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

  试论之,一念歇狂,顿也,不了则流为长劫。历劫勤修,渐也,究亦不离于一念。此念劫顿渐,似相悬而实不离也。况乃念性元空,时节无体。迷时似有隔异,悟后本自圆融。一念本不殊长劫,而长劫原只是一念。复何念劫顿渐之可疑哉。向使满慈不索妄因而执实有,阿难不溺多闻而废进修,则世尊顿歇渐修之说,亦不容拈出矣。

  今试论之:一念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顿也。若不了之,则流为长劫修行。历劫勤修,渐也。虽说是渐,究竟也不离于一念,为什么?三心不可得,念劫圆融啊!可见一念为顿,历劫为渐,表面上顿渐相去悬殊,而实不相离。况念性元空(缘念性空),时节无体(三际本空,时无实法)迷时似乎有隔,悟后本自圆融。一念不异长劫,长劫只是一念。复何有念劫顿渐不能圆融之疑也。楞严会上,如果满慈不执世界为实有,向世尊提出: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之问?如果阿难不沉溺于多闻而荒疏进修,则世尊顿歇渐修的不同说教,也无从说起了。

  金刚经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说

  金刚经圆明五眼,洞彻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之义。谓众生所以为众生者,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众生岂复可得。众生不可得,谁为能发之人。三心不可得,何为所发之心。故曰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

  这段文,是彻祖解释金刚经“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之义。

  《金刚经》如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否?有天眼否?有慧眼否?有法眼否?有佛眼否?须菩提一一答以如来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是为五眼圆明。佛以圆明五眼,一切法无所不见,无所不知。告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三心俱不可得,则众生也不可得明矣。何以故?有妄心,才有众生。今三心既不可得。则岂复有众生可得。众生不可得,则生佛平等,实无众生可度,为谁而发菩提心。又:三心既本不可得。您用哪一个心去发菩提心啊!所以,佛告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又妄心不可得,则全妄即真。众生不可得,则全生即佛。果见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为不发而发,称性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此发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

  再说,妄心既不可得,则全妄即真。三心既不可得,则众生也不可得,全生即佛。果能透彻全妄即真,全生即佛之理,这就是不发而发,称合真如自性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此发菩提心,更有何法可得,不可得啊!故曰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楞严经知见无见说

  知见无见一说,出《楞严经》:“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楞严经知见无见一语,至为要妙。总摄一切诸要妙句

  什么是知见无见?知见二字,就是当人根尘相触,由尘发知,产生思虑分别的识性。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此知见与般若无分别智相违,所以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若能于根尘触对境上,不立知见,即不起分别之心,则此知见,即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所以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彻祖以为经中“知见无见”一语,至为要妙,它总摄经论中一切诸要妙句。

  以其即是见犹离见也。

  知见无见,即是楞严经上所说“见犹离见”也。于能见境上不起分别,此无分别心,即是般若妙智。

  华屋之门也。

  华屋之门,喻出本经。将华屋比喻菩提,门喻般若妙智。欲进华屋,须打开“知见无见”无分别的般若妙智之门,方可进入。

  狂心顿歇也。

  若能于一切境上不起分别,这就是“知见无见”,则“狂心顿歇”也。

  不取无非幻也。

  本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自心取自心,即是知见立知,非幻成幻法。幻法,即无明本。不取无非幻,即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文字不同,意思是一味的。

  闻复翳根除也。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譬如击钟,击久声消,再一击钟,响声又起。声尘有生有灭,闻性实无生灭。若唯知声尘有响歇,即无明本。若知闻性常住,不因声尘起灭,则耳根之幻翳即除矣。

  归无所得也。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不生不灭之性,众生平等本有,则众生即涅槃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

  灭妄名真也。

  若能知见无见,即名妄灭真现也。

  全修在性也。

  知见无见。能于一切境上,不起分别,即是般若观照,依是而修,即是全修在性也。

  觅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归也。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涅槃岂有形相,即“觅心了不可得”也。(禅录:二祖慧可求初祖达摩为其安心。初祖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思索有顷,答道:“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云:与汝安心竟,二祖言下大悟)又:古德将禅堂比喻为考场,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若参禅明心见性,即是心空及第归。等于考取状元,荣归故里。若悟 “知见无见”之理,即心空及第归也。

