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导论《净土篇》▪P2

  ..续本文上一页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这是佛心佛眼亲知亲见的境界,哪里是二乘圣贤所能知见的。只要你死心踏地的深信佛言,依此发愿持名,即是以佛的知见为知见,更不必别求悟门。

  按通途教义,依法修习的顺序,是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慧断惑,其间须有个一定的程式。所发的慧,有胜有劣,所断的惑,有深有浅,始可与论退或不退。这净土一门,就特别了。因仗他力,为阿弥陀佛大愿所摄持,故带业亦得往生。

  按通途教义,见思烦恼分毫未尽,便不能出离同居国土。这净土一门,就特别了。修净业的,是横出三界,不必断除烦恼,便能从此同居生彼同居。(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钻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一迟一速,难相比拟。)一生彼土,那生死根株,便永远断尽。

  究竟说来,这净土一门,可不求悟门,不待发慧,不断烦恼,岂非至极省要,至极直捷的么。我且和诸位老实商量。我们既没有立地成佛的资格,又没有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的实证。倘不专修净业,仗佛慈力,带业往生,难保尽未来际,还在三途六道中讨生活。我们要自量,当临命终时,对于生死去住,能保得自在么?无始来种种恶业重障,能保不现前么?这一报身,能保脱轮回久?如在三途恶道异类中行,能保无苦恼么?倘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如其不然,且莫以一时贡高,反累永劫沉沦。要知修行用功,原是为的了脱生死。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又不肯依能了的做去,岂非担麻弃金,自取其咎么?

  理事第四

  念佛兼能通宗通教的人,他们善根宿植,事理双融,既不执理废事也不事外见理。此等人于事一心理一心诸说,已经了然无疑,可决其上品上生,金台接引,更不须别人劝赞。但世上也不少一味喜谈理性的人,倘将事相向他解说,如未能默会妙旨,便难生起正信。故于宣说本宗旨趣之前,尚须对此一为饶舌。

  古人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说西方净土不出唯心,阿弥陀佛不出自性,那事理性相,尽在此中圆彰。却是从来有些宗家未曾真得之人,多有误会。每自矜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弥陀,不必更见弥陀,他们只执唯心自性,以为净土弥陀都非实有。这种人本不知宗,何况净土。又有一种人,未尝不信有净土,但满望著参禅悟性,便道西方不足生,弥陀不足见。他们全不理会即心即境,那来心外的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的心。既然境全是心,何须定要执心斥境,拨境言心。念佛念心,原属两不相碍。如只执念心,不许念佛,那心佛岂非成二么?须知这一念心性,以空间言,是横遍十方的。以时间言,是竖穷三际的。如约横遍十方说,正当这一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时,西方依正即在我心中,而我此心亦在西方依正之内,如约竖穷三际说,当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当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更无前后。

  这心性实在是生佛平等共有的,不偏属佛,也不偏属众生。如以心属弥陀,则众生是弥陀心中的众生。如以心属众生,则弥陀是众生心中的弥陀。所以当极乐弥陀相好显时,即自心显。当自心显时,即彼佛显。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是一体无二的。那么,以弥陀心中的众生,念众生心中的弥陀,岂有众生心中的弥陀,不应弥陀心中的众生之理。换句话说,将我具佛之心,来念我心具之佛,岂有我心具之佛,不应我具佛之心的道理。此理悟之实难,而信之最易。但肯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见得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两句话,并非说西方无土无佛,不须求生。也不是说在生灭缘影之中,便是唯心自性。要知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须求彼佛。可惜他们只知道吾心可以为净土,却不知猝未能为净土。他们只知道吾性可以为弥陀,又不知猝未能为弥陀。只由不解圆义,偏执一边,便同徐六担板了。

  试问那西方净土,是无贪无恋,无嗔无痴的,你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么?那西方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你思衣无衣时,就寒恼其心了,思食无食时,就饥恼其心了。更侈谈什么唯心净土呢。那阿弥陀佛,是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世界,如在目前的。你的福力尚不能自为,何况变作莲华。隔壁的事还不能知,何况无尽世界。更侈谈什么自性弥陀呢?有以舍东取西为生灭的,却不知执东废西是断灭。那究竟无取无舍,是成佛以后的事。如未成佛,其间的断惑证真,都是取舍边事。你看三祇炼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有那一椿不是取舍的事呢。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为什么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的取舍呢?若言参禅,则取舍皆非。若论念佛,则取舍皆是。因为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那些不明法门之所以然的人,有妄以参禅之法来破念佛的,便是误用其意。他不知道禅的门无取舍,原是醍醐,而念佛的亦不取舍,便成毒药了。

