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1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

  嗣法门人了梅集

  杂著

  般若净土两门大义

  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

  彻祖这一段开示,是说空有二门,是不二的,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般若是空门,是说一法不立的真空道理。虽说真空,也不坏有相的缘起法,乃是从森罗万象中说性空。净土是有门,是说万德圆彰的妙有道理。乃不离性空而说缘起,说净土有种种庄严境界。虽说有种种庄严境界而仍不碍性空。如此说来,则空有二门互不妨碍。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妨缘起。般若,净土二门,不但二不相碍,而且互相助成。正因为有缘起之法,方可说缘起性空,若离开缘起,,说什么是性空。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则缘起实为说性空依据。相反,正因性空,方能缘起。若离开性空去说缘起,凭什么说缘起?犹如明镜,惟其性空,方能照象,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啊!所以性空实为说缘起依据。如此可见,空有二门,不但互不妨碍,而且互相助成。

  如古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

  上明空有不二之理,这是引古人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二句,作为空有相辅相成的佐证。

  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彻祖说:缘起是有相,性空是无相,缘起性空,两者同时存在,既然同时存在,自然便有双泯(或云双遮)双存(或云双照)的意境。双泯双存,同时存在而无碍,此即是禅门所谓向上一著,教下所谓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也是当人本源心性的另一种说法。由此可知,佛说种种般若,(凡有八种)如大品、小品、放光、光赞、道行、金刚、胜天王、文殊问般若。等。无非为显示此一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也无非为显示此一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皆悉指归于本源心性。所谓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昔有人问云栖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

  从前有人问莲池大师说,参禅念佛,二门怎么融通?,大师答道,若然是两物,还可用融通二字加以和会,今本是一物,同一本源心性流出,还用得著融通么!噫!真是直截了当,得其旨趣之名言。

  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然则般若净土两门,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合尚著不得,况可更论其相成相碍也哉。

  这几句是彻祖评论,他说道:所谓禅,是净土之禅;所谓净,是禅之净土。禅约真空一面说,净土约妙有一面说,真空妙有,本非两物,融通它作什么呢!如此说来,般若净土两门,既然同一从本源心性而出,不但不可分,合也无从合起,分合尚且不可得,何况更议论禅净二门相成或相碍之多余空话呢!

  西有解

  西有者,谓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耳。若谓定方实有,不可移易,此凡情执著之常有也。若谓一切境界,循业发现,即其现处,当体全空,此则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谛交彻之有也。

  彻祖这篇《西有解》,是说西方的确是有,但包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

  若说西方是实有,而且方向定在西边,不能改变,这是凡情执着常有之见。若说一切境界,自然也包括西方境界在内,都是循业发现,即其所现之境,当体全空,这是非有而有,(此为妙有)有即非有,(此即真空)真空妙有二谛圆融交彻而说有之西方。

  若互夺双亡,二谛俱泯。则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两立,二谛俱存。则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双泯时,便双存,正双存时,便双泯。双泯双存,同时无碍之有也

  若说空有二法互夺双亡,如此则真空妙有二谛俱泯,这是从非空非有角度说有西方。若说空有二法相成两立,则是真空妙有二谛,同时俱存,这是从即空即有角度说有西方。若持正空有双泯时,又双存;正双存时,又双泯的观点,而说有西方,这是空有同时无碍之说有西方也。

  又此有缘起性空,不堕有句。性空缘起,不堕空句。二义只成一法,不堕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义,不堕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超之有也。

  又:此有,是缘起性空,所以不堕有句。是性空缘起,所以不堕空句。说空,说有,二义只成一法,因为空有不二啊!也不堕亦有亦空句,虽说亦有亦空,只此“西有”一法,空有二义具彰,这是双照中道之说有西方。也不堕非空非有句,此则说有西方,乃四句(有、空,双亦、双非)全超之说有西方也。

  又此有性空缘起,该得有句。缘起性空,该得空句。二谛双存,该得亦有亦空句。二谛俱泯,该得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该之有也。

