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倏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称之为城。(此是对化城二字释义)譬二乘涅槃(如城),权智所为也。(故名化)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御见,名为涅槃。苏息引入。(三藏苏息,生熟二酥引,法华入。)实未究竟(称化)而言灭度。(喻城)权假施设,故言化城。
因缘者,喻如前释。此因缘释也。(若从机边说,无而倏见,见已生喜,即世间益。得入苏息,即为人益。防非御敌,即对治益。而言灭度,第一义益。若从应边说,权立此城,即世界化。为生小善,即为人化。且除见思,即对治化,终引入大,即第一义化。)
约教者,三藏于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通教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大智度论)云,如父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其子故,从城入险,誓扶馀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证也。别教不说城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径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惑,不说此为极也。(极,究竟)圆教知无贼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亦不须城,故言化城。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喻品。(圆教意者,亦从破出发,故且云化,若开显已,无非真实。)
本迹者,若从机(边)说,应云,本住三德之城,迹入化城。若从应(边)说,则迹示说化也。
观心者,观因缘生法,即空,是入化城。因缘即假,是出化城。因缘即中,是归宝处。又观空即中,则了化非化,即权而实。又化城宝所,通论六即。心性本空,无不空时,理即化城也。心性本中,无不中时,理即宝所也。闻此理性,能生信解,为名字化城、宝所。圆伏五住,为观行化城、宝所。乃至五住究竟,为究竟化城、宝所。
问:化城是权,宝所是实。(既然权实不二)何意弃实从权,标名化城。答:由知城是化,则知宝所是实。故标化不失实也。
戊三因缘说周二。初正说因缘,二授下根记。己初正说因缘二。初先明知见久远,二正明宿世因缘。庚初中二。初长文,二重颂。辛长文为三。初出所见事,二举譬明久远,三结见昔如今。壬今初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壬二举譬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否?”“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壬三结见昔如今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此显如来三达远明,所引往事,分明不虚,然后说宿缘也。当知十世古今,的确始终不离当念。离此当念心性之外,别无去来实法可得。由无明故,妄计迁灭。于迁灭中,有忆有忘。就彼所忆,有远有近。然所忆若远若近之事,并是现前一念所变相分。非于心外别有他物也。且如吾人追忆十年二十年事,亦复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来竖彻三世,三世不出现前一念。但由无明,不能远见。佛既无明断尽,心性洞朗。故竖极三际之始终,横极法界之边际。炳然知见。何足致疑。长文竟。
辛二重颂三。初颂所见事,二颂举譬明久远,三颂见昔如今。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
壬二颂举譬明久远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抹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壬三颂见昔如今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佛智净微妙者)即空故净,即假故微,即中故妙。又,三智一心故净,一心三智故微,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妙。(无漏无所碍者)体圆满,故无漏,用通达周遍,故无所碍。初先明知见久远竟。
庚二正明宿世因缘二。初广述,二重颂。辛初中二。初结缘之由,二正结缘。壬初又二。初远由,二近由。癸初又二。初明大通智胜成佛,二明十方梵王请法。子初又五。初佛寿长远,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明成道后眷属供养,五请转*轮。丑今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丑二成道前事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弥勒即日得道。彼佛十劫,犹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也。但缘宜赊(长)促(短),应示长短耳。一切八相(成道)垂迹之处,皆先破魔。准说法华(为例),亦应先渐(后实),复云破魔。似同秽土(成道),若准(彼佛)寿长,又非秽土(成佛)。故知同居净秽,其相盖多。成道等事,不必全同此土三藏。
尔时(佛未坐道场前)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丑三正明成道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丑四明成道后眷属供养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劫,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稀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静然安不动。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