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徹悟禅師語錄卷下1

  

徹悟禅師語錄卷下

  嗣法門人了梅集

  雜著

  般若淨土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于此,正以緣起故性空,若非緣起,說誰性空,此則緣起爲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緣起,若非性空,何從緣起,此則性空爲緣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兩門,不但不相礙,且複疊互相成矣。

  徹祖這一段開示,是說空有二門,是不二的,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般若是空門,是說一法不立的真空道理。雖說真空,也不壞有相的緣起法,乃是從森羅萬象中說性空。淨土是有門,是說萬德圓彰的妙有道理。乃不離性空而說緣起,說淨土有種種莊嚴境界。雖說有種種莊嚴境界而仍不礙性空。如此說來,則空有二門互不妨礙。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妨緣起。般若,淨土二門,不但二不相礙,而且互相助成。正因爲有緣起之法,方可說緣起性空,若離開緣起,,說什麼是性空。猶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此則緣起實爲說性空依據。相反,正因性空,方能緣起。若離開性空去說緣起,憑什麼說緣起?猶如明鏡,惟其性空,方能照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啊!所以性空實爲說緣起依據。如此可見,空有二門,不但互不妨礙,而且互相助成。

  如古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

  上明空有不二之理,這是引古人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二句,作爲空有相輔相成的佐證。

  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任運便有雙泯雙存之面目。雙泯雙存,同時無礙,即是向上圓融不思議第一義谛。圓融第一義谛,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是知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淨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徹祖說:緣起是有相,性空是無相,緣起性空,兩者同時存在,既然同時存在,自然便有雙泯(或雲雙遮)雙存(或雲雙照)的意境。雙泯雙存,同時存在而無礙,此即是禅門所謂向上一著,教下所謂圓融不思議第一義谛,也是當人本源心性的另一種說法。由此可知,佛說種種般若,(凡有八種)如大品、小品、放光、光贊、道行、金剛、勝天王、文殊問般若。等。無非爲顯示此一本源心性。佛說種種淨土門,也無非爲顯示此一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而種種般若淨土,皆悉指歸于本源心性。所謂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昔有人問雲棲大師雲,參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答雲,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

  從前有人問蓮池大師說,參禅念佛,二門怎麼融通?,大師答道,若然是兩物,還可用融通二字加以和會,今本是一物,同一本源心性流出,還用得著融通麼!噫!真是直截了當,得其旨趣之名言。

  夫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本非兩物,用融通作麼。然則般若淨土兩門,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分合尚著不得,況可更論其相成相礙也哉。

  這幾句是徹祖評論,他說道:所謂禅,是淨土之禅;所謂淨,是禅之淨土。禅約真空一面說,淨土約妙有一面說,真空妙有,本非兩物,融通它作什麼呢!如此說來,般若淨土兩門,既然同一從本源心性而出,不但不可分,合也無從合起,分合尚且不可得,何況更議論禅淨二門相成或相礙之多余空話呢!

  西有解

  西有者,謂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種種義相耳。若謂定方實有,不可移易,此凡情執著之常有也。若謂一切境界,循業發現,即其現處,當體全空,此則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谛交徹之有也。

  徹祖這篇《西有解》,是說西方的確是有,但包含事理空有等種種義相。

  若說西方是實有,而且方向定在西邊,不能改變,這是凡情執著常有之見。若說一切境界,自然也包括西方境界在內,都是循業發現,即其所現之境,當體全空,這是非有而有,(此爲妙有)有即非有,(此即真空)真空妙有二谛圓融交徹而說有之西方。

  若互奪雙亡,二谛俱泯。則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兩立,二谛俱存。則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雙泯時,便雙存,正雙存時,便雙泯。雙泯雙存,同時無礙之有也

  若說空有二法互奪雙亡,如此則真空妙有二谛俱泯,這是從非空非有角度說有西方。若說空有二法相成兩立,則是真空妙有二谛,同時俱存,這是從即空即有角度說有西方。若持正空有雙泯時,又雙存;正雙存時,又雙泯的觀點,而說有西方,這是空有同時無礙之說有西方也。

  又此有緣起性空,不墮有句。性空緣起,不墮空句。二義只成一法,不墮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義,不墮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超之有也。

  又:此有,是緣起性空,所以不墮有句。是性空緣起,所以不墮空句。說空,說有,二義只成一法,因爲空有不二啊!也不墮亦有亦空句,雖說亦有亦空,只此“西有”一法,空有二義具彰,這是雙照中道之說有西方。也不墮非空非有句,此則說有西方,乃四句(有、空,雙亦、雙非)全超之說有西方也。

