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时无法清偿,迫得将女儿出卖,故此哀哭。王曾听了,到她们家里问得清楚,开口说,“你的女儿卖给我罢。仕宦往来,相见也便。”即将她们所欠的官钱照数付清了,约定三天之后来娶女。看看三天过了,还不见人来,老母等得心焦,只得到旅馆里去找人。不料旅馆主人对他说,“王曾已经跑了好几天了。有书信遗下,托我转交。”那知信里不提钱银的事,只叫她选择好的人家相配。后来王曾三元及第,封到沂国公。
乙、奸商末日天散囤粮
囤积物资,害人不浅。囤积米粮,害人更甚。自古道,“民以食为天。”人生之急,莫急于食不能继。性命交关,岂同等闲!在大荒年头,力能救人之死而见死不救,反想在这个上头打发财主意的,罪大恶极,无过于此,在天怒人怨之下,看他怎么消受得了?当巴西大荒之年,有富人罗密,囤谷五千斛,藏在内室,封锁得十分周密;还要索取高价,才肯粜出。一日,大风突起,门忽自开,把罗密所藏的谷尽散街上。最奇怪的,是将红白两色各归一堆,颗粒不杂。贫民纷来拾取,争先恐后,一时都拿光了。罗密一场惊愧,竟自缢死。从来为富不仁的,无一能免绝境,何益何益?再看全琮因受父命,运米一千余石到吴出卖,当地适值旱荒,他就将米完全赈饥,空船而返。父反深奇之。全琮字子瑾,越人,父名柔,都是知名之士。后来子瑾在吴做官,爵封钱塘侯。看上列两事,一生而荣,一死而辱,正是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枉费做小人了。
廿一、悯孤
凡无倚无靠的,叫做孤。孤儿者,父母双亡,或父亡母嫁,伶仃孑立,是所谓“穷而无告”的人。全仗社会上的公正人士同情悯惜,才有生路。这种现象,太平盛世尚且不免,何况荒年大劫?近几年来,不知有多少孤儿流离失所,更不知有多少的天才被埋没了。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整个民族的损失。不但要赶快的养,而且要赶快的教。他们将来既可成为国家良好的公民,又可给与国家以莫大的贡献。现在各国都深切的感觉到儿童是代表著将来国家的权力,都在那里运用社会的或国家的力量,给他们以教育和培养。中国各处,待救济的儿童,比各国都要多。所以我们一方面务要合力的支持现存的教养院,一方面还要继续的发起更多的教养院。凡肯尽力教养孤儿的,他的祖宗固要感谢,国民也都要感谢。我们有缘植福,岂可随便错过?
甲、创良模流芳千古
蔡琏,江苏扬州人,是我国首创育婴堂制度的伟大人物。他开始办理育婴堂的方法,是以四人共养一婴。那个时候的生活程度低,每人只要月出银一钱五分。凡遇路遗子女,收到社中,招贫妇领乳,月给工食银六钱。每月初一,验儿发银,考其强弱比例,以定赏罚之数。三年之内,听人领养,仍须调查清楚,方才核准。这个办法推行了,不但可以恤孤,并且可以济贫;既可消除一时溺婴的恶俗,又可兴起四方好善的慈心。世间的功德,无过于此了。育婴堂自从蔡老先生提倡之后,各处郡邑村镇,就有不少仿行的。现在社会的组织是比以前严密得多,各种物质的条件也比以前完备得多,怀念先贤,应知奋勉!
乙、吞遗产枉送天年
信州刘君祥,子尚幼,临死时候,对弟君祺说道,“如果我死之后,弟能为我保全家财,地下决不忘报。”那知君祥一死,君祺就设计将侄儿驱逐出去,把全部家产吞没了。五年后,邻人张善祥忽然在路中过见君祥,对他哭著说,“吾子为弟所害,这里有信一纸,多劳转致!”善祥听说,才悟到君祥早经去世,不觉大惊。回到家中,即将信付给君祺,他一时还不肯信。一日,君祺正和客人共饮,忽大叫道,“兄来也!”呕血数斗,两手如悬而死。凡属孤儿,都无依傍。若趁他可欺,乘机骗害,或占田产,或夺财物,或横加势力、使他不敢不依,或诡派差徭、使他不敢不服,岂知我既欺人之孤,天必嫉我之恶,报应之来,是毫厘不爽的。
廿二、容过
过、是偶然的错,或是无心之失,贤者不免,何况凡夫?一件横逆之来,只消宁省片时,便到顺境。杜牧诗说,“忍过事堪喜,”便是这种境界。譬如在草莽中行路,荆棘在衣,只须慢步缓解,切莫焦燥!即使人家有错,也须看他是何等样的人:如他是比我贤的,我当顺受,待他自悟;如他是和我一般的,大则以理遣,小则以情恕;如他是比我不如的,便不足计较了。前贤道,“先思我所以取之之故,随思我所以处之之法。”只要反求,道理自见。一番经历,一番进益,省了多少气力,长了多少识见!况且常见己过,便常向吉祥中行,可以得福;自认不是,人家不好再开口,可以免祸。尚书说,“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曾文正公也说,“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所以君子对于自己,常于无过中求有过;对于他人,常于有过中求无过;正直律己,和惠待人,不肯说人理亏,也不愿自表理直。他人有过,只有曲为掩护,劝导改悔,望他做个好人而已。至于学佛的人,不执我见,不怨人天,爱敌如友,怨亲平等。如果能够做到受恶骂如饮甘露,遭横逆如逢至宝的时候,那就大家都要向你恭喜了。
甲、谦君子安享福寿
强富,淮安人,持身谨慎,接物谦和。元旦,有小人恃酒放肆,登门辱骂。富闭门不理,家人都觉得不平。富说,“当此良宵佳节,谁不饮酒?醉后放肆,是常有的事,何必同他计较呢?”这天晚上,富梦神说,“你在天腊之辰,能够忍人所不能忍,上帝嘉赏,将福寿赐给你了。这和彭矩的事相仿:有人偷菜,矩只作不知;有人侵地,矩也作不知;那占地界的人被讼,还去代求免责。后来里中连受水灾火灾,独彭氏一家保全无恙。强富和彭矩,可谓后先辉映了。
