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徹悟禅師語錄卷下2▪P2

  ..續本文上一頁入理益)而爲衆生應機說法。所以一句一字,皆無明長夜之寶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見聞讀誦,誰不蒙益。而諸君以依通之見(依通,即依憑術法,任意無礙。如乘符往來,藥餌靈變等神仙術)肆口诋毀,障正法昌明,瞎將來人眼,疑誤衆生,實非小可細事,若謂其無罪,豈有此理。此《一乘決疑論》,以一乘之理,剖決群疑,說理正大光陰,文辭直截痛快。誠能蕩迷雲于淨盡,耀佛日以重光。實爲捍衛法門金城湯池之作。當此書問世之時,倘諸君天眼已通,法執已忘,自能深生隨喜。縱使法執天眼,猶未忘未通,閱之亦定當頓獲勝益。故知此論之作,不但有益于法門,實則有益于諸君,不但有益于諸君,而且有益于天下後世之學者,請即流通,以廣法施。

  相相離相心心印心略解

  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則相相離相。妄依真起,達真則心心印心。惟其離也。有相皆歸實相。即斯印矣。無心不屬真心。是以滯相迷真,頭頭障礙。背塵合覺,法法圓通。心相大端,略申管見。精微詳釋,以俟多聞。

  這篇短文是徹祖對《相相離相,心心印心略解》一書的題辭。開頭原夫二字,乃是虛詞,一般置于議論文之首,爲下議論作張本,起到舒緩文氣,避免開口直說之效果。一般不作解釋。境逐念生者,一切境界唯心所現,有念頭則境相生,所以說“境逐念生”。“念泯則相相離相”者,若能于一切境相上,不起念頭,則即可當相離相。這就是空有圓融的實相境界。妄心依真心而起,不離真心(如波依水然)體達真心不變隨緣,則念念不離真心,所以說“達真則心心印心”。正惟當相離相,則一一相,皆是實相,斯即實相正印。能作如是觀,則全妄即真,無一念不是真心矣。須知心境不二,境即是心。若不知此理,爲境相所滯,則迷背真心,頭頭障礙;果知心境不二,于五塵等境相上不被所轉,則背塵合覺,法法圓通。心與境相關系,略申管見,大致如此。至于將心境關系,全面地加以論述,抉擇精微,詳加诠釋,則有待于多聞卓識之學者。

  淨土津梁跋

  乙巳仲秋,衍法志公和尚,會刻淨土經論文集成,囑跋數語。

  乾隆五十年乙巳八月,衍法志公和尚會集淨土叁經及龍舒淨土文、淨土指歸集、淨土或問、淨土法語、雲棲發願文、蓮華世界詩等彙成一冊,將付梓問世,請徹祖題個書名,並求爲該書寫幾句話。此篇文字就是徹祖爲《淨土津梁》所寫的跋語。

  余因曆觀,叁經,明因舉果,大開淨土之門。叁論,顯理破迷,的示唯心之要。龍舒文,導初機而精詳曲盡。指歸集,采衆善于事理圓通。或問數紙,搜抉禅者孤陋之疑。法語一章,力振行人因循之弊。雲棲願文,自注戒殺放生等篇,莫非往生急務,助行要門。至若蓮華世界詩,雖文出遊戲,而理實圓常,況寫境傳神,引心入觀,攝化門中爲不可少。善哉念佛一門,得此諸說,無機不被,無路不通,統萬流而歸淨土,誠爲一大津梁矣。爰爲題名曰淨土津梁。

  徹祖說:淨土叁經,《無量壽經》是教經,詳明彌陀因地發四十八願,行圓果滿,自致成佛,開啓淨土大教;《觀無量壽佛經》是理經,闡明淨土唯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佛說阿彌陀經》是行經,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總之,叁經明因舉果,大開淨土之門。叁論即《龍舒淨土文》《淨土指歸集》《淨土或問》皆是顯理破迷,的示淨土唯心之要書。龍舒淨土文,引導初機,內容精詳曲盡;淨土指歸集,采集有關經論重要而精到的淨土論述,事理圓融,豁人心目,啓人正信;淨土或問,天如老人,搜抉禅者孤陋偏見,假立問答,而糾正之,于禅淨二門,其功匪淺。傳燈法師之淨土法語,強調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力振淨業行人因循怠惰之弊;雲棲老人西方發願文,事理圓融,爲古今冠,自注戒殺放生等文,無非往生急務,助行要門;至于蓮華世界詩,雖文出遊戲,理實圓常。況描寫西方淨土依正,生動傳神,引人因詩入觀,彌增淨土向往之心,實爲攝化門中不可或缺之妙文。善哉!念佛一門,得以上諸書,無機不被,無路不通。總括萬流而歸淨土,此書誠爲一大津梁,于是題名曰《淨土津梁》。

