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卷下3
默超居士有见于此,得是经而装帙之,嘱缀数语。普为见闻随喜者,震涂毒鼓,食少金刚。其意岂浅浅哉。
默超居士有见于此,得妙经普门品而装帙之。嘱某缀数语于经后,拈出第一义谛,普为见闻随喜者,震涂毒鼓,远近皆丧。(喻消业障)食少金刚,决定不消。(喻种善根)其意义岂浅鲜哉!
二有室跋
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此金口诚言,分明指示。而世之昧者,犹谬执唯心,横生异议,可悲也。因特书此以名余室,用警省焉。
二有室,是彻祖为其丈室所取室名。为什么以“二有”命名?乃取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文中,二个有字,彻祖以为此出于佛的金口诚言,明确指示。而世之迷昧者,犹谬执唯心二字,以为既曰唯心,则唯心无境。讥笑净业行人,念佛求生西方,是迷心逐境,是“心外取法”。不知佛说“二有”是圆教的有门之理。是即空之妙有。不同凡夫,执为实有之有。如此不明谛理,横生议论,岂不可悲。吾写此“二有”,以作室名,用以警省,以是妙有,求生净土。
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浅之。吁,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况复双泯双存,超四句,该四句,圆教有门之有,与夫性具本有之有耶。其谓之浅也宜矣,无庸辩。
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有人会说,以“二有”取名,毋乃太浅,啊!此二有者,乃即空之有,有而非有(有不离空)何浅之有。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的妙有道理。更何况还有双泯(双遮中道)双存(双照中道)全超四句(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有。)全该四句(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圆教有门之有,与自性本具之有。由于您不知“有”之大义,说这个取名太浅,也无怪其然。不值得和您辩论。
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
此篇短文是彻祖为勇建禅人血书楞严经所写的跋。
首楞严者,称性大定之名也。以如来藏心而为体性。以耳根圆通而为入门。以穷极圣位而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称性之行。还复证入藏性全体。一经大旨,义尽于斯。故文殊于是请结经名。此后复明昧此难免七趣沉沦,修此须防五魔扰乱者。但反衬正宗,以补足其间要务耳。
首楞严者,首楞严大定也。此定称合真如自性,故是性修合一至极圆顿的自性定。它以如来藏心为体性,以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入流忘所为入门方便,以彻证妙觉果位而为究竟。即依不生不灭藏性之理,(依本觉理)起称性之修,(起始觉智)始本合一,还复证入藏性全体(即彻证本具自性)。一经大宗旨,义尽于斯矣。文殊请问经名。佛答此经名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三字,是性德,乃如来成佛密因,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又:大即体大,相大,用大,此为性德,佛顶二字,喻三大。(此据蕅益大师佛顶文句所说)佛顶不可见,乃无见顶相,喻体大。非无佛顶,喻相大。从佛顶流出百宝光明及化佛,喻用大。首楞严三字,梵语首楞严,华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乃诸菩萨万行所依止,即称合自性的大定,即首楞严大定,此为修德。故此经以性德与修德合标立名。此后经中又发明迷此首楞严大定,难免七趣沉沦。(即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修此首楞严大定,须防五阴魔境扰乱。不过为反衬正宗所说,补足修行须防魔境为要务而已。
经中兼明净土,其处有四。第一大势至法王子,亲禀念佛法门于超日月光佛。其所陈念法,至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
经中以发明修禅为主,亦兼明净土,凡有四处。第一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大势至法王子,自陈禀念佛法门于超日月光佛,其所陈念佛方法,如子忆母而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至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念佛一法。大士自陈: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第二乾慧地中云,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夫乾慧地,虽圆伏五住,见思尚犹未断,何以便不续生。盖超同居秽土,生同居净土矣。智者大师是其明证。
第二,楞严经,乾慧地中,佛告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乾慧地者,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此地虽圆伏五住烦恼,(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合为一住)而见思惑尚未能断。然据教道,见思未断,犹不出三界。此人何以便不延续生死,殆是超此同居秽土,生彼同居净土之现象。智者大师证圆教五品位,往生极乐净土,即其明证。
