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李恒钺居士讲述)▪P4

  ..续本文上一页是戒律。要求学佛的人先遵守此戒,这样不犯戒律到一定的时候,所作所为就自然而然是“利人”“爱人”的,是不“侵犯人”的,大悲心也发扬够程度了。这就是佛教戒律初立时的动机。当然社会环境,时时更变,即印度二千五百年前的时候所定的戒律,是否完全适合于现在我们的社会环境,自然是一大问题。因之对戒律应该可以权衡轻重,酌量情形的。例如佛有好生之德是戒杀的,但是假如有人仅因少数人的利益要杀去多数人的生命,则佛徒为救多数生命为维持正义,而又没有其他方法防止的时候,有杀人以救人的必要。不过他的杀人是大悲心的发展,是牺牲自己的。(杀任何人害任何生命在学佛的人的本心上都是不忍的。)换句话说动机还是利人的。

  须要认识的是戒律的原则,就是利益他人和不损害他人,能作得到的便算持戒了。

  上面说明了戒律的用意,再回过来说学佛的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观念。佛以大悲心利人为作任何事的动机,只问其因不畏其果。因为动机对,结果也必定是对的。所以学佛的人“为人”“作事”的唯一共同的目标,最简单最明了最积极,就是“利人”。所有一切的事在“利人”的原则下佛徒是不畏任何难阻勇往直前的。因此下一个结语,就是作世界上一切的最好的事,最正当的事,佛徒是较任何人为积极的。

  五、一、一、二 出世

  出世就是不受世事的缠绕而解脱烦恼。

  五、一、一、二、一 苦恼与解脱

  在解脱烦恼除去痛苦的方面看,佛法是出世的,因为世间一切事物的表现,都是无固定性的,都是时刻变异。也可以说都是不实在的,虚妄的。对这些虚妄的现象,学佛的人不重视它,不执著它,而解脱它,不受它所带来的烦恼。所以说在这方面是出世的。佛因为透澈了烦恼之所由来—由于把世间虚幻的现象误为真实—所以不起烦恼,更也就不能被烦恼所影响,就这叫解脱。例如一块糖被人家抢去了,这对一个小孩子是最痛心的事,可能哭两个小时;而对成年人则一笑置之。一块糖被抢是同一回事为什么发生不同的反应呢?这就是因为对“一块糖”的看法不同罢了。小孩认为“一块糖”是要紧的东西,失去了自然会生起烦恼。成年人知道“一块糖”不过如此而不认真,所以失去了也不苦恼。同理世间日常所能引起的忧、怒、悲、恐的事,凡人受了就是苦恼,而在佛看来太不值得。不能引起佛的烦恼的缘故,就是佛已经明了世间的种种都如幻影,转瞬消逝,另一方面有了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了,体会了,超世间的真快乐—真如本性,相形之下世俗所引起的不安就太不足道,因此解脱世俗的烦恼。

  五、一、一、二、二 缘起与性空—空有之理

  前面说过世事是循缘起法往前进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换句话说世上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没有固定性,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动下去的。所以佛说世事自性皆空”。“空”不是指没有的空,而是指没有固定性,永久性,不变化性说的。

  由于看清楚了世事是依缘起法进行的,而没有固定性,即“性空”的;所以对之也不著相,执著、认真、而发生烦恼。真正内心的解脱烦恼,在这一方面。学佛的人既具有与世俗不同的正确认识,所以也可以说是出世的。

  同时单从心理上说,一切执著,烦恼,都是缘起的,因而这种心理现象也是性空的。看穿了这一点,取消了执著,扫尽了烦恼,所剩下的便是一种性空的,不动的,不变的,不流转的心情。证入这种心情的便是证入自性空,或叫毕竟空、真空、真如、涅槃。这种心情不同一般的“有”,也可以叫作胜义有,妙有。那是一件事的两样说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世间的一切临时假相,感觉真实的是凡夫,感觉假相的是圣者。

  五、一、一、二、三 三法印与一法印—中道—真如(平等自由的心境)

  为辨别是不是佛法,小乘用三法印,大乘用一法印来印证(验证)。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于“诸法无我”下加“诸受是苦”(见二、二我们的痛苦)而成四法印。是说明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不永久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固定性的,一切遭遇都是痛苦的,惟有解脱烦恼证入涅槃才是寂静的,不流转的,不苦的。

  大乘的一法印便是真如实相,也叫妙真如性;就是不受烦恼所染污的清净,永恒,快乐,实在,自由。这种境地也可以叫真空或毕竟空,也可以叫妙有或胜义有,也可以叫中道,因为它是不偏于妄有,又不偏于虚无的。

  五、一、一、二、四 成就—涅槃

  这就是解脱烦恼证入真如后的内心境界。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感觉到自我和环境是实在的便是凡夫。感觉到自我和环境是临时性的便是佛。

  五、一、一、二、五 到达究竟与全体究竟—积极

  个人证到涅槃,便是到达了究竟,而拿到人间至上的真、善、美。但这还不算至善至美,必须使人人都到达这种境界,方算全体究竟。你看这种精神如何积极?

