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导论《净土篇》▪P3

  ..续本文上一页折。昔王仲回问杨无为:“如何念佛得无间断”。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回欣跃而去。未几得生,还来致谢。所以未能顿悟的人,只当深植信根,不惊不动,因信起修,终必有成功之一日。

  却是净土法门这般广大,他的修法又极简易,因此非宿有净土善根的,便难谛信无疑。虽经本师诸佛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还是很多。不但世智凡情难信,即深通宗教的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难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难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那法身大士虽能谛信,也还不能穷源彻底呢。实因这个法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是佛的境界,甚深难测,唯佛与佛才能究竟。那权位菩萨,尚不能全知,怎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

  再看佛在世时有文殊普贤,佛入灭后有马鸣龙树,以及此土有智者永明,都曾发愿往生净土,难道他们都是钝根?世尊在大宝积经中,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都生净土,难道他们都是凡器?我们能于此法深生信心,便是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潜通佛智,暗合妙道。虽是具缚凡夫,种性已超二乘之上了。要知道释迦世尊的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如来的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这是不待问佛,就能自信得过的。

  诸位啊,人间的富贵,百岁便空无了。天上的繁华,千年便止歇了。却是一入西方极乐世界,便有无量的寿命。那往生之法,又只凭一句阿弥陀佛。你想,世间有这样极便宜好事,却不肯干,又到那里去著铁鞋而问至道。古德说:闻佛法难,真信更难。今能发心念佛,就要把这善根时刻增长,不可自己哄了自己。必须实心去念,不可有名无实才好。

  发愿第七

  华严经说:“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皆悉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乃至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愿虽由信而起,但信实由愿而真。信愿既能真切,行亦不期起而自起了。纵遇欢喜境界现前,我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纵遇烦恼境界现前,我也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假使轮王胜妙五欲现前,终不因此乐退失往生之愿。假使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也不因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这顺逆至极的尚不能够改移所愿,何况小小的顺逆境界。这样的把得定,做得主,自然一切境缘不能引转,一切邪说不能摇惑。他日报尽命终,当然直往西方,不生他处。

  反过来看,虽然这一句佛开口便道著,并无难念,但是娑婆念重的便难往生。誓如万斛之舟,能够乘风破浪,有瞬息千里之势,你却自向船头钉一椿,叫他怎得前进。自佛化东流,古今来固然不少善行的人,可惜多有不明至理,误于用心。或在生辰礼忏诵经,为的是现生消灾邀福。或到暮年持斋念佛,为的是将来投生福地。虽然佛法不可思议,所求无所不得,但以大求小,既乘诸佛的本愿,亦背学佛的真理。如明珠弹雀,就可惜的很了。试想为什么罪人入了狱的,时刻求出。只因他确确实实知道在这棘墙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在,却是众生以烦恼为家宅,以生死为园囿,偏不晓得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安乐地在。倘能将彼土的乐处,来返观娑婆的苦处,便由不得深生厌离,如出牢狱般的迫切了。将娑婆的苦处,遥观彼土的乐处,便由不得深生欣乐,如归故乡般的殷勤了。持念名号的时候,自然念念之间,欣厌具足。正如脱离牢狱,奔投故乡的时候,自然步步之间,无不欣厌具足。这样的于娑婆之爱日求其轻,于极乐之念日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倘遇不如意事,即拨转念头,把这一句佛急急提念,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如何也和他们一般见识。一心念佛,更无多语。果能这样,此人虽未出娑婆,已非姿婆的久客。虽未生极乐,早是极乐的嘉宾了。

