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禅師語錄卷下2
試論之,一念歇狂,頓也,不了則流爲長劫。曆劫勤修,漸也,究亦不離于一念。此念劫頓漸,似相懸而實不離也。況乃念性元空,時節無體。迷時似有隔異,悟後本自圓融。一念本不殊長劫,而長劫原只是一念。複何念劫頓漸之可疑哉。向使滿慈不索妄因而執實有,阿難不溺多聞而廢進修,則世尊頓歇漸修之說,亦不容拈出矣。
今試論之:一念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頓也。若不了之,則流爲長劫修行。曆劫勤修,漸也。雖說是漸,究竟也不離于一念,爲什麼?叁心不可得,念劫圓融啊!可見一念爲頓,曆劫爲漸,表面上頓漸相去懸殊,而實不相離。況念性元空(緣念性空),時節無體(叁際本空,時無實法)迷時似乎有隔,悟後本自圓融。一念不異長劫,長劫只是一念。複何有念劫頓漸不能圓融之疑也。楞嚴會上,如果滿慈不執世界爲實有,向世尊提出: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之問?如果阿難不沈溺于多聞而荒疏進修,則世尊頓歇漸修的不同說教,也無從說起了。
金剛經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說
金剛經圓明五眼,洞徹叁心一段。乃解上文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之義。謂衆生所以爲衆生者,爲有妄心故也。叁心既不可得,衆生豈複可得。衆生不可得,誰爲能發之人。叁心不可得,何爲所發之心。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這段文,是徹祖解釋金剛經“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之義。
《金剛經》如來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否?有天眼否?有慧眼否?有法眼否?有佛眼否?須菩提一一答以如來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是爲五眼圓明。佛以圓明五眼,一切法無所不見,無所不知。告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叁心俱不可得,則衆生也不可得明矣。何以故?有妄心,才有衆生。今叁心既不可得。則豈複有衆生可得。衆生不可得,則生佛平等,實無衆生可度,爲誰而發菩提心。又:叁心既本不可得。您用哪一個心去發菩提心啊!所以,佛告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又妄心不可得,則全妄即真。衆生不可得,則全生即佛。果見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爲不發而發,稱性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此發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再說,妄心既不可得,則全妄即真。叁心既不可得,則衆生也不可得,全生即佛。果能透徹全妄即真,全生即佛之理,這就是不發而發,稱合真如自性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此發菩提心,更有何法可得,不可得啊!故曰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楞嚴經知見無見說
知見無見一說,出《楞嚴經》:“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楞嚴經知見無見一語,至爲要妙。總攝一切諸要妙句。
什麼是知見無見?知見二字,就是當人根塵相觸,由塵發知,産生思慮分別的識性。識性虛妄,猶如空華。此知見與般若無分別智相違,所以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若能于根塵觸對境上,不立知見,即不起分別之心,則此知見,即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妙性,所以說,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徹祖以爲經中“知見無見”一語,至爲要妙,它總攝經論中一切諸要妙句。
以其即是見猶離見也。
知見無見,即是楞嚴經上所說“見猶離見”也。于能見境上不起分別,此無分別心,即是般若妙智。
華屋之門也。
華屋之門,喻出本經。將華屋比喻菩提,門喻般若妙智。欲進華屋,須打開“知見無見”無分別的般若妙智之門,方可進入。
狂心頓歇也。
若能于一切境上不起分別,這就是“知見無見”,則“狂心頓歇”也。
不取無非幻也。
本經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自心取自心,即是知見立知,非幻成幻法。幻法,即無明本。不取無非幻,即是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文字不同,意思是一味的。
聞複翳根除也。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譬如擊鍾,擊久聲消,再一擊鍾,響聲又起。聲塵有生有滅,聞性實無生滅。若唯知聲塵有響歇,即無明本。若知聞性常住,不因聲塵起滅,則耳根之幻翳即除矣。
歸無所得也。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不生不滅之性,衆生平等本有,則衆生即涅槃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
滅妄名真也。
若能知見無見,即名妄滅真現也。
全修在性也。
知見無見。能于一切境上,不起分別,即是般若觀照,依是而修,即是全修在性也。
