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禅師語錄卷下3
默超居士有見于此,得是經而裝帙之,囑綴數語。普爲見聞隨喜者,震塗毒鼓,食少金剛。其意豈淺淺哉。
默超居士有見于此,得妙經普門品而裝帙之。囑某綴數語于經後,拈出第一義谛,普爲見聞隨喜者,震塗毒鼓,遠近皆喪。(喻消業障)食少金剛,決定不消。(喻種善根)其意義豈淺鮮哉!
二有室跋
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此金口誠言,分明指示。而世之昧者,猶謬執唯心,橫生異議,可悲也。因特書此以名余室,用警省焉。
二有室,是徹祖爲其丈室所取室名。爲什麼以“二有”命名?乃取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經文中,二個有字,徹祖以爲此出于佛的金口誠言,明確指示。而世之迷昧者,猶謬執唯心二字,以爲既曰唯心,則唯心無境。譏笑淨業行人,念佛求生西方,是迷心逐境,是“心外取法”。不知佛說“二有”是圓教的有門之理。是即空之妙有。不同凡夫,執爲實有之有。如此不明谛理,橫生議論,豈不可悲。吾寫此“二有”,以作室名,用以警省,以是妙有,求生淨土。
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淺之。籲,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況複雙泯雙存,超四句,該四句,圓教有門之有,與夫性具本有之有耶。其謂之淺也宜矣,無庸辯。
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有人會說,以“二有”取名,毋乃太淺,啊!此二有者,乃即空之有,有而非有(有不離空)何淺之有。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的妙有道理。更何況還有雙泯(雙遮中道)雙存(雙照中道)全超四句(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有。)全該四句(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圓教有門之有,與自性本具之有。由于您不知“有”之大義,說這個取名太淺,也無怪其然。不值得和您辯論。
跋禅人勇建血書楞嚴經莊嚴淨土
此篇短文是徹祖爲勇建禅人血書楞嚴經所寫的跋。
首楞嚴者,稱性大定之名也。以如來藏心而爲體性。以耳根圓通而爲入門。以窮極聖位而爲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稱性之行。還複證入藏性全體。一經大旨,義盡于斯。故文殊于是請結經名。此後複明昧此難免七趣沈淪,修此須防五魔擾亂者。但反襯正宗,以補足其間要務耳。
首楞嚴者,首楞嚴大定也。此定稱合真如自性,故是性修合一至極圓頓的自性定。它以如來藏心爲體性,以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入流忘所爲入門方便,以徹證妙覺果位而爲究竟。即依不生不滅藏性之理,(依本覺理)起稱性之修,(起始覺智)始本合一,還複證入藏性全體(即徹證本具自性)。一經大宗旨,義盡于斯矣。文殊請問經名。佛答此經名爲《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叁字,是性德,乃如來成佛密因,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又:大即體大,相大,用大,此爲性德,佛頂二字,喻叁大。(此據蕅益大師佛頂文句所說)佛頂不可見,乃無見頂相,喻體大。非無佛頂,喻相大。從佛頂流出百寶光明及化佛,喻用大。首楞嚴叁字,梵語首楞嚴,華言一切事究竟堅固。乃諸菩薩萬行所依止,即稱合自性的大定,即首楞嚴大定,此爲修德。故此經以性德與修德合標立名。此後經中又發明迷此首楞嚴大定,難免七趣沈淪。(即地獄趣、餓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羅趣)修此首楞嚴大定,須防五陰魔境擾亂。不過爲反襯正宗所說,補足修行須防魔境爲要務而已。
經中兼明淨土,其處有四。第一大勢至法王子,親禀念佛法門于超日月光佛。其所陳念法,至爲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
經中以發明修禅爲主,亦兼明淨土,凡有四處。第一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大勢至法王子,自陳禀念佛法門于超日月光佛,其所陳念佛方法,如子憶母而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至爲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念佛一法。大士自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第二乾慧地中雲,現前殘質,不複續生。夫乾慧地,雖圓伏五住,見思尚猶未斷,何以便不續生。蓋超同居穢土,生同居淨土矣。智者大師是其明證。
第二,楞嚴經,乾慧地中,佛告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複續生。”乾慧地者,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此地雖圓伏五住煩惱,(見惑一住,思惑叁住,塵沙無明合爲一住)而見思惑尚未能斷。然據教道,見思未斷,猶不出叁界。此人何以便不延續生死,殆是超此同居穢土,生彼同居淨土之現象。智者大師證圓教五品位,往生極樂淨土,即其明證。