  子转身而就父也。

  子喻始觉之智,父喻本觉之理。始本合一,即究竟觉。即子转身而就父也。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究竟觉是约智说,涅槃果是约理说,岂有二种道理也。

  臣退位以朝君也。

  臣喻般若、解脱二德,此为修德。君喻法身德,此为性德。臣退位以朝君,即是修德合乎性德也。知见无见,即修德与性德相合也。

  父子投机也。君臣道合也

  父子投机者,父喻性德,子喻修德,就是说,性德与修德相契也。君臣道合者,亦喻性德与修德相合也。

  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

  若能于五尘境上,知见无见,此即般若观照,有般若观照,即是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

  缘起无生也。

  若能观照缘起无生,顿超二乘权学等见,即是知见无见也。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者,即是无分别之般若妙智,一切法门,皆从此般若妙智上起修,故云众妙之门也。

  刹那而登正觉也。

  知见无见,约三际不可得,当体即菩提涅槃相,故云刹那而登正觉也。

  体得无心道也。

  知见无见,不起一念分别,即是体得无心道也。

  休也。

  若能知见无见,则通体放下,一念万年去也。

  诸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也。

  诸圣所知,转相传授,没有别的,就是告诉您缘起性空,妄想无有自性。若能知见无见,即时时契会缘起性空也。

  一超直入如来地,回头惭愧好儿孙也。

  果能知见无见,即是一超直入如来地。回首从前知见立知,迷心逐境,如演若达多,迷头狂走,不胜惭愧者矣。故云:“回头惭愧好儿孙也”。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也。

  众生人人本具佛性,一念回光,还同本得。此即本地风光。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只要肯心,决不相赚。所以说,“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也”。

  撒手到家何所似,更无一物献尊堂也。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喻如到家以后,更无一物奉献高堂父母也。

  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无知也。

  彻祖说,我所说知而无知者,是从根尘触对,有般若观照,不起分别而说无知,不是从字面上解释,无知识而说无知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也。

  就在此见色闻声境上,离见闻分别,此即般若,非别有其他声色奥妙可奉献于君也。

  根既不立,尘无所缘,根尘两亡,灵光独耀也。类此句义,不能尽举。唯此四句,摄尽无余。所谓紧要处佛法无多子也。

  若能知见无见,则六根不立分别,六根既不立分别,则于六尘境无所缘虑,如此则根尘两脱,大光明藏独耀矣,类似此种形容句子,还能举出很多。唯此四句(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摄尽无余。所谓紧要处,佛法无多子也。

  果能一念相应,是为真转全经。

  谓果能于一切六尘境上,念念与般若相应,不起一毫分别之心,是为真转全经。(所谓悟时转法华也。)

  古德如慈明圆,权大道,栖贤舜,广道者等诸人,于大见道后,皆作此工夫。谓之无心体道,以其是还乡要路。归真秘诀也。

  末引古德作证,如慈明圆(即石霜楚圆禅师)权大道,栖贤舜,广道者等人,于大悟之后,皆作此等工夫。称之谓无心体道。(谓离念体道也)以其即是还本有家乡之要路,返妄归之真秘诀也。

  一乘决疑论说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此古德大慈悲心,泪出痛肠语也。良以我释迦如来,为众生故,修证此法,无央数劫,行诸一切难行法行。舍所爱之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至于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顺悉檀义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无明长夜之宝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诸子以依通之见,肆口诋诃,障正法明,瞎将来眼,疑误众生,殊非小小。谓其无罪,宁有是处。兹以一乘之理,剖决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荡迷云而净尽,耀佛日以重光,诚为法门一大金汤矣。当是时也,诸子天眼法执,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随喜。正使未忘未通,定当顿获胜益。故知此论之作,非特有益于法门,实则有益于诸子。不唯有益于诸子,且深有益于天下后世之学者。请即流通,以广法施。

  此文是彻祖为流通《一乘决疑论》所作的序言。首先引古德“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说起,认为这是古德大慈悲心,泪出痛肠之语。彻祖恳切地说:释迦世尊为度众生,修证此法(一乘大法)经无量劫,行一切难行苦行。舍所爱国城妻子(此为外财)头目脑髓,不知有几千万亿。今已成佛道,仍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四悉檀利益(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二为人悉檀,得生善益。三对治悉檀,得灭恶益。四第一义悉檀,得…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