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导论《净土篇》▪P4

  ..续本文上一页心西向,则感应易成,根境易熟。

  佛堂安排之法,最好只供一佛二菩萨,一经一炉,一桌一椅,不放多余物件。庭中须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这心一丝不挂,万虑皆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且不知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便能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如果我们平时将一切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一旦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这念佛正行,虽然各随自己身份而立,不必定执一法。但除正课之外,一日到夜,总要记得就念。别事打断了,事毕就念。行住坐卧,拈匙举筋,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令这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字字从念头上著实,句句从求西方里出来。须知修净之法,不外专勤两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所谓执持名号,就是要我们把这句佛紧持在心,不可暂忘。有一念间断,便非执持。有一念夹杂,便非执持。须念念相续,无间无杂。于一切时,不愚不昧。既不散乱,亦不昏沉。能够这样念佛的,可说”事上能一心精进”的了。倘能体究到万法皆如,心佛不二。离了这能念之心,别无所念之佛。离了所念之佛,也别无能念佛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如是乃至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净秽苦乐,所厌取舍,烦恼菩提,生死涅槃,都是平等,无有二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安排,但如实体究。体究到极处,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才知穿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在二六时中,想找一些异相,了不可得。能这般了达,便是”理上能一心精进”的了。但要晓得事一心似难而易,理一心似易而难。只要能事一心的,往生可必。兼能理一心的,上品可阶。究竟信愿真切的,只要执持一句名号,虽或不明谛理,已能成就净业。品位虽卑,决定往生。最忌初学便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好听话。这是工夫做到极处的境界。倘未到极处,便在这个上头著脚,必成懈怠。至于驰骋狂慧,耽著顽空,自心未能开悟,却来轻谈净土,蔑视往生的,更属为害不浅。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这种人是断乎学不得的。

  说到作观,必须熟读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法,次第渐入。当细参经文,如法修持。要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要知道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果能做到这般境地,境愈深妙,则心愈专一,那观想的利益实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欲以躁妄心急求境现,这就全体是妄,与佛与心都不相应,其结果是不堪问的。所以善导大师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正是深防不善用心,致入魔境。行人要自量根性才好。

  劝进第九

  念佛固然是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的第一妙法,而对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在家人身在世纲,事务多端,于摄心参禅,静室诵经等,不是势不能力,便是力不暇及。只有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在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此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处都好念。(睡眠澡浴,和不洁净处、也可念佛,但只可默念,不可出声。)果然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的,便不论公私干办,八面应酬,闹静忙闲,苦乐逆顺,也和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只要你生死心切,便梦里也不会失落。那力量稍轻,世缘稍重的,也须忙里愉闲,不容一日放过。即有片刻无闲的,每日晨朝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连称佛号,尽一气为一念,这样十口气为十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意在借气束心,令心不散,此为大忙之人而设。)

  至于初学的人,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那闲思妄想愈觉沸腾,便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我们无量劫生死根,怎能即断。来到亲证三昧的,谁无妄念。当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了,自然妄念逐渐减少。况能够觉得妄念重者,正亏得这一句佛。如不念佛,那妄念潮涌澜翻刹那不停的,自己怎能觉得。所以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治,积妄非暂念所能除。且莫管他妄念纷飞,但贵在念佛精切。我们既未能绝虑忘缘,正好以念还攻于念,即缘虑而作修进。念一佛名,换却他百千万亿的杂念,岂不甚妙。这便是以出世之念,换他世间之念。以功德之念,换他罪业之念。难解脱之念,换他缠缚之念。以安乐之念,换他危险之念。简直是难楔出楔,如巧匠偷梁换柱。淘汰得众生杂念销亡,习气渐融,心光渐露,本分渐证,连这念佛的一念亦归无何有之乡时,自然与彼佛把臂共行,同一鼻孔出气了。

  经说: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不必疑自己的罪业深。古德说:“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所以也不必疑自己的根器钝。却是最忌说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如果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的,可不是无缘修习了。往时的人说:“七篇时文,几级官位,数箱金帛,一区宅子,数亩田园,几个娇妻美妾,一场没正经没要紧闲是闲非。人人被他泪没一生,个个打出这个窠臼,虚碌碌一场,早已谢世”。我看现在时文虽然不做,这个窠臼也还差不多。到底世人念佛的不真切,只是把生死两个字看得轻忽,所以一生忙忙碌碌,把性命撇在虚空,和自己全没干涉。即或当场嗟叹,片时毛骨悚然,过后仍然醉梦了。古时有一僧,探望俗友,劝他生死事大,急须念佛。友谢以三头未了。僧问这话怎么说。他道:“亲柩未举。男婚女嫁未毕。”僧别去不久,俗友忽然去世。僧往吊,作诗道:“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此言虽浅,大可醒俗。你看那死囚求生,虽然太迟,但比起我们来,总算是快的了。因他还有一个死期,在此一日前,尚可宽然打点。然而我们在三界狱中,年年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贱死贵亦死,老死少亦死,恶人死好人亦死。不序勋,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倘不早为打点,姑待一刻。万一这一刻驾帖到来,可不手忙脚乱了也。世人对于毛细的事,也得计较一下,怎的不在这个上头计较计较。要晓得人命在呼吸间,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无论千念万念,只贵当念一句,以为往生正因。只要此心不缘过去,不缘未来,专注当念一句,就是事一心,定可往生。如久久纯熟,当念亦脱,便入理一心,生品必高。