第叁情想升沈中雲,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清淨國土,隨願往生。前乾慧地,猶屬聖位。此則博地凡夫,純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蓋我釋迦如來大慈悲心,熾然輪回之中,特地拈出此橫出叁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聖位之人,臨終往生者,是其證也。
第叁,楞嚴經,情想升沈中,佛告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徹祖說,前之乾慧地,猶屬五十五位真修行路之一的聖位。這裏是博地凡夫,仗純想之心,便有往生之分。此乃我釋迦如來大慈悲心,憫念衆生,于熾然生死輪回之中,拈出這個仗彌陀願力,能帶業往生,橫出叁界的至要法門。古今未入聖位之人,臨終往生西方,即是明證。
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將招極惡。一念宏法,變其所受地獄苦因,爲安樂國。重罪尚然,況輕罪乎,況無罪乎。無福尚然,況有福乎,況多福乎。一念尚然,況多念乎,況終年終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諸師,現相往生者,皆其證也。
第四流通分中,楞嚴經中說:“若複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能以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徹祖說,重罪之人尚然,況輕罪人乎,況無罪人乎。無福之人尚然,況有福人乎,況多福人乎。一念宏法之人尚然,況多念乎,況終年終身宏法者乎。其往生品位定不在中下品矣。古今來宏法諸師臨終現相往生者,皆其證也。
夫念佛法門,普逗十方之機,叁根齊被。耳根圓通,專逗此方之機,唯利上根。且示阿難以就路還家,故文殊大士曲爲揀選。非謂耳根獨勝,念佛便劣也。讀經者不可不知。禅人血書此經,流通大法,實爲希有難能之行。其于往生,當必有分焉。
或者有人疑曰:淨土法門,既普被叁根,爲何文殊揀選圓通,獨取觀音耳根圓通,而不選勢至念佛圓通?徹祖說,夫念佛法門,普逗十方世界之機,叁根普被。耳根圓通,專逗此方之機,“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此則唯利欲取叁昧之上根。又:佛敕文殊選擇圓通,意在對阿難之機,令其識還家之路,所以文殊曲爲揀選,獨取耳根。並非耳根獨勝,念佛便劣也。諸讀經人,不可不知。
勇建禅人,血書楞嚴經,流通楞嚴大法,實爲希有難能之行,往生西方淨土,必定有分也。
覆香嚴居士書
月內廿九日得尊劄,備悉一切,欣慰無量。讀劄內有念佛期過叁七,尚未見相好雲雲。觀此用心之切,立行之猛,此百日內,當必有大不思議之成就。但此時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存之則增躁動,而翻爲障礙矣。此系修行門中微細心病,不可不知。
這是徹祖覆香嚴居士的信,大意是說:月內廿九日接讀尊劄,備知一切,您劄中提到打了叁個佛七,還未見到瑞相等等。觀您念佛,用心如此之切,立行如此之猛。百日之內,必定會有大不可思議成效。但此時切不可預存一期效之心,冀得好相。若存此念,則心益增躁動,翻成障礙矣,此系修行門中微細心病,若不克除,或致引起魔事,不可不知。
直須深信谛了,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但使此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效驗。離此念外,別求效驗。便是間斷,便不親切,便入歧路矣。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謂也。鄙見如此,不識居士于意雲何。
必須徹底相信明了,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但使此佛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效驗。離此佛念外,別求效驗,便是間斷,便不親切,便入岐路矣。觀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這個道理。鄙見如此,不知居士意下如何?
至如長水之問,琅琊之答,針鋒直截明白,不可更爲蛇足。果能于此正眼洞開,觑破琅琊,捉敗長水,楞嚴大旨,思過半矣。然雖如此,正好擲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曰開少解路,則更不勞拈出矣。
至于長水子璿之問①,琅琊慧覺之答②,針(機)鋒直截明白。不可更爲之畫蛇添足。(香嚴居士致徹祖之書,或有此問答內容,未見原書,無從解起)若能于此正眼洞開,觑破琅琊,捉敗長水,(此二句乃宗門機鋒轉語,只可意會,不可句解)則楞嚴大旨,思過半矣。(大半了然矣)話雖如此,正好將此等言句,擲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說爲了稍開解路,則更不勞我再說什麼矣。
注①長水子璿大師。北宋華嚴宗僧,杭州人,一雲嘉興人。名子璿,後參谒琅琊慧覺禅師有所省悟,住嘉興長水寺。專弘華嚴、楞嚴。著有《首楞嚴義疏注經二十卷》世稱長水大師。賜長水疏主楞嚴大師之號。
注②琅琊慧覺禅師。北宋禅僧,得法于汾陽善照禅師。後住滁州琅琊山,大振臨濟宗風。世稱琅琊慧覺。
柴紫錄,久聞其名,第未親見其書,未可懸斷。寺中近日…
《徹悟禅師語錄卷下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