  然而津梁雖設,履踐在人。撩起便行,阿誰無分。所貴賈勇先登,占寶蓮之上品。玄關直踏,獲法忍于無生。佛記早承,願輪速轉。遍刹網而縱橫應化,盡劫波以展轉津梁。則苦海勞生,由是而蒙利濟者,可複量哉。

  這一段文是徹祖勸勉讀此書者,自行化他,修行淨土法門。徹悟老人說:然而淨土之津梁雖已架設,肯不肯履踐,在當人自己,若撩起衣裳便行,哪個無份。(都能往生極樂)所貴恃勇先登,占取寶蓮之上品,玄關直踏,(稱性起修)獲證法忍于無生。若證無生法忍,即入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之位,即能于十方世界,承事諸佛,蒙諸佛授記,然後不違安養,乘本願輪,分身塵刹,盡未來劫,展轉以淨土作津梁,化度有情。如是則苦海衆生,由此蒙濟度者,豈可限量哉!

  如其逐世波而忘返,趨險道以苟安。或則玩津梁而不進,守津梁以自足。不驚汨沒竛竮之苦,卒致問橋戀筏之譏。其何以慰集者之苦心。且深昧夫命名者之大義也矣。

  這幾句是徹祖警策讀者的話:如果隨逐世波而流連忘返;趨向險道(喻六道)而苟且偷安。或玩津梁而不肯前進,(喻雖讀其書而不肯遵行)或守此津梁而自感滿足。(喻讀其書于淨土之修,因循自滿)不驚不怖汩沒在苦海之中,竛竮于惡道之內,結果必致問橋戀筏之诮。(如人徒問橋梁所在,而心戀竹筏而不前行,怎麼能到目的地。)果然是這樣,何以告慰集此書者之一片苦心,且也辜負了此書命名爲“淨土津梁”之深意。

  或曰,和尚秉單傳之宗,以祖道自任,當依本分直截示人。夫唯心淨土,當處現成,自性彌陀,觌體不隔。乃爲是津梁之說,以起人心外有法,去來取舍之見乎。噫,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本分直截耶,去來取舍耶。于此缁素分明,許汝會唯心自性。如或未然,莫寐語好。

  或者有人會說:和尚秉承禅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宗旨,以弘揚祖道自任,當依本分向上一著,直截示人。爲何卻去宣揚淨土法門。夫唯心淨土,當處就是;自性彌陀,觌體不隔。竟乃作此津梁之說,令人起心外有法,存去來取舍之見。(謂存去來相,舍東取西)徹祖答道:噫!通玄峰頂,(指本地風光)豈離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是什麼,豈在心外!這是本分直截耶!還是去來取舍耶!于此境上,黑白分明(謂不致錯認消息,顛倒黑白),承認您會得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如或不然,(尚未弄清)還是閉嘴,莫說夢話好。

  跋德全禅人血書蓮華經

  此篇是徹祖爲德全禅人血書法華經所寫的跋語

  無我而靈者,佛知見也。有我而昧者,衆生知見也。生佛知見無殊,特一妄我間之耳

  無我相而又靈知昭然,這是佛的知見;有我執而又迷昧自性,這是衆生知見。衆生與佛,知見的本體無殊,只是被一個妄我間隔罷了。

  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愛者莫過身。苟衆生之身見不亡,我執不破,則生死輪回,曷能自已。

  誠以大迷之本在于有我,而我之最愛莫過于自身,倘若衆生身見不去,我執不破,則六道生死輪回,怎麼能自止。

  德禅人密發九品淨願,書成七軸蓮經。以無情之霜刀,刺難出之身血。十指瀝幹,一心不動。偉矣哉,真無邊苦海中頓空我見,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噫,禅人初發是念,蓮華種植時也。日漸刺書,蓮華增長時也。七卷功圓,蓮華光香具足時也。如是則禅人之淨因已成矣。但當莫忘本願,系心念佛,直待此方報謝,彼土華開。即見佛聞法,因圓果滿時也。

  德全禅人密發往生西方,蓮棲九品淨願,寫成七軸(卷)妙法蓮華經。毅然拿起雪亮的利刀,刺出別人所難的身血。雖十指瀝幹,一心不動,偉大哉!真是一個無邊苦海中頓空我見,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啊,禅人初發血書蓮經之念,樂邦蓮華種植時也。日日刺血書經,蓮華增長時也。七卷書成,蓮華光香具足時也。如此說來,禅人生西之淨因早已成就矣。但須莫忘往生本願,一心念佛,直到此方報謝,彼土華開。即是見佛聞法,因圓果滿之時也。

