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P2

  ..续本文上一页入理益)而为众生应机说法。所以一句一字,皆无明长夜之宝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见闻读诵,谁不蒙益。而诸君以依通之见(依通,即依凭术法,任意无碍。如乘符往来,药饵灵变等神仙术)肆口诋毁,障正法昌明,瞎将来人眼,疑误众生,实非小可细事,若谓其无罪,岂有此理。此《一乘决疑论》,以一乘之理,剖决群疑,说理正大光阴,文辞直截痛快。诚能荡迷云于净尽,耀佛日以重光。实为捍卫法门金城汤池之作。当此书问世之时,倘诸君天眼已通,法执已忘,自能深生随喜。纵使法执天眼,犹未忘未通,阅之亦定当顿获胜益。故知此论之作,不但有益于法门,实则有益于诸君,不但有益于诸君,而且有益于天下后世之学者,请即流通,以广法施。

  相相离相心心印心略解

  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则相相离相。妄依真起,达真则心心印心。惟其离也。有相皆归实相。即斯印矣。无心不属真心。是以滞相迷真,头头障碍。背尘合觉,法法圆通。心相大端,略申管见。精微详释,以俟多闻。

  这篇短文是彻祖对《相相离相,心心印心略解》一书的题辞。开头原夫二字,乃是虚词,一般置于议论文之首,为下议论作张本,起到舒缓文气,避免开口直说之效果。一般不作解释。境逐念生者,一切境界唯心所现,有念头则境相生,所以说“境逐念生”。“念泯则相相离相”者,若能于一切境相上,不起念头,则即可当相离相。这就是空有圆融的实相境界。妄心依真心而起,不离真心(如波依水然)体达真心不变随缘,则念念不离真心,所以说“达真则心心印心”。正惟当相离相,则一一相,皆是实相,斯即实相正印。能作如是观,则全妄即真,无一念不是真心矣。须知心境不二,境即是心。若不知此理,为境相所滞,则迷背真心,头头障碍;果知心境不二,于五尘等境相上不被所转,则背尘合觉,法法圆通。心与境相关系,略申管见,大致如此。至于将心境关系,全面地加以论述,抉择精微,详加诠释,则有待于多闻卓识之学者。

  净土津梁跋

  乙巳仲秋,衍法志公和尚,会刻净土经论文集成,嘱跋数语。

  乾隆五十年乙巳八月,衍法志公和尚会集净土三经及龙舒净土文、净土指归集、净土或问、净土法语、云栖发愿文、莲华世界诗等汇成一册,将付梓问世,请彻祖题个书名,并求为该书写几句话。此篇文字就是彻祖为《净土津梁》所写的跋语。

  余因历观,三经,明因举果,大开净土之门。三论,显理破迷,的示唯心之要。龙舒文,导初机而精详曲尽。指归集,采众善于事理圆通。或问数纸,搜抉禅者孤陋之疑。法语一章,力振行人因循之弊。云栖愿文,自注戒杀放生等篇,莫非往生急务,助行要门。至若莲华世界诗,虽文出游戏,而理实圆常,况写境传神,引心入观,摄化门中为不可少。善哉念佛一门,得此诸说,无机不被,无路不通,统万流而归净土,诚为一大津梁矣。爰为题名曰净土津梁。

  彻祖说:净土三经,《无量寿经》是教经,详明弥陀因地发四十八愿,行圆果满,自致成佛,开启净土大教;《观无量寿佛经》是理经,阐明净土唯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总之,三经明因举果,大开净土之门。三论即《龙舒净土文》《净土指归集》《净土或问》皆是显理破迷,的示净土唯心之要书。龙舒净土文,引导初机,内容精详曲尽;净土指归集,采集有关经论重要而精到的净土论述,事理圆融,豁人心目,启人正信;净土或问,天如老人,搜抉禅者孤陋偏见,假立问答,而纠正之,于禅净二门,其功匪浅。传灯法师之净土法语,强调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力振净业行人因循怠惰之弊;云栖老人西方发愿文,事理圆融,为古今冠,自注戒杀放生等文,无非往生急务,助行要门;至于莲华世界诗,虽文出游戏,理实圆常。况描写西方净土依正,生动传神,引人因诗入观,弥增净土向往之心,实为摄化门中不可或缺之妙文。善哉!念佛一门,得以上诸书,无机不被,无路不通。总括万流而归净土,此书诚为一大津梁,于是题名曰《净土津梁》。