覓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歸也。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涅槃豈有形相,即“覓心了不可得”也。(禅錄:二祖慧可求初祖達摩爲其安心。初祖雲:“將心來,與汝安”。二祖思索有頃,答道:“覓心了不可得”。初祖雲:與汝安心竟,二祖言下大悟)又:古德將禅堂比喻爲考場,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若參禅明心見性,即是心空及第歸。等于考取狀元,榮歸故裏。若悟 “知見無見”之理,即心空及第歸也。
子轉身而就父也。
子喻始覺之智,父喻本覺之理。始本合一,即究竟覺。即子轉身而就父也。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究竟覺是約智說,涅槃果是約理說,豈有二種道理也。
臣退位以朝君也。
臣喻般若、解脫二德,此爲修德。君喻法身德,此爲性德。臣退位以朝君,即是修德合乎性德也。知見無見,即修德與性德相合也。
父子投機也。君臣道合也
父子投機者,父喻性德,子喻修德,就是說,性德與修德相契也。君臣道合者,亦喻性德與修德相合也。
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
若能于五塵境上,知見無見,此即般若觀照,有般若觀照,即是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
緣起無生也。
若能觀照緣起無生,頓超二乘權學等見,即是知見無見也。
知之一字,衆妙之門也。
知之一字,衆妙之門者,即是無分別之般若妙智,一切法門,皆從此般若妙智上起修,故雲衆妙之門也。
刹那而登正覺也。
知見無見,約叁際不可得,當體即菩提涅槃相,故雲刹那而登正覺也。
體得無心道也。
知見無見,不起一念分別,即是體得無心道也。
休也。
若能知見無見,則通體放下,一念萬年去也。
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也。
諸聖所知,轉相傳授,沒有別的,就是告訴您緣起性空,妄想無有自性。若能知見無見,即時時契會緣起性空也。
一超直入如來地,回頭慚愧好兒孫也。
果能知見無見,即是一超直入如來地。回首從前知見立知,迷心逐境,如演若達多,迷頭狂走,不勝慚愧者矣。故雲:“回頭慚愧好兒孫也”。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也。
衆生人人本具佛性,一念回光,還同本得。此即本地風光。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只要肯心,決不相賺。所以說,“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也”。
撒手到家何所似,更無一物獻尊堂也。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喻如到家以後,更無一物奉獻高堂父母也。
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也。
徹祖說,我所說知而無知者,是從根塵觸對,有般若觀照,不起分別而說無知,不是從字面上解釋,無知識而說無知也。
即此見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也。
就在此見色聞聲境上,離見聞分別,此即般若,非別有其他聲色奧妙可奉獻于君也。
根既不立,塵無所緣,根塵兩亡,靈光獨耀也。類此句義,不能盡舉。唯此四句,攝盡無余。所謂緊要處佛法無多子也。
若能知見無見,則六根不立分別,六根既不立分別,則于六塵境無所緣慮,如此則根塵兩脫,大光明藏獨耀矣,類似此種形容句子,還能舉出很多。唯此四句(即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攝盡無余。所謂緊要處,佛法無多子也。
果能一念相應,是爲真轉全經。
謂果能于一切六塵境上,念念與般若相應,不起一毫分別之心,是爲真轉全經。(所謂悟時轉法華也。)
古德如慈明圓,權大道,棲賢舜,廣道者等諸人,于大見道後,皆作此工夫。謂之無心體道,以其是還鄉要路。歸真秘訣也。
末引古德作證,如慈明圓(即石霜楚圓禅師)權大道,棲賢舜,廣道者等人,于大悟之後,皆作此等工夫。稱之謂無心體道。(謂離念體道也)以其即是還本有家鄉之要路,返妄歸之真秘訣也。
一乘決疑論說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此古德大慈悲心,淚出痛腸語也。良以我釋迦如來,爲衆生故,修證此法,無央數劫,行諸一切難行法行。舍所愛之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千萬億。至于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順悉檀義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無明長夜之寶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諸子以依通之見,肆口诋诃,障正法明,瞎將來眼,疑誤衆生,殊非小小。謂其無罪,甯有是處。茲以一乘之理,剖決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蕩迷雲而淨盡,耀佛日以重光,誠爲法門一大金湯矣。當是時也,諸子天眼法執,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隨喜。正使未忘未通,定當頓獲勝益。故知此論之作,非特有益于法門,實則有益于諸子。不唯有益于諸子,且深有益于天下後世之學者。請即流通,以廣法施。
此文是徹祖爲流通《一乘決疑論》所作的序言。首先引古德“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說起,認爲這是古德大慈悲心,淚出痛腸之語。徹祖懇切地說:釋迦世尊爲度衆生,修證此法(一乘大法)經無量劫,行一切難行苦行。舍所愛國城妻子(此爲外財)頭目腦髓,不知有幾千萬億。今已成佛道,仍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四悉檀利益(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二爲人悉檀,得生善益。叁對治悉檀,得滅惡益。四第一義悉檀,得…
《徹悟禅師語錄卷下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