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西向,則感應易成,根境易熟。
佛堂安排之法,最好只供一佛二菩薩,一經一爐,一桌一椅,不放多余物件。庭中須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這心一絲不挂,萬慮皆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且不知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便能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如果我們平時將一切抛得幹淨,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一旦大限到來,灑灑落落,不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態,豈不是大丈夫舉動。這念佛正行,雖然各隨自己身份而立,不必定執一法。但除正課之外,一日到夜,總要記得就念。別事打斷了,事畢就念。行住坐臥,拈匙舉筋,折旋俯仰,動靜閑忙,令這一句洪名不離心口,字字從念頭上著實,句句從求西方裏出來。須知修淨之法,不外專勤兩字。專則不別爲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所謂執持名號,就是要我們把這句佛緊持在心,不可暫忘。有一念間斷,便非執持。有一念夾雜,便非執持。須念念相續,無間無雜。于一切時,不愚不昧。既不散亂,亦不昏沈。能夠這樣念佛的,可說”事上能一心精進”的了。倘能體究到萬法皆如,心佛不二。離了這能念之心,別無所念之佛。離了所念之佛,也別無能念佛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如是乃至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淨穢苦樂,所厭取舍,煩惱菩提,生死涅槃,都是平等,無有二相,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安排,但如實體究。體究到極處,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才知穿衣吃飯總是叁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在二六時中,想找一些異相,了不可得。能這般了達,便是”理上能一心精進”的了。但要曉得事一心似難而易,理一心似易而難。只要能事一心的,往生可必。兼能理一心的,上品可階。究竟信願真切的,只要執持一句名號,雖或不明谛理,已能成就淨業。品位雖卑,決定往生。最忌初學便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好聽話。這是工夫做到極處的境界。倘未到極處,便在這個上頭著腳,必成懈怠。至于馳騁狂慧,耽著頑空,自心未能開悟,卻來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的,更屬爲害不淺。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這種人是斷乎學不得的。
說到作觀,必須熟讀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法,次第漸入。當細參經文,如法修持。要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要知道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果能做到這般境地,境愈深妙,則心愈專一,那觀想的利益實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欲以躁妄心急求境現,這就全體是妄,與佛與心都不相應,其結果是不堪問的。所以善導大師說:“末法衆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正是深防不善用心,致入魔境。行人要自量根性才好。
勸進第九
念佛固然是背塵合覺,返本歸元的第一妙法,而對于在家人分上,更爲親切。在家人身在世綱,事務多端,于攝心參禅,靜室誦經等,不是勢不能力,便是力不暇及。只有念佛一法,最爲方便。早晚在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此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處都好念。(睡眠澡浴,和不潔淨處、也可念佛,但只可默念,不可出聲。)果然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的,便不論公私幹辦,八面應酬,鬧靜忙閑,苦樂逆順,也和他念佛兩不相妨。不見古人道:“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只要你生死心切,便夢裏也不會失落。那力量稍輕,世緣稍重的,也須忙裏愉閑,不容一日放過。即有片刻無閑的,每日晨朝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虛棄。(連稱佛號,盡一氣爲一念,這樣十口氣爲十念,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爲度,意在借氣束心,令心不散,此爲大忙之人而設。)
至于初學的人,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那閑思妄想愈覺沸騰,便道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我們無量劫生死根,怎能即斷。來到親證叁昧的,誰無妄念。當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了,自然妄念逐漸減少。況能夠覺得妄念重者,正虧得這一句佛。如不念佛,那妄念潮湧瀾翻刹那不停的,自己怎能覺得。所以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治,積妄非暫念所能除。且莫管他妄念紛飛,但貴在念佛精切。我們既未能絕慮忘緣,正好以念還攻于念,即緣慮而作修進。念一佛名,換卻他百千萬億的雜念,豈不甚妙。這便是以出世之念,換他世間之念。以功德之念,換他罪業之念。難解脫之念,換他纏縛之念。以安樂之念,換他危險之念。簡直是難楔出楔,如巧匠偷梁換柱。淘汰得衆生雜念銷亡,習氣漸融,心光漸露,本分漸證,連這念佛的一念亦歸無何有之鄉時,自然與彼佛把臂共行,同一鼻孔出氣了。
經說: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不必疑自己的罪業深。古德說:“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所以也不必疑自己的根器鈍。卻是最忌說我今忙迫,且待閑暇。我今貧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壯,且待老時。如果分定常忙,分定貧乏分定夭折的,可不是無緣修習了。往時的人說:“七篇時文,幾級官位,數箱金帛,一區宅子,數畝田園,幾個嬌妻美妾,一場沒正經沒要緊閑是閑非。人人被他淚沒一生,個個打出這個窠臼,虛碌碌一場,早已謝世”。我看現在時文雖然不做,這個窠臼也還差不多。到底世人念佛的不真切,只是把生死兩個字看得輕忽,所以一生忙忙碌碌,把性命撇在虛空,和自己全沒幹涉。即或當場嗟歎,片時毛骨悚然,過後仍然醉夢了。古時有一僧,探望俗友,勸他生死事大,急須念佛。友謝以叁頭未了。僧問這話怎麼說。他道:“親柩未舉。男婚女嫁未畢。”僧別去不久,俗友忽然去世。僧往吊,作詩道:“吾友名爲張祖留,勸伊念佛說叁頭。可怪閻公無分曉,叁頭未了便來勾。”此言雖淺,大可醒俗。你看那死囚求生,雖然太遲,但比起我們來,總算是快的了。因他還有一個死期,在此一日前,尚可寬然打點。然而我們在叁界獄中,年年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賤死貴亦死,老死少亦死,惡人死好人亦死。不序勳,不序德,不序齒,一息不來,便分今古。倘不早爲打點,姑待一刻。萬一這一刻駕帖到來,可不手忙腳亂了也。世人對于毛細的事,也得計較一下,怎的不在這個上頭計較計較。要曉得人命在呼吸間,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無論千念萬念,只貴當念一句,以爲往生正因。只要此心不緣過去,不緣未來,專注當念一句,就是事一心,定可往生。如久久純熟,當念亦脫,便入理一心,生品必高。