  然而津梁虽设,履践在人。撩起便行,阿谁无分。所贵贾勇先登,占宝莲之上品。玄关直踏,获法忍于无生。佛记早承,愿轮速转。遍刹网而纵横应化,尽劫波以展转津梁。则苦海劳生,由是而蒙利济者,可复量哉。

  这一段文是彻祖劝勉读此书者,自行化他,修行净土法门。彻悟老人说:然而净土之津梁虽已架设,肯不肯履践,在当人自己,若撩起衣裳便行,哪个无份。(都能往生极乐)所贵恃勇先登,占取宝莲之上品,玄关直踏,(称性起修)获证法忍于无生。若证无生法忍,即入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之位,即能于十方世界,承事诸佛,蒙诸佛授记,然后不违安养,乘本愿轮,分身尘刹,尽未来劫,展转以净土作津梁,化度有情。如是则苦海众生,由此蒙济度者,岂可限量哉!

  如其逐世波而忘返,趋险道以苟安。或则玩津梁而不进,守津梁以自足。不惊汨没竛竮之苦,卒致问桥恋筏之讥。其何以慰集者之苦心。且深昧夫命名者之大义也矣。

  这几句是彻祖警策读者的话:如果随逐世波而流连忘返;趋向险道(喻六道)而苟且偷安。或玩津梁而不肯前进,(喻虽读其书而不肯遵行)或守此津梁而自感满足。(喻读其书于净土之修,因循自满)不惊不怖汩没在苦海之中,竛竮于恶道之内,结果必致问桥恋筏之诮。(如人徒问桥梁所在,而心恋竹筏而不前行,怎么能到目的地。)果然是这样,何以告慰集此书者之一片苦心,且也辜负了此书命名为“净土津梁”之深意。

  或曰,和尚秉单传之宗,以祖道自任,当依本分直截示人。夫唯心净土,当处现成,自性弥陀,觌体不隔。乃为是津梁之说,以起人心外有法,去来取舍之见乎。噫,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本分直截耶,去来取舍耶。于此缁素分明,许汝会唯心自性。如或未然,莫寐语好。

  或者有人会说:和尚秉承禅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宗旨,以弘扬祖道自任,当依本分向上一著,直截示人。为何却去宣扬净土法门。夫唯心净土,当处就是;自性弥陀,觌体不隔。竟乃作此津梁之说,令人起心外有法,存去来取舍之见。(谓存去来相,舍东取西)彻祖答道:噫!通玄峰顶,(指本地风光)岂离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是什么,岂在心外!这是本分直截耶!还是去来取舍耶!于此境上,黑白分明(谓不致错认消息,颠倒黑白),承认您会得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如或不然,(尚未弄清)还是闭嘴,莫说梦话好。

  跋德全禅人血书莲华经

  此篇是彻祖为德全禅人血书法华经所写的跋语

  无我而灵者,佛知见也。有我而昧者,众生知见也。生佛知见无殊,特一妄我间之耳

  无我相而又灵知昭然,这是佛的知见;有我执而又迷昧自性,这是众生知见。众生与佛,知见的本体无殊,只是被一个妄我间隔罢了。

  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爱者莫过身。苟众生之身见不亡,我执不破,则生死轮回,曷能自已。

  诚以大迷之本在于有我,而我之最爱莫过于自身,倘若众生身见不去,我执不破,则六道生死轮回,怎么能自止。

  德禅人密发九品净愿,书成七轴莲经。以无情之霜刀,刺难出之身血。十指沥干,一心不动。伟矣哉,真无边苦海中顿空我见,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噫,禅人初发是念,莲华种植时也。日渐刺书,莲华增长时也。七卷功圆,莲华光香具足时也。如是则禅人之净因已成矣。但当莫忘本愿,系心念佛,直待此方报谢,彼土华开。即见佛闻法,因圆果满时也。

  德全禅人密发往生西方,莲栖九品净愿,写成七轴(卷)妙法莲华经。毅然拿起雪亮的利刀,刺出别人所难的身血。虽十指沥干,一心不动,伟大哉!真是一个无边苦海中顿空我见,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啊,禅人初发血书莲经之念,乐邦莲华种植时也。日日刺血书经,莲华增长时也。七卷书成,莲华光香具足时也。如此说来,禅人生西之净因早已成就矣。但须莫忘往生本愿,一心念佛,直到此方报谢,彼土华开。即是见佛闻法,因圆果满之时也。