  又此有性空緣起,該得有句。緣起性空,該得空句。二谛雙存,該得亦有亦空句。二谛俱泯,該得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該之有也。

  又:此有,性空緣起,側重在緣起,則全包有句;緣起性空,側重在性空,則全包空句。若真空妙有二谛雙存,則全包亦空亦有句;若真空妙有俱泯,則全包非空非有句。此則說有西方,乃是四句全包之說有西方也。

  又唯全超故全該,設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該四句。唯全該故全超,設有一句不該,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則圓教有門之有也。

  又:唯是全超空有等四句,故能全包空有等四句,倘若有一句不超,也不能全包四句;反過來說,唯是全包空有等四句,故能全超空有等四句,倘若有一句不包,也不能全超空有等四句。爲什麼呢,四句圓融啊!此則說“西有”,乃是圓教有門之說有西方也。

  又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衆生性所本具。特借彌陀大願爲增上緣因,一顯發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則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

  又:心外無一法可得,西方依正莊嚴,皆是一切衆生心性中本具,特借彌陀四十八大願爲增上勝緣,與行人信願持名妙行,一爲顯發而已,何嘗有少許法新得哉!由此可知,說“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淨至善妙有之有西方也。

  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圓融,不可思議。

  又:有句固然是有義的表诠,但有句也融通空句的空義,也融通亦有亦空句,也融通非有非空句。以四句相融故,有之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也不離一句。然則有句固然是有句,空句也不離有句,亦有亦空句,也不離有句,非空非有句,也不離有句。全一句即(即,不離之意)四句,全四句即一句。一四圓融,不可思議。

  又此有空等四句,執之則成四種邪見,通之則爲四方便門。執成邪見網,永墮外道種族,通爲方便門,便入聖賢階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觸著便燒,此謂四邊不容執著也。

  又:此空有等四句,執著則成四種邪見,(執有墮常見、執無墮斷見、執亦有亦空,墮相違謗;執非空非有,墮戲論謗)能于此四句融通,則爲四方便門。執著此空等四句,便爲邪見網所籠罩,永墮外道種族。融通此等四句,則爲入道方便,便入聖賢階位。所以說,般若如大火聚,觸著便燒;形容四種邊見,(空邊、有邊、亦空亦有邊、非空非有邊)皆不可執著也。

  又曰,般若如清涼池,隨方可入,此謂四門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清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所謂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毫厘無差,天地懸隔也。

  徹祖又說:般若一法,如清涼池,四面可入,就是說有無等四門,皆可入道也。然而大火聚,不隔清涼池。得意者,全大火聚變成清涼池,非謂離大火聚別有清涼池也。不得意者,全清涼池變成大火聚,非謂離清涼池別有大火聚。所謂毫厘有差(指執著四句者),天地懸隔(謂不隔而隔,如天地懸隔);毫厘無差(指能融通四句者)天地懸隔(謂隔而不隔,如天地懸隔)。 

  華嚴經節略要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毗盧遮那如來,于菩提場,初成正覺,七處九會,一音頓演,稱性法門也。按西域記,此經有叁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塵論。下本猶有十萬偈,四十八品。結集之後,收入龍宮。以上中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龍樹大士,但于龍宮記出此本,流布人間

  此段文是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由來,大方廣佛華嚴經乃釋迦世尊于菩提道場初成正覺,現圓滿報身千丈廬舍那佛所說,這裏徹祖說華嚴經是毗盧遮那法身如來所說者,法報二身一體故。七處九會者,說經之所,凡易七處,法會共經九會(第一會菩提場說經,凡六品,十一卷。第二會普光明殿說經,凡六品,四卷。第叁會忉利天說經,凡六品,叁卷。第四會夜摩天說經,凡四品,叁卷。第五會兜率天說經,凡叁品,十二卷。第六會他化天說經,一品,六卷。第七重會普光殿說經,凡十一品,十叁卷。第八會叁會普光殿說經一品,七卷。第九會逝多林說經一品,二十一卷。)一音頓演者,所說乃佛自證法門,稱性直談界外大法,經所被機,乃破無明證法身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唯談圓頓大法,不說權漸之教,故雲一音頓演。按《西域記》記載:此經傳說有上中下叁本,上中二本,偈…

《徹悟禅師語錄卷下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