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约,实现代一法身大士也。呜呼!导师云亡,固然薄海同悲,念佛报恩,也是心丧之谊。自得吾师往生消息,即集合林友,启建弥陀佛七,凡七永日,并将师训余之言,公诸大众,企诸林友,同生正信,同报师恩,尤愿追随净土,常侍师尊也。
[编者按]友人中对于印光大师兼谈儒家之学说,颇有质疑者,以佛教自有三藏经典,何必借重于孔子。然孔子学说,类于吾佛之人天乘,大师教化人天,旁及儒学,亦自善巧方便。大师对于儒佛界限,未尝颟顸,其撰《挽回劫运论》有云:“如来大教,显示吾人心性之妙,与夫三世因果之微,举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与夫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之法,无不备具。是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各尽己分(编者注:阅《善生经》,便悉如来示人处世之道),则与世间圣人所说,了无有异。而复一一各示前因后果,则非世间圣人所能及!”又《增广文钞》中,有《复汤昌宏居士书》,兹节录云:“儒佛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以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法,儒佛了无二致,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二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为最卑,然已得六通自在。儒教中学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诚明合一、始本无二耳!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可不哀哉!”是知大师之融通儒学,自有其特到之睿识,非彼滥唱儒佛一贯、冠履并尊之徒,所可效颦者也!
说印光大师住世之成绩
刘显亮
凡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有应运应劫之不同。值太平时代,是应运而生,乱世是应劫而生。如摩腾、竺法兰、玄奘大师、惠能六祖,是应运而生;如鸠摩罗什、慧远大师,是应劫而生。盖应运者传教较易,应劫者传教难。应运者,所逢的是欢喜气象;应劫者所遇的是愁苦情形。查印光大师降生那一年,是清咸丰十一年,正值太平军大闹之时,当时不但有内乱,且有英法联军攻破北京。
夫应劫者,乃是“应世救劫而来”。多度一个人学佛,劫册上少一名罪人,阴司少一个饿鬼。多一个人念佛,国内多一个善人,西方多一个佛种。听说皈依大师之弟子,有十余万之多,敢说这班人,决入不了劫册,即或在劫册者,亦是勾销除名。以此看来,应世救劫的菩萨,身心虽受痛苦,若论度人的数目,可是比应运者多得多。佛教本来是普度的,念佛的人既多,而莲宗初祖,必定开颜含笑,贺净土宗之继续有人。
印光大师所以度的人数多者,乃是贤愚贵贱一齐接引,无拣选,无爱憎,所以乡村市镇之佛徒,未有不知印光大师者,可见大师居第十三位净土宗祖师,决无可疑的了。在三世诸佛,是决不愿断佛种的,愈有多数人接应愈妙,而印光大师当然也愿意有人接应净土宗了。显亮亦是念佛一份子,我也没有何种心,报答他老人家的恩,只有接应他传净土宗,设法开荒,尤其注力推广下层工作,接引中下二根,使念佛法门普及一切有情而已。
《印光大师嘉言录》当翻印普赠
刘显亮
《嘉言录》系李圆净居士发愿编述,书分十篇三十八章,系由大师《文钞》节录,乃提要钩元分类而订,拣选安插,颇费苦心。凡已皈依大师为弟子者,皆受过慈恩,各当量力捐资推广翻印此书,普赠初学佛子。此书不但弘扬净土,且将佛教内部及外道利弊,一概宣布,乃光老一生著作之菁华也。其文章平易近实,言浅义深,并不难懂,足可称是三根普利之书。
此书较过去之净土诸书,又别开生面。契理应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凡已皈依佛教者,皆当悉心熟读也。光老之心愿,是愿佛法普及的,是愿有多数人宣传净土的。所有大师之皈依弟子,皆当秉大师之素愿而行,果愿遵其遗训而行,只有推广翻印印光大师之《嘉言录》。
如何纪念印光大师
钟慧成
印光大师,弘扬净土,身体力行者六十年,南瞻部洲众生,因大师之教诲而得度者,其数无量。今大师应化圆满,于古历十一月初四日卯时,在苏州灵岩山寺,合掌念佛,安详坐化。此在大师而言,舍娑婆而就极乐,断生死而就涅槃,自属可喜。但为五浊恶世之苦恼众生言,则从此丧一导师,失一明灯,则又不能不使吾人深恨无福无慧,不能劝请大师在娑婆永转*轮也!