  五、一、二 方法—佛法—修持—行

  佛法不是尚空谈的事,而是要实行的。学佛的目的是求得真理,解脱烦恼,单单明了“为什么要学佛”是没有用的。佛法需要体证需要实行。体证和实行的方法有多种,前面讲过因人而异因境而异。方法之所以需要这样多—俗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希望任何样的人,任何时候和环境,都不致失去这成佛的机会。至于这八万四千法门的目的和成就都是一样的。现在把最著名的“四谛”“六度”法提出解释。

  五、一、二、一 四谛

  所谓四谛,是苦、集、灭、道,四个真理(谛)的意思。首先让我们考察世事是“苦”的,前面已经讲过。然后想苦的来由因为“集”。集是会集,就是说种种因缘的集合,种种烦恼的集合,种种贪欲的集合,而生“苦”。次步既知苦的原因,当然要除苦。除去苦就是“灭”。灭是灭去苦。怎样才能灭去苦,必定要行“道”。道就是修持的正当方法,所谓“道”有八正道—正见(见解),正思维(正志),正语,正业(行为),正命(合情合理的谋生方式),正精进(正勤),正念,正定(思想力集中)。

  五、一、二、二 六度

  度是修持从此而到佛地的意思。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五、一、二、二、一 布施

  就是待人好的意思。布施有三种:“财施”,是以财物救济人家。“法施”,是以方法解除人的急难和痛苦。“无畏施”,是给人家以勇气,鼓励安慰的意思。世间最大的布施是传布佛法,使人成佛。

  五、一、二、二、二 持戒

  戒是约束学佛人身心的规矩,修身进德,并不作一切能妨害他人的事,就叫作持戒,如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等。

  五、一、二、二、三 忍辱

  不能忍辱,就有争执。争执就发生忿怒,小而使内心境界降低,大则影响他人,失去“利人”的原则。

  五、一、二、二、四 精进

  佛法既是重修持的,所以必需精进努力,懒惰不精进的人,是无法体证佛法的。所以佛经上说,释尊教比丘半夜都要起来修持练功夫,不可以贪睡而浪费时间。

  五、一、二、二、五 禅定

  这是专心一念的意思。平常人往往不能专心想一件事,总有杂念掺入。练习禅定之后,思想可以集中。思想集中,才能有力量,才能生大智慧,才能体悟真理。为了训练禅定,必须要下功夫,并且有一定易于成就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平素很易被人误会的“迷信行为”,如礼佛、打坐、持咒、念佛、作观想等。神定可由静坐生,可由祈祷生,可由信仰崇拜生。禅定可生幻像可产生心力。佛教就是利用这种心力使正见(知识)成为大智慧(感情体验)

  五、一、二、二、六 智慧

  这里所讲的智慧,是叫人要以智慧领导其他五度;也就是说不能乱修,不能无目的或目的不正的修持。必定要先明佛理,欲明所以修持的原因及修证的目的,则非智慧不为功。有智慧领导,定力才是有用,而不错的定力,才可以发生根本大智慧(般若)而体证到真如。就由这一个修持学佛的方法看,可见佛教是最理智的教。不是世人误会的“迷信”的教,而是最科学的宗教。大智慧是由定力产生的由正确知识而成为正确感情(体验)的状态。一种不执著自我与环境实在的大自由大自在境界。

  五、一、二、三 方法多门应机而度

  其他方法很多,总离不了以上各种原则。因为人的根基不同,嗜好不同,为适应特殊情形起见,常有特殊的方法,所以也叫方便或善巧方便。

  五、一、三 学佛的最后成果—证

  上面讲了修持实行的方法,现在介绍学佛的成果,也就是学佛最后所达到的境界。

  五、一、三、一 阿罗汉

  前面说过学佛是希望解脱烦恼和痛苦。真正修持到了任何痛苦烦恼都看穿不执著不认真不以为痛苦和烦恼的时候,破除我执得到绝对自由自主的精神生活,就是体证了“涅槃寂静”,这就是阿罗汉果。

  五、一、三、二 佛

  修证了阿罗汉果的人叫阿罗汉。他与事无争,这种境界为俗人所万难作到的。拿俗人同他比固然是天壤之别,然而他同佛比就显得不究竟,不彻底,不够圆满;因为佛不但自证真理解脱烦恼,同时证到自他一如,而得同体大悲,也要使大家都证得真理解脱烦恼才止,不但破除我执而且破除法执,所以佛的境界就高多了,伟大多了,所以说佛果是圆满伟大无比的;是达到了真善美的极点。

  学佛的人立志上求佛果下度众生称为菩萨;所以菩萨的等第甚众,彼此之间程度境界的相差也很大。但一心学佛而更设法使大家达到目的是不变的。因之不管是初发心向佛的菩萨,或是已经成佛而又自愿降低境界以便度人的菩萨,先有一个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大众,使大众得解脱。菩萨最后是可以成佛的。

  五、二 现在中国佛教的分宗

  佛教的目的既如前述,为世间任何样的人都去学习佛理,都有学习的可能,各人因环境的不同,受世间训练的不同,思想观念能力…

《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李恒钺居士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