  虽然,即今试问禅人,方金刀裂肉,血笔纵横时,其知疼痛而成点画者,灵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见耶,众生知见耶。于此了然,则佛国非遥,宝莲正放。或犹未也,请分明记取,以质诸弥陀老子。

  ,话虽如上所说,现在试问禅人:当您利刀裂开皮肉,毛笔蘸血书写时,能够知疼痛,能书写成字者,是真心呢?还是妄心呢?是我呢?不是我呢?这是佛知见呢?还是众生知见呢?若于此明白,则极乐非遥,宝莲正开,就在眼前。倘犹未明白,请记取我的话,异日往生,向弥陀老子讨个分晓。

  跋明初禅人血书莲华经

  这是彻祖为明初禅人血书妙法莲华经所写的跋文。

  金刀未举,斑管未拈。尽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华经。于斯见彻,谓灵山一会未散可也,谓灵山一会本不曾会亦可也。向当时喝散可也,于今日再会亦可也。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如王宝剑,杀活临时。如是刺血,如是书经,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可以畅本师出世之怀,可以来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类生,迎刃而命根顿断。无边法藏,点笔而文采全彰。莫不滴滴归源,言言得髓。奚止刺无能刺,书无所书,铺好华于锦上,指明月于天边也哉。

  这一段文,富含禅意,乃宗门直指本地风光,从向上一著处著眼,道血书莲经事,不能就事论事,依文释句。否则,依旧围之打绕,为识者所笑。言外之意是:若能解得第一义谛,如是刺血,如是书经,正如妙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所说:“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可以畅本师释迦如来出世本怀,可以使多宝佛塔从地涌出。令十二类生(即胎卵湿化、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因迎刃出血而命根断,无边法藏,因下笔而文采全彰。……

  明禅人年齿尚少,向道唯诚。刺血书经,归心乐土。果能闻是说而不生惊怖,是为解第一义,上品生因。

  明禅人年龄尚少,慕道心切,刺血书经,求生极乐净土。若能闻我所说而不生惊怖,是为已解第一义谛,此乃莲华上品生因也。

  如其未然,直须十二时中,四威仪内,以书经之念,念念忘缘。刺血之心,心心忆佛。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妙谛不日亲闻。否则必见我为能书,经为所书。彼是刺血时,彼是书经处。以生灭心,取实相法。转不轻行,为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远背佛心。且深负此一点百劫千生不易发起之勇猛净信,为可惜矣。禅人其勉之。

  若未能解我所说,则必须在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四威仪内,将写经之念,念念忘缘(不起一念)刺血之心,心心忆佛(务令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果能如是,包管取金台往生,可以坐待,佛说妙谛,不日(不久将来)亲闻。若不如是,必定见我为能书,经为所书,能所情见分明。那是刺血时,那为写经处,分别之心炽然。是谓以生灭心,取实相法,转不轻(苦)行,为我慢幢。不但全迷妙法,远背佛心,而且深深辜负这一点百劫千生不易发起的勇猛净信。实为可惜矣。明初禅人,勉之哉。

  书莲华经普门品后

  这篇短文是彻祖题于默超居士装帙的《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后。

  题标妙法,何法也。品号普门,何门也。说者谓一光东照,十界圆彰。随类现身,应念脱苦。未为非是,特其末耳。直须未举以前,向世尊开口不得处,大士回避不及时,亲见法法此法,门门此门。正与么时,不与么会。始具看经眼。否则入海算沙,执指为月。不唯埋没己灵,见惜明眼。将恐普门渐闭,而妙法终隐矣。

  此经题标妙法,是何法也。品号普门,是何门也。有作如此说者,谓如来眉间白毫,一光东照,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一一世界,光中圆彰十法界形相。界界圆融无碍,此即妙法也。观音大士,三十二应,随类现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故名普门;又:大士悲愿宏深,寻声救苦,称其名号,各各应念脱苦。以无苦不度,故号普门也。作是说者,未为不是。但此仅是末,(相为末)不是本。然则何者是本?直须在未举扬之前,向世尊开口不得之处,观音大士回避不及时,亲见法法不离它,门门不隔它。正恁么时,不起一毫分别。方具看经眼。若不能如是,(看经)何异入海算沙,执指为月。不但埋没己灵,且被明眼人所痛惜。将恐普门渐渐封闭,妙法终归隐没矣。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