  须知阿弥陀佛以大愿成佛,如果我所发的愿,也合佛摄生的愿,何难往生。佛在无量劫前,普为世界受苦众生发四十八大愿,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髓脑,不知几千万亿。种种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庄严净土,自致成佛。分身无数,接引众生,方便摄化,令生彼国。如果就众生看,佛是普为一切众生。如果就我一人看,佛是专为我一人。照这样说,阿弥陀佛的称性大愿,是为我而发。阿弥陀佛的长劫大行,是为我而修。四土是为我严净。三身是为我圆满。乃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尽是为我的了。当我造业时,佛便警策我。当我受苦时,佛便拔济我。当我归命时,佛便摄受我。当我修行时,佛便加被我。佛的种种顾我,究竟为什么呢?不过是要我念佛,要我往生,要我永脱众苦,广受诸乐,要我辗转度一切众生,直至成佛而后已。深恩重德,无可言喻。即如莹珂,原是一个饮酒食肉的人,因读往生传即吃素念佛。到第七日,感佛现身慰言,十年后当来相接。珂说,娑婆恶浊,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果然如期往生。又如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怀玉心里想道,我一生精进,志在金台,怎的不然。当下银台便隐。从此更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次执银台的,已换金台来到,玉即泊然而逝。又如刘遗民,依庐山东林结社念佛,一日当想念佛时,见佛现身。遗民心中思忖著,怎得如来手摩我头呢。佛即手摩其头。再想道,怎得如来衣覆我体呢,佛即将衣覆其体。你看欲速生便令速生,欲金台便换金台,欲手摩头便摩头,欲衣覆体便覆体。可见大慈悲心,无有拣择。

  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是大士亲证实到境界的吐心吐胆相告语呀!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如果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既然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我今感戴深恩,更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我今想求脱苦,便应念佛。已造的业无可奈何,未来的业岂可更造,我今生惭愧心,便应念佛。同体心性既然本有,即今只欠悟证,我今求悟心性,便应念佛。

  要晓得阿弥陀佛大愿大力,譬如一只大船,不论何物,但得上船,即到彼岸,不忧沉溺。却是顺水顺风,是上船以后的事。假如你不肯上船,将如之何。所以总要自己发愿为先。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实在是千古不易的至言。如上既陈信愿,以下当说行持。

  行持第八

  诸经开示净土行法,万别千差。如持名,观像,观想,实相等,一一行成,都能往生净土。其中只有这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如果持到一心不乱,那实相妙理亦能全体显露,西方妙境便得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所以释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了。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倘觉高声过于费力,默念又易昏沉,便只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叫做金刚持。却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就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就不妨高声、如心难归一,当至诚恳切,摄心而念。无论声默、都要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果妄念还是汹涌,当用印光法师提倡的十念记数法。其法从一句念到十句,要念得分明并且要记得分明。十句念了,再从一句念到十句。随记随念,不可掐珠。如十念直记为难,可分为两气,即从一至五,从六至十。或分三气念,即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这样的把全心力量,用在一声佛号上,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自然无从著脚。此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只是从一至十的念去。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到晚,无不相宜。不但去妄,最能养神。即使日念数万,也是这般的记。当做事时,或难记数。暂且恳切直念,事完仍旧摄心记数。那掐珠念佛,只宜于行动时用。(倘在静坐养神时也掐珠,因手动著,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惟有这一法,行住坐卧,无不相宜。卧时不可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

  至于念佛功课,随人而定,大概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念佛毕,念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念回向文一遍,拜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三拜,三皈依毕。朝暮总是如此。当诵经,要匀匀净净,不快不慢。当念佛,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涩不掉,不浮不沈的念去。当回向,要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并无所著,如虚空等,不是唯读旧文一遍便罢。最忌忙忙促促,一气赶去,只望完却一天的功课,便有苟且了局的念头,就不是真正修行了。或要念大乘诸经咒等,宁可另一时作,立为午课,不宜在朝暮正课内夹杂。(事忙的又当别论。)那佛像虽是纸画木雕,即同真佛。当早晚参拜,必诚必敬,出而问讯,入而问讯,五里十里常在目前,一饮一食先须供养。要晓得如来灭后,所存的只有经像。如将土木金彩等像看作真佛,便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古人有诗道:“纸画木雕泥塑成,现成真佛甚分明,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还从自己生。万树花开因地暖,千江月现为波清。朝参暮礼常如此,在处皆通极乐城”。能够举目动口无不是佛,在一切时处留…

《佛法导论《净土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