  果然信愿坚决的人,一日念佛,一日往生,日日念佛,日日往生,不论什么时候,命根一断,即生净土。须知念佛一法只有死得下狂妄知见的才能得益。任凭他智同圣贤,都应置之度外。端的是要生极乐世界,端的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须是实实落落,当做一件事做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以信以疑,又诵经,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临了济得什么边事,怎能出得轮回。且把那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法门,让与别人行。不管他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如靠著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这样念,有事也这样念。安乐也这样念,病苦也这样念。生也这样念,死也这样念。但把这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任人以死相逼,令其改辙,也不可得。只这么样的一念分明不昧,再何必问人觅取归程。

  大抵真心念佛人,在欣爱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所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生死境上自然不惊怖。如果只些小喜怒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所以要知念佛的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上取证。倘念佛念到欢喜烦恼上作得主,然后于病苦中也作得主,如病苦作得主,便于临命终时了了分明,得知去处。本来平日积功累行,去爱绝非,原是为的临终作预办之计。功行固在平时,而吃紧尤在末后。从前悠忽,到此延搁不得。从前迷著,到此糊涂不得。从前浮华,到此假借不得。从前歧路,到此徘徊不得。只方寸间灵明用事,醒则立现莲台,迷则六道三途有分。净秽顷刻异路,好不危险。究竟把握要诀,不外一心正念四字。每见念佛的人,寻常俱说求生净土,到末后临命终时,忽又衷情惑乱,畏死彷徨。一念差错,历劫轮转,岂不大背初心。才有疾病,当要坦荡身心,莫生疑虑。直须西向正念,一心称名。应念此身多苦,若得离此苦趣,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乃是称意的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谁还肯恋著敝衣。且嘱家人和看病往来问候的人,凡来我前,决不得说眼前闲杂话,也不得软语安慰,祝愿健康,这些都是虚华无益的事。如病重将终,亲属都应助念,不许依恋哭泣。不许翻动更衣。气绝之后,亦不宜即哭即动,且待经过八时,待他通身冷透之后,方可哭泣移动。(气绝而身未冷透,此时神识未离,还有知觉,如闻哭声,或被触动,一转悲念,或起烦恼,不特难以往生,且防堕落异趣,切莫不怜死者之苦,只图迅速了事,忍心害理,故施惨毒,此中关系极大,余曾辑饬终津梁一书,专论此事。)能够这般行持,才是千稳万当之计呢。

  发心第十

  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自皈依后,更不皈依外道。戒有多种,在家人所持的是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更有八戒,菩萨戒等,恐繁不述。)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试想孝养父母,列在净业之首,何等重要。实因父母恩深,为世间福田之极。所以经说,供养父母,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等。可见修净业人,对于伦常之道,是轻忽不得的。我们又要晓得杀生,偷盗,邪淫,是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口四业。贪

  欲,嗔恚,邪见,是意三业。犯而不持为十恶,持而不犯为十善。能修十善的,那身口意三业自然清净,能与净业相应。

  总之,今欲求生净土,直须专以念佛为正行,更将供养持戒布施作福,和所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的事不论大小,不论多少,随时随地,都来回向西方。即如将一杯水与人,或以一钱与人,亦必起念道,以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不特于一切善,要随喜回向。即使一时失照,偶起恶念或恶行,也要忏悔回向。常使一念不断,念念在彼,使净土缘熟,到临终往生,便如轻车就熟路一般,毫无阻碍。且莫只将念佛回向西方,却将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憨山大师,屡戒人不可一边念佛,一边增长生死根,就是这个缘故。至于愿我离苦得乐,愿我舍秽取净,这是声闻缘觉的因,其愿狭。须发无上菩提心,普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普令一切众生舍秽取净。虽生净土,而不舍娑婆。虽处娑婆,而愿和众生同生极乐。这是正愿,亦名宏愿,亦名无上愿。

  莲池大师发愿回向文,为最完美之作。起首即说:“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临了结道:“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此中关系,因为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都有生死,都求出离。我和众生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更进一步,我们看到释迦世尊,弥陀如来,从无量劫来,为我等众生,不惜身命勤修难行苦行,圆满无上菩提。一则降生娑婆,而示成正觉,以秽以苦,折伏我而开示我。一则安居极乐,而光照十方,以净以乐,摄受我而接引我。行者如只为一已的利乐,不以众生为前提,既违背诸佛普度众生的本怀,亦辜负诸佛摄受的重恩。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那无始的恩怨便不能解脱,积劫的罪业便难以忏除,多生的善根也难得成熟了。所以必要称性发大菩提心。彻悟禅师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诸位善信,记取斯言,前途珍重,再会。

  

  

《佛法导论《净土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