  又:此有,性空缘起,侧重在缘起,则全包有句;缘起性空,侧重在性空,则全包空句。若真空妙有二谛双存,则全包亦空亦有句;若真空妙有俱泯,则全包非空非有句。此则说有西方,乃是四句全包之说有西方也。

  又唯全超故全该,设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该四句。唯全该故全超,设有一句不该,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则圆教有门之有也。

  又:唯是全超空有等四句,故能全包空有等四句,倘若有一句不超,也不能全包四句;反过来说,唯是全包空有等四句,故能全超空有等四句,倘若有一句不包,也不能全超空有等四句。为什么呢,四句圆融啊!此则说“西有”,乃是圆教有门之说有西方也。

  又西方依正庄严,皆一切众生性所本具。特借弥陀大愿为增上缘因,一显发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则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

  又:心外无一法可得,西方依正庄严,皆是一切众生心性中本具,特借弥陀四十八大愿为增上胜缘,与行人信愿持名妙行,一为显发而已,何尝有少许法新得哉!由此可知,说“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净至善妙有之有西方也。

  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圆融,不可思议。

  又:有句固然是有义的表诠,但有句也融通空句的空义,也融通亦有亦空句,也融通非有非空句。以四句相融故,有之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也不离一句。然则有句固然是有句,空句也不离有句,亦有亦空句,也不离有句,非空非有句,也不离有句。全一句即(即,不离之意)四句,全四句即一句。一四圆融,不可思议。

  又此有空等四句,执之则成四种邪见,通之则为四方便门。执成邪见网,永堕外道种族,通为方便门,便入圣贤阶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触著便烧,此谓四边不容执著也。

  又:此空有等四句,执著则成四种邪见,(执有堕常见、执无堕断见、执亦有亦空,堕相违谤;执非空非有,堕戏论谤)能于此四句融通,则为四方便门。执著此空等四句,便为邪见网所笼罩,永堕外道种族。融通此等四句,则为入道方便,便入圣贤阶位。所以说,般若如大火聚,触著便烧;形容四种边见,(空边、有边、亦空亦有边、非空非有边)皆不可执著也。

  又曰,般若如清凉池,随方可入,此谓四门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全清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毫厘无差,天地悬隔也。

  彻祖又说:般若一法,如清凉池,四面可入,就是说有无等四门,皆可入道也。然而大火聚,不隔清凉池。得意者,全大火聚变成清凉池,非谓离大火聚别有清凉池也。不得意者,全清凉池变成大火聚,非谓离清凉池别有大火聚。所谓毫厘有差(指执著四句者),天地悬隔(谓不隔而隔,如天地悬隔);毫厘无差(指能融通四句者)天地悬隔(谓隔而不隔,如天地悬隔)。 

  华严经节略要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毗卢遮那如来,于菩提场,初成正觉,七处九会,一音顿演,称性法门也。按西域记,此经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尘论。下本犹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结集之后,收入龙宫。以上中二本,非阎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龙树大士,但于龙宫记出此本,流布人间

  此段文是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由来,大方广佛华严经乃释迦世尊于菩提道场初成正觉,现圆满报身千丈庐舍那佛所说,这里彻祖说华严经是毗卢遮那法身如来所说者,法报二身一体故。七处九会者,说经之所,凡易七处,法会共经九会(第一会菩提场说经,凡六品,十一卷。第二会普光明殿说经,凡六品,四卷。第三会忉利天说经,凡六品,三卷。第四会夜摩天说经,凡四品,三卷。第五会兜率天说经,凡三品,十二卷。第六会他化天说经,一品,六卷。第七重会普光殿说经,凡十一品,十三卷。第八会三会普光殿说经一品,七卷。第九会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一音顿演者,所说乃佛自证法门,称性直谈界外大法,经所被机,乃破无明证法身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唯谈圆顿大法,不说权渐之教,故云一音顿演。按《西域记》记载:此经传说有上中下三本,上中二本,偈…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