果然信願堅決的人,一日念佛,一日往生,日日念佛,日日往生,不論什麼時候,命根一斷,即生淨土。須知念佛一法只有死得下狂妄知見的才能得益。任憑他智同聖賢,都應置之度外。端的是要生極樂世界,端的是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須是實實落落,當做一件事做始得,若也半進半退,以信以疑,又誦經,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臨了濟得什麼邊事,怎能出得輪回。且把那叁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八萬四千法門,讓與別人行。不管他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這樣念,有事也這樣念。安樂也這樣念,病苦也這樣念。生也這樣念,死也這樣念。但把這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任人以死相逼,令其改轍,也不可得。只這麼樣的一念分明不昧,再何必問人覓取歸程。
大抵真心念佛人,在欣愛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所以煩惱也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生死境上自然不驚怖。如果只些小喜怒現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如何能得念佛靈驗。所以要知念佛的心真不真,直在歡喜煩惱上取證。倘念佛念到歡喜煩惱上作得主,然後于病苦中也作得主,如病苦作得主,便于臨命終時了了分明,得知去處。本來平日積功累行,去愛絕非,原是爲的臨終作預辦之計。功行固在平時,而吃緊尤在末後。從前悠忽,到此延擱不得。從前迷著,到此糊塗不得。從前浮華,到此假借不得。從前歧路,到此徘徊不得。只方寸間靈明用事,醒則立現蓮臺,迷則六道叁途有分。淨穢頃刻異路,好不危險。究竟把握要訣,不外一心正念四字。每見念佛的人,尋常俱說求生淨土,到末後臨命終時,忽又衷情惑亂,畏死彷徨。一念差錯,曆劫輪轉,豈不大背初心。才有疾病,當要坦蕩身心,莫生疑慮。直須西向正念,一心稱名。應念此身多苦,若得離此苦趣,往生淨土,受無量快樂,乃是稱意的事。如脫敝衣,得換珍服,誰還肯戀著敝衣。且囑家人和看病往來問候的人,凡來我前,決不得說眼前閑雜話,也不得軟語安慰,祝願健康,這些都是虛華無益的事。如病重將終,親屬都應助念,不許依戀哭泣。不許翻動更衣。氣絕之後,亦不宜即哭即動,且待經過八時,待他通身冷透之後,方可哭泣移動。(氣絕而身未冷透,此時神識未離,還有知覺,如聞哭聲,或被觸動,一轉悲念,或起煩惱,不特難以往生,且防墮落異趣,切莫不憐死者之苦,只圖迅速了事,忍心害理,故施慘毒,此中關系極大,余曾輯饬終津梁一書,專論此事。)能夠這般行持,才是千穩萬當之計呢。
發心第十
觀無量壽佛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皈,是皈依佛法僧叁寶,自皈依後,更不皈依外道。戒有多種,在家人所持的是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更有八戒,菩薩戒等,恐繁不述。)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試想孝養父母,列在淨業之首,何等重要。實因父母恩深,爲世間福田之極。所以經說,供養父母,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等。可見修淨業人,對于倫常之道,是輕忽不得的。我們又要曉得殺生,偷盜,邪淫,是身叁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是口四業。貪
欲,嗔恚,邪見,是意叁業。犯而不持爲十惡,持而不犯爲十善。能修十善的,那身口意叁業自然清淨,能與淨業相應。
總之,今欲求生淨土,直須專以念佛爲正行,更將供養持戒布施作福,和所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的事不論大小,不論多少,隨時隨地,都來回向西方。即如將一杯水與人,或以一錢與人,亦必起念道,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不特于一切善,要隨喜回向。即使一時失照,偶起惡念或惡行,也要忏悔回向。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使淨土緣熟,到臨終往生,便如輕車就熟路一般,毫無阻礙。且莫只將念佛回向西方,卻將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憨山大師,屢戒人不可一邊念佛,一邊增長生死根,就是這個緣故。至于願我離苦得樂,願我舍穢取淨,這是聲聞緣覺的因,其願狹。須發無上菩提心,普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普令一切衆生舍穢取淨。雖生淨土,而不舍娑婆。雖處娑婆,而願和衆生同生極樂。這是正願,亦名宏願,亦名無上願。
蓮池大師發願回向文,爲最完美之作。起首即說:“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臨了結道:“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衆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願,世界無盡,衆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叁有齊資,法界衆生,同圓種智”。此中關系,因爲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衆生都有生死,都求出離。我和衆生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更進一步,我們看到釋迦世尊,彌陀如來,從無量劫來,爲我等衆生,不惜身命勤修難行苦行,圓滿無上菩提。一則降生娑婆,而示成正覺,以穢以苦,折伏我而開示我。一則安居極樂,而光照十方,以淨以樂,攝受我而接引我。行者如只爲一已的利樂,不以衆生爲前提,既違背諸佛普度衆生的本懷,亦辜負諸佛攝受的重恩。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那無始的恩怨便不能解脫,積劫的罪業便難以忏除,多生的善根也難得成熟了。所以必要稱性發大菩提心。徹悟禅師道:“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諸位善信,記取斯言,前途珍重,再會。
《佛法導論《淨土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