  如古德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上句说事,下句说理。能两句作一句看,事理圆融,固然最妙。但今人多是事理俱未明了,便宁可按事说,不宜按理说。与其执去则实不去之理,便不如执生则决定生之事为得。为什么呢?因其事有偕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执理废事。使不免落空之诮。执事昧理,犹不虚入品之功。愚夫愚妇虽不识理,却偏能暗合道妙,就是这个缘故。须知这一句弥陀,固然非大彻大悟,不能全提,而最愚最钝,亦无少欠。本自超情离计,故不消作意离绝。只要一心受持,何贵依稀解悟。为慎重计,修净土最好不入禅机,怨怕意见稍乖,两门俱破。参禅人不可不兼修净土,因为提防退堕,可不寒心。果能专修净土的,自不须更涉余宗。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念得这一句阿弥陀佛熟,那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那千七百向上机关,也在里许。那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也在里许。

  所以真能念佛的,不起贪嗔痴,即是大持戒。真能念佛的,不计是非人我,即是大忍辱。真能念佛的,不稍间断夹杂,即是大精进。真能念佛的,不妄想驰逐,即是大禅定。真能念佛的,不为他歧所惑,即是大智慧。莲池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赅罗八教,圆摄五宗。”世人多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的,岂非大错。

  依正第五

  十方如来,原是都可亲近,为什么独推阿弥陀佛呢?其中有三个缘故。一者,誓愿深重。二者娑婆有缘。三者,化道相关。怎见得愿重。阿弥陀佛,往昔未成佛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其中三愿,是专为摄受念佛众生而发的。其大意云:我成佛之后,若有众生,发菩提心,作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者,或闻我名号,作诸善事,一心念我,虽止一昼夜者。或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者。是诸众生,若不得生我国者,我誓不成佛。于此可见弥陀愿重。(欲详知弥陀誓愿广大,须读无量寿经。)

  怎见得有缘。无量寿经说:“吾说此经,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悯,特留此经,更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此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经说:此经灭后,佛法全无,但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于此可见缘深。即如末世众生,无问僧俗男女,贵贱贫富。稍闻佛教,多能信向。未闻教的,亦会称名。就便是顽愚暴恶无信之徒,或遭恶难危险,或发赞叹怨嗟,不觉信口便叫阿弥陀佛、这些都是不劝而发,不教而能的,岂非有缘。

  怎见得相关。先觉说,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折摄二门调伏众生。这里以苦以促,似多魔恼而折之,使知所厌。那里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使知所欣,化道便行。况释尊于三乘化道之外,还有未度尽的,就度在弥陀。所以大乘诸经,叮咛反覆,称赞劝往,就是为的化道相关。有此三因,故独推弥陀。

  你看这里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何来生苦。这里时序代谢,哀老相侵。彼则寒暑不迁,何来老苦。这里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何来病苦。这里七十者稀,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何来死苦。这里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则无父母妻子,何来爱别离苦,这里仇敌怨憎,相会苦恼。彼则上善聚会,何来怨憎会苦。这里或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则衣食珍宝,受用现成。这里或丑秽形骸,根多缺陋。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这里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这里有四趣之苦,彼则无三恶之名。这里丘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华敷四色。这里释迦已灭,弥勒未来,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这里观首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这里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迹。这里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这里恶魔鬼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都宣妙法。两土互相较量,境缘大不相同,一时那能尽举。总之,他的境胜处,可以摄众生取净的心情。他的缘胜处,可以助生者修行的力量。所以偏指极乐。

  须知往生净土,原不是即能成佛。所恃的就是能够不离佛,永无退转,寿命无量,直至菩提。在这世间,寿短病侵,是不消说了。而昏沉睡眠的时候,已占去了一大半。况且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那尺璧寸阴,已经十丧其九。自问未登不退,一点把握还没有,可不寒心。我们定要往生净土,就为的是一种把稳生涯呀。

  起信第六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为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千修千生,万修万生。倘信而不愿,即如不信。愿而无信,即如不愿。行而不猛,即如不行。其实行不猛由愿不切,愿不切由信不真,归根难在难生正信。信果然真,愿自能切,愿果然切,行自能猛。便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决定从此永断。这一念真信所关系的,岂同等闲。经说:信为手,入宝山自在能取,无手不能取。大智度论说:有信清净,能入佛法,无信不能入。如牛皮未柔,不可屈…

《佛法导论《净土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