乙、狠太守抱痛西河
徐某,高邮人,在明朝万历年间,历官郡守。生平不能容物,衙役如有小过,必受重责。一隶违了期限,发打三千板,当时死在杖下。隶子年幼,因过受惊吓,也竟死了。隶母,亦惨痛吊死。三条性命送在他的手中,一点也不摆在心上。后来解任回家,身旁只得一子,极是钟爱。一日,儿子忽然生病,对父亲说,“他来追我了!”徐问谁,儿答,“我也不认得,他只说,有何大罪,杀他一家三人?”说完便死,后嗣竟绝。从古有势要使尽,不肯稍留余地的,每每弄到家破人亡,子孙零落。怎不想宽和厚德,才是载福之基?看他富贵下场,都缘刻薄太过!
廿三、持戒
佛典中常将大地来比喻戒律,如智度论说,“若人欲求最大善利,应当持戒。戒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住;戒亦如是,一切善法皆依戒住。”又如萨婆多论说,“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而生,一切佛弟子皆依之而住。”这样看来以戒为基,如住大地。物厚无过于地,德厚无过于戒;一切善法依戒而住,亦如世界万物依地而住。常言道,厚德载福,何况戒德?看上文俞净意早年作福,只因欠个德字,便如在沙中建塔,不能成立;直待他刻意修德,才有转折。便知必有厚德,才能载福。但要知道福德因缘,戒德最高最胜,决不是一般散善所能比拟的。所以出曜经说,“戒德之香,上熏诸天,彻十方界,闭塞祸门,不漏诸欲。”顺正理论又说,“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礼拜,国王大臣亦不敢受具戒比丘礼,盖惧损功德促寿命也。”受戒前后,今此略说。戒中最重要的,是杀、盗、淫、妄,再加饮酒一戒,即在家两众可持的五戒。如果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可随意;总要看自己的力量如何,不要敷衍门面。须知受戒而能持守,功德是无量无边;但受戒而不能持,就比不受戒的人还要加倍犯罪;而受戒法时,务要以勇心自誓,决断持守,方才能够得戒——这些都不可以不明辨的。至于受戒之前,先要受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是归投,依是依托,如人堕海,见有船来,即便趋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是海,三宝是船;众生归依,如登彼岸。
甲、律行精严海神归敬
昔有诸比丘渡海,遇大风浪,船被撞破。有少年比丘抱得一板,求生有望了;忽见水中有上座比丘势将沉溺,想到佛戒有说,遇利乐事先与上座,即时将板掷让。上座得板,飘浮到岸。那时海神被少年比丘的精诚感动了,便将他接住,安置岸上,合掌赞说,“我现在要归依坚持禁戒的人。你在危难之中,也能持守佛戒,实在是难能希有的,请求接受我归依!”事见大庄严论。
乙、宿因差别弱弟沉沦
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俱出家为沙门。兄持戒求道,而轻布施。弟布施修福,而尝破戒。兄从佛出家之后,得罗汉果,但衣食每感缺乏。弟生大力象中,能战阵却敌,为国王所爱,璎珞饮食时常充足。那时兄得神通,知象是弟,对象宣说往因。象听后,即识宿命,忧悔不食。国王知道,便向罗汉请问。兄详告前因后果,国王感悟之下,即受归戒,并广布施。事见譬喻经。
廿四、念佛之一
人之一生只是无始无终生命大流中现出来的一节,不是那年生后才有的,也不是那年死后便无的。一死一生,不过是生命流中的一种变化假相,总是相续不断地生灭变化著。如果要彻底免除一切的痛苦和罪恶,就非要寻出一个无上的法门来从中解脱了不可。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位先觉者,他说出无量的妙法,教化众生,使个个都可以得到解脱。因为我们的一念心性,本来与佛同体,佛虽已悟,而无所增;我虽犹迷,而无所减。但我们从那里下手好呢?善导大师说:“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得其实益。”在阿弥陀经中,释尊无问自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只要真信切愿,念佛名号,即得往生。所以大集经指出,“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一切法门大都要仗自力断惑证真,才能了生脱死;这念佛法门,是自力和他力两皆具足的。其法极平常,虽愚夫愚妇一律都能得益,却又极玄妙,虽等觉菩萨不能出其范围。真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了。
甲、净业精纯预知时至
省元法师,蓬莱人,民国庚午,住北京拈花寺,两次闭关,共历九年。出关后,四众请开示,元说,“文字般若,口头三昧,都不中用;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单提一句阿弥陀佛,时时觉照,字字分明念去,加以真信切愿,决定求生西方,自得真实受用。”壬申九月二十四日,饮食稍减,体力渐微,依然精勤念佛。有劝延医者,元说,“时节已至,何用医为?”至二十六日,常问时刻。二十七日夜半,起身趺坐,抬头西望数次,含笑而逝。世寿七十二岁。
