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永思集▪P7

  ..续本文上一页素未见面,只汝一信而皈依,即可在此养老乎?如此,则凡皈依之苦人,皆求光养老,光手中若能出金钱谷米,则亦非不愿,惜无此道力,何能行此大慈悲事乎。昔福建黄慧峰,每以诗相寄,稍有薄信,光为寄各书;彼复求皈依(与光年岁相等),后又要出家。光极陈在家修行之益,彼自诩为发菩提心,实则求清闲,为儿孙减养老费也,且其言决烈之极。光曰:我在人家寺里住三十年,一身已觉多矣,况汝又来依我出家,汝决定要来,汝来我即下山。何以故?我自顾尚不暇,何能顾汝乎。从此永不来信矣。可知前之道心,是为子孙求利之心,非真有道心也。

  汝人颇聪明,然亦有不以己心度他人之心之蔽。在己分则知其艰难,在人分则谓其容易。不知光比汝尚为苦恼,以后祈汝自量己力以做事,若再令光代出钱财,则万难如命以偿。何以故?光不止识汝一人,亦不止只汝一人有求于光也。倘止汝一人,数年来用三五百圆,亦不甚要紧。又有此处灾赈,彼处善举,又将何以应之?即如印书一事,亦不能任意令寄。彼原有章程,想已看过,若随人意要者即寄,虽有数十万家当,亦办不到,况大家凑钱支援乎。如要,当按照本发请,此则可以满愿;如谓有益于人,即当如我所要为寄,则此事当即关闭矣。《普陀志》,从前系请一不知佛法不信佛者所修,而且为光亦作一传以附之。光极斥其非,后以一二事,彼不依光,光遂完全辞之,不过问。及彼修好,交与法雨退居,放大半年,才求光鉴定,光以无暇,故迟几年,故此书绝无光之名字。以彼所录光之书并名者,通去之不存。其请人写,排版刷印,不派普陀一文。彼山中请书者,按纸工价,每部六角,共印三千部。除任者一千多部外,只存千多部,光尚须送人,汝令寄数包来代送,其心甚好,但亦是未知其难。祈以后常存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凡事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人之心,度己之心。则汝后来决定会做到光明辉煌,人神咸悦地位矣。不知此苦口之药,以为然否?祈慧察。又教诲浅说之板,万不可存弘化社,以此事不定一年两年即关闭,无基金,无定款,时局不好,人不相助,则不关何能支援乎?佛学书局,交通宽,营业性质,能持久,交彼则于彼于汝均为有益也。

  此书系廿一年壬申春,大师示复慧圆者。大师道行坚贞卓绝,令人佩服,五体投地。书中指示各节,力持大体,独具只眼,均足为世楷模。其针砭慧圆举事不量力,待人不原恕,尤为言言药石,字字珠玑。藏之秘箧,九年于兹。今大师已生西方,而慧圆奉行不力,不免故态复萌,瞻仰手泽,曷胜悲恸!爰为发表,以志吾过,且以纪大师诲人不倦之慈恩焉!

  庚辰腊八 弟子邵慧圆谨志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一九三四年)

  如岑师鉴:座下所问,略为说之,不能畅叙。

  (一)既有佛堂,何须在寮房供佛。今人多半是粗心浮气,殿堂上尚肆无忌惮,正念诵礼拜时,尚敢出下气,则寮房之放肆,更不堪言。若寮房供佛,当作大雄宝殿想,或可少招罪过,否则其功甚少,其过无量。每见高座法师,尚不以出下气为罪,而于念诵时竟敢行之,况悠悠泛泛之学人乎。座下所说,乃于无可设法中与彼作一方便。当以在殿礼拜为免招罪过之第一法。

  (二)观想之法,亦非全靠外相。如以外相为事,则报化本是一体,又何有报化相碍之处?譬如人子见盛服之父母,与见常服之父母,并不作此是彼非,彼是此非之想。其人观佛,作此种执相之见,若非自夸工夫,便是固执不通。此种人久久或致著魔,非真修行之士也。

  (三)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毁像焚经,罪极深重,此约可供可存者说。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执此义,则成亵渎。譬如人子,于父母生时,必须设法令其安全;于父母亡后,必须设法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见人埋藏父母,以为行孝,则将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尽孝;或见人供养父母以为孝,遂对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养之仪供养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则沈,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

  (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著。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古书所载,难更仆数。今于尘劳中则事事圆通,于修持中则事事死执,不当圆通而妄圆通,不当执著而死执著,此苦海所以长沦,轮回所以无息之所以也!作此见者,直同小儿,如是之人,何足与议。慧察是幸。