第三情想升沉中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清净国土,随愿往生。前乾慧地,犹属圣位。此则博地凡夫,纯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盖我释迦如来大慈悲心,炽然轮回之中,特地拈出此横出三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圣位之人,临终往生者,是其证也。
第三,楞严经,情想升沉中,佛告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彻祖说,前之乾慧地,犹属五十五位真修行路之一的圣位。这里是博地凡夫,仗纯想之心,便有往生之分。此乃我释迦如来大慈悲心,悯念众生,于炽然生死轮回之中,拈出这个仗弥陀愿力,能带业往生,横出三界的至要法门。古今未入圣位之人,临终往生西方,即是明证。
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将招极恶。一念宏法,变其所受地狱苦因,为安乐国。重罪尚然,况轻罪乎,况无罪乎。无福尚然,况有福乎,况多福乎。一念尚然,况多念乎,况终年终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诸师,现相往生者,皆其证也。
第四流通分中,楞严经中说:“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彻祖说,重罪之人尚然,况轻罪人乎,况无罪人乎。无福之人尚然,况有福人乎,况多福人乎。一念宏法之人尚然,况多念乎,况终年终身宏法者乎。其往生品位定不在中下品矣。古今来宏法诸师临终现相往生者,皆其证也。
夫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之机,三根齐被。耳根圆通,专逗此方之机,唯利上根。且示阿难以就路还家,故文殊大士曲为拣选。非谓耳根独胜,念佛便劣也。读经者不可不知。禅人血书此经,流通大法,实为希有难能之行。其于往生,当必有分焉。
或者有人疑曰:净土法门,既普被三根,为何文殊拣选圆通,独取观音耳根圆通,而不选势至念佛圆通?彻祖说,夫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世界之机,三根普被。耳根圆通,专逗此方之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此则唯利欲取三昧之上根。又:佛敕文殊选择圆通,意在对阿难之机,令其识还家之路,所以文殊曲为拣选,独取耳根。并非耳根独胜,念佛便劣也。诸读经人,不可不知。
勇建禅人,血书楞严经,流通楞严大法,实为希有难能之行,往生西方净土,必定有分也。
覆香严居士书
月内廿九日得尊札,备悉一切,欣慰无量。读札内有念佛期过三七,尚未见相好云云。观此用心之切,立行之猛,此百日内,当必有大不思议之成就。但此时不可预存期效之心。存之则增躁动,而翻为障碍矣。此系修行门中微细心病,不可不知。
这是彻祖覆香严居士的信,大意是说:月内廿九日接读尊札,备知一切,您札中提到打了三个佛七,还未见到瑞相等等。观您念佛,用心如此之切,立行如此之猛。百日之内,必定会有大不可思议成效。但此时切不可预存一期效之心,冀得好相。若存此念,则心益增躁动,翻成障碍矣,此系修行门中微细心病,若不克除,或致引起魔事,不可不知。
直须深信谛了,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念念现前,即念念相应。但使此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离此念外,别求效验。便是间断,便不亲切,便入歧路矣。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谓也。鄙见如此,不识居士于意云何。
必须彻底相信明了,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念念现前,即念念相应。但使此佛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离此佛念外,别求效验,便是间断,便不亲切,便入岐路矣。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这个道理。鄙见如此,不知居士意下如何?
至如长水之问,琅琊之答,针锋直截明白,不可更为蛇足。果能于此正眼洞开,觑破琅琊,捉败长水,楞严大旨,思过半矣。然虽如此,正好掷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曰开少解路,则更不劳拈出矣。
至于长水子璿之问①,琅琊慧觉之答②,针(机)锋直截明白。不可更为之画蛇添足。(香严居士致彻祖之书,或有此问答内容,未见原书,无从解起)若能于此正眼洞开,觑破琅琊,捉败长水,(此二句乃宗门机锋转语,只可意会,不可句解)则楞严大旨,思过半矣。(大半了然矣)话虽如此,正好将此等言句,掷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说为了稍开解路,则更不劳我再说什么矣。
注①长水子璿大师。北宋华严宗僧,杭州人,一云嘉兴人。名子璿,后参谒琅琊慧觉禅师有所省悟,住嘉兴长水寺。专弘华严、楞严。著有《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卷》世称长水大师。赐长水疏主楞严大师之号。
注②琅琊慧觉禅师。北宋禅僧,得法于汾阳善照禅师。后住滁州琅琊山,大振临济宗风。世称琅琊慧觉。
柴紫录,久闻其名,第未亲见其书,未可悬断。寺中近日…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