫遍十方的。以時間言,是豎窮叁際的。如約橫遍十方說,正當這一念念于西方阿彌陀佛時,西方依正即在我心中,而我此心亦在西方依正之內,如約豎窮叁際說,當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當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更無前後。
這心性實在是生佛平等共有的,不偏屬佛,也不偏屬衆生。如以心屬彌陀,則衆生是彌陀心中的衆生。如以心屬衆生,則彌陀是衆生心中的彌陀。所以當極樂彌陀相好顯時,即自心顯。當自心顯時,即彼佛顯。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是一體無二的。那麼,以彌陀心中的衆生,念衆生心中的彌陀,豈有衆生心中的彌陀,不應彌陀心中的衆生之理。換句話說,將我具佛之心,來念我心具之佛,豈有我心具之佛,不應我具佛之心的道理。此理悟之實難,而信之最易。但肯直下承當,終必全身受用。可見得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兩句話,並非說西方無土無佛,不須求生。也不是說在生滅緣影之中,便是唯心自性。要知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須求彼佛。可惜他們只知道吾心可以爲淨土,卻不知猝未能爲淨土。他們只知道吾性可以爲彌陀,又不知猝未能爲彌陀。只由不解圓義,偏執一邊,便同徐六擔板了。
試問那西方淨土,是無貪無戀,無嗔無癡的,你心能無貪無戀,無嗔無癡麼?那西方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你思衣無衣時,就寒惱其心了,思食無食時,就饑惱其心了。更侈談什麼唯心淨土呢。那阿彌陀佛,是福重山海,力挈天地,變地獄爲蓮華,易于反掌,觀無盡世界,如在目前的。你的福力尚不能自爲,何況變作蓮華。隔壁的事還不能知,何況無盡世界。更侈談什麼自性彌陀呢?有以舍東取西爲生滅的,卻不知執東廢西是斷滅。那究竟無取無舍,是成佛以後的事。如未成佛,其間的斷惑證真,都是取舍邊事。你看叁祇煉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有那一椿不是取舍的事呢。既許斷惑證真之取舍,爲什麼不許舍東取西離垢取淨的取舍呢?若言參禅,則取舍皆非。若論念佛,則取舍皆是。因爲一屬專究自心,一屬兼仗佛力。那些不明法門之所以然的人,有妄以參禅之法來破念佛的,便是誤用其意。他不知道禅的門無取舍,原是醍醐,而念佛的亦不取舍,便成毒藥了。
如古德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上句說事,下句說理。能兩句作一句看,事理圓融,固然最妙。但今人多是事理俱未明了,便甯可按事說,不宜按理說。與其執去則實不去之理,便不如執生則決定生之事爲得。爲什麼呢?因其事有偕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執理廢事。使不免落空之诮。執事昧理,猶不虛入品之功。愚夫愚婦雖不識理,卻偏能暗合道妙,就是這個緣故。須知這一句彌陀,固然非大徹大悟,不能全提,而最愚最鈍,亦無少欠。本自超情離計,故不消作意離絕。只要一心受持,何貴依稀解悟。爲慎重計,修淨土最好不入禅機,怨怕意見稍乖,兩門俱破。參禅人不可不兼修淨土,因爲提防退墮,可不寒心。果能專修淨土的,自不須更涉余宗。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念得這一句阿彌陀佛熟,那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那千七百向上機關,也在裏許。那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也在裏許。
所以真能念佛的,不起貪嗔癡,即是大持戒。真能念佛的,不計是非人我,即是大忍辱。真能念佛的,不稍間斷夾雜,即是大精進。真能念佛的,不妄想馳逐,即是大禅定。真能念佛的,不爲他歧所惑,即是大智慧。蓮池大師說:“一句阿彌陀佛,赅羅八教,圓攝五宗。”世人多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的,豈非大錯。
依正第五
十方如來,原是都可親近,爲什麼獨推阿彌陀佛呢?其中有叁個緣故。一者,誓願深重。二者娑婆有緣。叁者,化道相關。怎見得願重。阿彌陀佛,往昔未成佛時,曾發四十八大願。其中叁願,是專爲攝受念佛衆生而發的。其大意雲:我成佛之後,若有衆生,發菩提心,作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者,或聞我名號,作諸善事,一心念我,雖止一晝夜者。或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者。是諸衆生,若不得生我國者,我誓不成佛。于此可見彌陀願重。(欲詳知彌陀誓願廣大,須讀無量壽經。)
怎見得有緣。無量壽經說:“吾說此經,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複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憫,特留此經,更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經說: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衆生。于此可見緣深。即如末世衆生,無問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稍聞佛教,多能信向。未聞教的,亦會稱名。就便是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惡難危險,或發贊歎怨嗟,不覺信口便叫阿彌陀佛、這些都是不勸而發,不教而能的,豈非有緣。
怎見得相關。先覺說,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伏衆生。這裏以苦以促,似多魔惱而折之,使知所厭。那裏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使知所欣,化道便行。況釋尊于叁乘化道之外,還有未度盡的,就度在彌陀。所以大乘諸經,叮咛反覆,稱贊勸往,就是爲的化道相關。有此叁因,故獨推彌陀。
你看這裏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則蓮華化生,何來生苦。這裏時序代謝,哀老相侵。彼則寒暑不遷,何來老苦。這裏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則化體香潔,何來病苦。這裏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則壽命無量,何來死苦。這裏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則無父母妻子,何來愛別離苦,這裏仇敵怨憎,相會苦惱。彼則上善聚會,何來怨憎會苦。這裏或困苦饑寒,貪求不足,彼則衣食珍寶,受用現成。這裏或醜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則端嚴相貌,體有光明。這裏輪轉生死,彼則永證無生。這裏有四趣之苦,彼則無叁惡之名。這裏丘陵坑坎,荊棘爲林,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彼則黃金爲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華敷四色。這裏釋迦已滅,彌勒未來,彼則無量壽尊,現在說法。這裏觀首勢至,徒仰嘉名,彼則與二上人,親爲勝友。這裏群魔外道,惱亂正修,彼則佛化一統,魔外絕迹。這裏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則正報清淨,實無女人。這裏惡魔鬼魅,交扇邪聲,彼則水鳥樹林,都宣妙法。兩土互相較量,境緣大不相同,一時那能盡舉。總之,他的境勝處,可以攝衆生取淨的心情。他的緣勝處,可以助生者修行的力量。所以偏指極樂。
須知往生淨土,原不是即能成佛。所恃的就是能夠不離佛,永無退轉,壽命無量,直至菩提。在這世間,壽短病侵,是不消說了。而昏沈睡眠的時候,已占去了一大半。況且菩薩猶昏隔陰。聲聞尚昧出胎。那尺璧寸陰,已經十喪其九。自問未登不退,一點把握還沒有,可不寒心。我們定要往生淨土,就爲的是一種把穩生涯呀。
起信第六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叁爲宗要。叁法具足,決定千修千生,萬修萬生。倘信而不願,即如不信。願而無信,即如不願。行而不猛,即如不行。其實行不猛由願不切,願不切由信不真,歸根難在難生正信。信果然真,願自能切,願果然切,行自能猛。便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曠大劫來生死業根,決定從此永斷。這一念真信所關系的,豈同等閑。經說:信爲手,入寶山自在能取,無手不能取。大智度論說:有信清淨,能入佛法,無信不能入。如牛皮未柔,不可屈…
《佛法導論《淨土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