为众生故,于大师之圆寂,固深惋惜,但大师之所以教人者,皆已著之于《文钞》及其《文钞续编》,若有见者,能展转劝化,则亦与大师住世时何异!昔本师释迦牟尼佛涅槃之时,谓弟子曰:“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悉皆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今大师之圆寂,当亦如是。徒众学人,若能推衍大师教法,以利世间,则与大师常住在世何异!
不特此也,大师之教化众生,志在导众生归于极乐。若能一心念佛,造次不离,求生极乐,则大师虽圆寂,亦如常相晤对,何曾有离。若懈怠失念,犯诸毁禁,则大师虽永住世间,亦如违远永隔,不得相见。知此,则吾等后学,当知所以纪念之道矣!
印光大师是否抑禅扬净
百炼居士
印光大师生西,薄海同悲,大师道德之高,知见之正,在当代僧众中,首屈一指,为莲池大师后第一人。大师生前,独弘净宗,颇有人微议为抑禅扬净太过者。其实大师早年参学,禅净双融,慧眼独具,余最佩大师年前《致五台山广慧和尚书》,末后有一段,略谓(原文不能记忆,但述其大意):“宗下开示人,不论问者如何问法,答语总是指归本分,不能当作实话看。如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此亦指归本分语,非实语也。祖师说指归本分语,但教人开悟而已。而释尊金口诚言,教人念佛,则能了生死。今人把祖师教人开悟之指归本分语,当作实话看,不肯念佛,而忘却佛之金口诚言,岂非大错!”大师此段话,见得到,说得出,精辟已极。夫末世钝根众生,欲其参禅开悟则难,令其念佛生西了生死则易,大师之抑彼扬此,实出于度生真切之大悲心耳!
跋印光大师自述
叶青眼
本师自述,一一无非悲心流露,虽曰自述,实所以化人。如其中所言:“无论在家出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如此,何有一个不尽职的人?且各尽职分,任何都无窒碍,可以普摄一切人入佛学。人道一点无亏,然后进求佛道,然后可望感应道交,超凡入圣,往生西方,扫除一切躐等空泛无实大毛病。本师教义如是,此本师之所以为大也!
又“每日量己之力念佛”,此一句话,实为大开方便法门,尤望大家特别注意。盖吾人日在生活队里挣扎,纵使晓得佛理是好,无如实际上做不到,因佛学深广故也。大师知之,曰:“每日量己之力念佛”。谓之“量力”,千百句好,数十句也无不好,因念一句佛,八识田中即种下一光明种子,同时也灭却八万四千烦恼之一部分,又极方便,无碍做生活。吾同侨有意进修乎?对于此一层语,应莫再说困难,请加特别注意。吾人每以本师生平弘化足迹不及闽粤,何况南洋为憾。今自得大师法语,苟能体而行之,亦无异得见大师也。
印光大师示寂记书后
乔恂如
世俗之人,忙碌一世,以至寿终,顿觉前途茫茫,不知何往,可悲可痛!而印光大师,劝人深信切愿,求生净土,承其教而往生者,盖不知凡几。今也大师亦示疾生西,明明了了,如入禅定,虽有微疾,毫无痛苦,岂非大解脱乎?或云:前人往生,有预知时至者,大师则如何?曰:观于为妙真师升座事,詹初九,则云太迟;改初四,仍云迟;决定初一,乃于初四日五时生西,不亦预知乎?特不明白宣示耳!又生西后二七日,为弥陀圣诞,五七为释迦世尊成道日,明年释尊涅槃日荼毗,又适圆百日。夫大师在常寂光中,固不在日期上著相,而在世俗眼光视之,亦一希有事也!
关于印光大师之名称
陈立鳌
出家人有法派,亦如俗人之有辈分。如印光大师之“印”字,弘一法师之“弘”字,凡共一法派出家者,其法名之上一字胥得相同,如弘伞法师、弘如法师与弘一法师同一法派是也。今人崇尚简称,如“印老”、“印公”、“弘师”、“弘公”之类,固属尊称前辈,然下走重思之,似尊之未尽其道。幸印光大师之同门未尝出名,否则如尽云“印公”“印师”,安知其何所指?犹之如仅云“弘公”或“弘师”,其称弘一法师耶?抑指弘伞法师耶?或为弘如法师耶?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世称远公,未闻有人称其为慧公也。且远公同门有慧永、慧持诸大师,若称慧公,其指谁耶?故凡简称前辈,应以下一字为妥。又莲池、紫柏、憨山、蕅益,世称明季四大师,四师在日,世人佥以法师、禅师称之,迨其入寂,乃尊为大师。印光法师,一代龙象,正其名称,应作印光大师,斯名正而言顺矣。
拟尊灵岩大师为莲宗第…
《印光大师永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