  雖然,即今試問禅人,方金刀裂肉,血筆縱橫時,其知疼痛而成點畫者,靈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見耶,衆生知見耶。于此了然,則佛國非遙,寶蓮正放。或猶未也,請分明記取,以質諸彌陀老子。

  ,話雖如上所說,現在試問禅人:當您利刀裂開皮肉,毛筆蘸血書寫時,能夠知疼痛,能書寫成字者,是真心呢?還是妄心呢?是我呢?不是我呢?這是佛知見呢?還是衆生知見呢?若于此明白,則極樂非遙,寶蓮正開,就在眼前。倘猶未明白,請記取我的話,異日往生,向彌陀老子討個分曉。

  跋明初禅人血書蓮華經

  這是徹祖爲明初禅人血書妙法蓮華經所寫的跋文。

  金刀未舉,斑管未拈。盡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華經。于斯見徹,謂靈山一會未散可也,謂靈山一會本不曾會亦可也。向當時喝散可也,于今日再會亦可也。大用現前,不存軌則,如王寶劍,殺活臨時。如是刺血,如是書經,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可以暢本師出世之懷,可以來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類生,迎刃而命根頓斷。無邊法藏,點筆而文采全彰。莫不滴滴歸源,言言得髓。奚止刺無能刺,書無所書,鋪好華于錦上,指明月于天邊也哉。

  這一段文,富含禅意,乃宗門直指本地風光,從向上一著處著眼,道血書蓮經事,不能就事論事,依文釋句。否則,依舊圍之打繞,爲識者所笑。言外之意是:若能解得第一義谛,如是刺血,如是書經,正如妙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所說:“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可以暢本師釋迦如來出世本懷,可以使多寶佛塔從地湧出。令十二類生(即胎卵濕化、有色、無色、非有色、非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因迎刃出血而命根斷,無邊法藏,因下筆而文采全彰。……

  明禅人年齒尚少,向道唯誠。刺血書經,歸心樂土。果能聞是說而不生驚怖,是爲解第一義,上品生因。

  明禅人年齡尚少,慕道心切,刺血書經,求生極樂淨土。若能聞我所說而不生驚怖,是爲已解第一義谛,此乃蓮華上品生因也。

  如其未然,直須十二時中,四威儀內,以書經之念,念念忘緣。刺血之心,心心憶佛。管取金臺可以坐待,妙谛不日親聞。否則必見我爲能書,經爲所書。彼是刺血時,彼是書經處。以生滅心,取實相法。轉不輕行,爲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遠背佛心。且深負此一點百劫千生不易發起之勇猛淨信,爲可惜矣。禅人其勉之。

  若未能解我所說,則必須在十二時中,行住坐臥四威儀內,將寫經之念,念念忘緣(不起一念)刺血之心,心心憶佛(務令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果能如是,包管取金臺往生,可以坐待,佛說妙谛,不日(不久將來)親聞。若不如是,必定見我爲能書,經爲所書,能所情見分明。那是刺血時,那爲寫經處,分別之心熾然。是謂以生滅心,取實相法,轉不輕(苦)行,爲我慢幢。不但全迷妙法,遠背佛心,而且深深辜負這一點百劫千生不易發起的勇猛淨信。實爲可惜矣。明初禅人,勉之哉。

  書蓮華經普門品後

  這篇短文是徹祖題于默超居士裝帙的《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後。

  題標妙法,何法也。品號普門,何門也。說者謂一光東照,十界圓彰。隨類現身,應念脫苦。未爲非是,特其末耳。直須未舉以前,向世尊開口不得處,大士回避不及時,親見法法此法,門門此門。正與麼時,不與麼會。始具看經眼。否則入海算沙,執指爲月。不唯埋沒己靈,見惜明眼。將恐普門漸閉,而妙法終隱矣。

  此經題標妙法,是何法也。品號普門,是何門也。有作如此說者,謂如來眉間白毫,一光東照,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一一世界,光中圓彰十法界形相。界界圓融無礙,此即妙法也。觀音大士,叁十二應,隨類現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故名普門;又:大士悲願宏深,尋聲救苦,稱其名號,各各應念脫苦。以無苦不度,故號普門也。作是說者,未爲不是。但此僅是末,(相爲末)不是本。然則何者是本?直須在未舉揚之前,向世尊開口不得之處,觀音大士回避不及時,親見法法不離它,門門不隔它。正恁麼時,不起一毫分別。方具看經眼。若不能如是,(看經)何異入海算沙,執指爲月。不但埋沒己靈,且被明眼人所痛惜。將恐普門漸漸封閉,妙法終歸隱沒矣。

  

《徹悟禅師語錄卷下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