  印光谨复 二十三年四月廿六日

  与邬崇音居士书(一九三五年)

  崇音居士慧鉴:前三日,接到《歧路指归》二本,见后附之徽章,颇不谓然。民国二年,北京法源寺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为徽章,光绝不知其事。事后,道阶来普陀,送光一徽章,光痛斥其亵渎。至十二年,仍复如是。上海亦仿而行之,今居士亦仿而行之,作俑之罪,始于道阶。道阶尚能讲经,而于恭敬尊重,完全不讲,亦可叹也。彼会中所来之一切人员,各须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则彼此折福。然现在由道阶提倡,已成通规,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然以居士过爱,不能不为一说耳。放生一事,即上海一处亦办不了,何可大张全国之名?全国人民通在水深火热中,无法可救,而况全国放生会乎!光以劝人吃素为真放生。大场以前之放生,一住兵,则通为兵作食料,以后永无战争则可,否则又是为兵储蓄食料耳。居士护生热心,可谓第一,然须详审情理,方可得其实益。谛闲法师,慕慈云忏主之名,祈卢子嘉以西湖为放生池,大家都去放生,坏人偷捕,政府屡次要卖,诸居士几次赎,用数千圆,犹令迁之他处。此之殷鉴尚不知,而徒张阔大之名乎?祈慧察。

  印光谨复 乙亥五月十五日

  致徐志一居士书(一九三七年)

  慧章鉴: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详审也)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必不他视,鼻必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随息之法,在《净土十要》第五,《宝王三昧论》第九“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观之自知,故不多说。

  印光复 八月初六日

  致张觉明女士书(一九三九年)

  朝觉鉴:昨日将欲以信件付邮,灵岩当家来言,莲宗十二祖像,祈张居士画几轴,不知有工夫否?若心绪纷烦,不能操笔,亦无碍。若尚能运从前之妙笔,先画一轴,挂号寄来,再为斟酌其规则。其第二三等,即可照样,用四尺宣纸,上书八句七言古体诗颂,前标祖师名,后标年时,另纸书,裱于上。颂名师名,均书于像下傍之下,庶不致招以凡夫之名,加于祖像之上之过。纸祈居士代买,以免寄时叠折。十二祖即世称莲宗九祖,于八祖莲池大师下加蕅益为九祖,截流为十祖,以思齐贤九祖为十一祖,下又添彻悟禅师为十二祖。《佛祖道影》后附九祖像。唯蕅益、截流二师无像(今皆有矣),彻悟则有红螺照像。窃以古代之像,皆后人意想画之,其诸祖理宜无须,惟善导乃长须长发,此恐意想,未见有提及留须发事;亦有短短之须者。惟彻悟之须,清秀而长,若以佛制论,似乎不用须好;若依世谛,则亦无妨。唯善导之长须发为可疑耳。此且从缓待后再定。祈慧察示复为荷。

  印光谨启 己卯正月

  其二

  朝觉居士鉴:昨接手书,备悉一切。画像之事,系灵岩当家拟画莲宗十二祖师之像,令光各作一六句赞,以备遇归西日上供之用。又各作七言八句颂,拟书于像上,光以律诗太拘,妄效古体塞其责。彼本拟请居士画一二幅,光谓彼逃难,寄居人家,恐不能画,若能画者,宜令一手画之,方无体格不一之弊。今阅复书,当即作罢,随当家请何人画。此事在光本意,亦不甚赞成,何以故?南方潮湿,不十余年,又须另裱,此之费用,为数不少。若供牌位,一二百年,亦仍完好。以彼事事要好,尚不惜屡屡求人也。在庄严道场,则似乎有益,当此局势,亦或致招祸。事事考究,殊非所宜。祈将此事,置诸度外,一心念佛,以期实益。祈将二像挂号寄来。

  印光启 己卯二月十二日

  致德森法师书(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德森法师鉴:凡上海所有之款,通归印《文钞》,不必一一报明。光大约不久了,故将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光死,决不与现在僧相同,瞎张罗,送讣文,开吊,求题跋,敛些大粪堆在头上以为荣。以后即不死,外边有信来,也不要寄信来。师愿结缘,则随意答覆,否则原书寄回。五台之信不写了,法度尚不以为然,写之亦只自讨烦恼,任他明心见性去。《药师经》今日为寄去。以后师当与彼商酌,光不问事了。光自民六年渐忙,忙得不了,只为别人忙,自己工夫荒废了,倘蒙阿弥陀佛垂慈接引,千足万足。至于作…

《印光大师永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建设佛化家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