乙、佛慈广大随念莲生
张善和,唐代人,以屠牛为业。临终时,见牛数十作人言,“你杀我!”善和对妻说,“赶快请僧来为我念佛!”僧到,对他说,“经言,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具足十念称阿弥陀佛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善和道,“地狱至急,我也来不及取香炉了!”忙著一手举火,一手拈香,向西厉声称佛。未满十声,即说,“佛来也,已与我宝座!”说完便逝。此事可引印光法师之说为证,“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随即命终,亦得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带业往生也。”
廿五、念佛之二
念佛固然是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的第一妙法;而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只有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在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此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处都好念。果然痛念无常,用心真切的,便不论公私干办,八面应酬,闹静闲忙,苦乐逆顺,也和他念佛两不相妨。念佛功课,随人而定。当念佛,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当诵经,要匀匀净净,不快不慢。当回向,要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平日须要专以念佛为正行,更将布施、作福、持戒、和一切于世于人有益的事,不论大小多少,都把来回向西方;常使一念不断,念念在彼,那就净土缘熟,到临终往生,便如轻车就熟路一般了。阿弥陀佛的大愿大力,譬如一只大船,无论何物,但得上船,即到彼岸,不忧沉溺。却是顺水顺风,是上船以后的事;假如你不肯上船,将如之何?所以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念佛的人要注意,这个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三为宗要的;三法具足,决定千修千生,万修万生!
甲、庆西归放下一切
欧阳柱,字石芝,新会人。从杨仁山学佛,归心净土。与人谈及西方,欢喜之情,无以复加。在他之意,实举世出世间一切可喜可乐的事,无有能胜过生净土的;可见他的信愿之心,至真至切,因此常能感人归向净宗。为推行素食计,创设功德林蔬食处于上海。民国二十一年正月初示微疾,终日念佛。有以家事相问,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惟念佛生西,是真实事,世间事一切不管了!”至十五日,西逝。临终安详,默持佛号,直至气尽,唇乃不动。次日换衣,四肢柔软。三日大殓,面润有光。第七日,其常修净课楼上,忽有白烟如云,香气馥郁,满堂缭绕。
乙、耽世务偏说三头
张祖留,勤于世务,虽肯信佛,但无决心。一日有僧来探望,对他劝告,谓生死事大,急须念佛。张谢以三头未了。僧问,“这话怎么说?”他道,“亲柩未举,男婚女嫁未毕。”僧别去不久,张忽然去世。僧来吊,作诗道,“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人命在呼吸间,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人生在世,年年可死,日日刻刻可死;不序勋,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倘不早为打点,姑待一刻,万一这一刻速驾之帖到来,可不手忙脚乱?僧诗虽浅,大可醒俗!
人鉴 跋
忏悔学人独立印行罗汉菜杂志有年,每期刊布万余册,编制以故事图说为主,利人溥矣。余感其愿力之宏,来意之殷,遂与重订图说编法,以说理与故事对照为第一重,故事中正反对照为第二重,文与画对照为第三重,欲以重重相摄方便,引人入胜耳。五组既刊,收效可观,乃络续编至二十五组。因唐太宗追赞魏征有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取名人鉴焉。忆此书脱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和平之日,今执笔为跋,时局已险恶万状,为念心地平则一切皆平之说,则一切胥由心地之未能平可知也。天如禅师答弟行远书云,“镬汤无冷处,然亦有同劫不同受者,惟当守分随缘修身俟命而已。”今日镬汤虽无冷处,人鉴毕竟是导人于守分随缘修身俟命之书。果众生心地悉平,大地镬汤冷却,人鉴归于无用之时,则何善如之?余日祷之!
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八日爸爸节李圆净跋
《人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