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

  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而护法立义最精,玄奘大师宗之,译成汉文,即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唯识三十颂,是唯识学的主要教典,故云:护法菩萨,约三十颂,造成唯识。

  “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以答,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由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此初一行半颂,即略辩唯识相。世间说有我相,是指有情说我能作,我所受等种种我相。圣教说有我相,是指声闻、辟支佛、菩萨、佛等种种我相。世间说有法相,是指仁、义、礼、智、信等种种实德法相,圣教说有法相,是指蕴、处、界、入等种种假说法相。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于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转,谓随缘施设)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由识所变现,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指眼等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若以类分,则唯有三种:一者第八,名异熟识。二者第七,名思量识。三者前六,名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相,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次广辩唯识相,前十四行半,广明三能变之相,次有八行,广明所变唯识。

  “初阿赖耶识”者,此云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一)能藏。谓无量劫来,前七识所作一切善恶种子唯此识能藏,此约持种说。就是说,此识能执持善恶种子,不令散失。(二)所藏。此识是一切善染法所依处,故名所藏,此约受熏说。就是说,此识为一切染净种子所依止,接受其熏染。(三)执藏。或称我爱执藏。此识见分,被第七识执以为我,贪爱不舍,故名执藏。此约赖耶自相说。就是说,此识见分被第七识执以为我相。二名异熟识者,异时而熟。或名果报识。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以此识为主体。前善恶习是因,此识是果。三名一切种识者,此识为无覆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识诸法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诸法现行是果,此识是因。言不可知者,是说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的境界,也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界,难可测量,故云不可知。所谓“执受处”者,是指此识所缘的相分。执受二字,是指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执有二义:(一)摄为自体,即是说摄此根身以为自体。(二)持令不坏,即是说执持此根身令不损坏。受有二义:(一)领以为境,即是说领纳此根身以为所缘境界。(二)令生觉受,即是说令此根身有知觉的感受。处之一字,是指依报世间山河大地。执受处三,皆是第八识所缘之境。所谓“了”者,了即了别。是指此识能缘的见分,了别第八识现行的相状。所谓“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是说此第八识常与五遍行心所相应而起。五遍行心所:(一)触。即对于所缘境界的接触。(二)作意。对于所缘境界的注意。(三)受。指领受所缘境界。(四)想。想像所缘境界。(五)思虑所缘境界而起造善恶之业。所谓唯舍受者,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舍受。此第八识行相极细,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只与舍受相应。所谓“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一)善性,能为此世他世顺益。(二)不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三)无记性,于善不善中无所记别。就无记性又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有覆无记。若无污染,其性白净,名无覆无记。今此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所以是无覆无记。所谓“触等亦如是”者,是说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所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故云“触等亦如是。”所谓“恒转如暴流”者,恒,指此第八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指此第八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宛尔。对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高山瀑布,长时相续,故非断,迁流之相,故非常。所谓“阿罗汉位舍”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以及大乘(此指通教共十地)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此时第八识,不再名阿赖耶识,但名异熟识及一切种识。若至如来位中,也舍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

  “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此释第二能变识之相。“是识名末那”梵语末那,此翻为意。“依彼转缘彼”者,此彼字指第八识,依彼转,即是说,第七识依第八识的现行为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种子为此识的种子依。转缘彼,是指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故云“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者,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故名末那识。所谓“四烦恼常俱”者,谓第七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之前,则任运常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四烦恼:(一)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之理。(二)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三)我慢。即是恃所执我,倨傲高慢。(四)我爱。即是于所执我,深生贪著。所谓“及馀触等俱”者,就是说第七识除四根本烦恼之外,还与遍行五心所、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心所相应,共有十八个心所也。所谓“有覆无记摄”者,就是说,由于与四根本烦恼相应,隐蔽真理,所以是有覆。由于不属善与不善,所以是无记。所谓“随所生所系”者,就是说,第七识恒随第八识,随第八识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界。所谓“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的末那识,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所以说“阿罗汉无有”。还有阿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尽定无有”。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智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所以说“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此释第三能变之相。“差别有六种“者,谓前六识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发,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如六根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了境为性相”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六识即以了别尘境为行相。所以说“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者,是说此六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即善性摄。若与无惭等法相应,即不善性摄。若俱不相应,即非善非不善无记性摄。“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者,就是说,第六识与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共五十一心所皆得相应。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其馀皆能相应。“皆三受相应”者,就是说,前六识皆能领纳顺境、违境、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故云“皆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此解释遍行、别境二种心所。遍行触等已在初能变中释。别境有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欲,缘所欲观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所曾习境。定、慧,缘所观境。故云“所缘事不同”。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此解释十一善心所。一信。于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宝等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体性,能对治不信,乐求善法为业用。二惭。于自身以羞过恶而不敢作为体性,别则能对治无惭,通则息诸恶行为业用。三愧。怕被世人讥笑呵责,由此羞耻过罪而不敢作为体性,别则能对治无愧,通则息诸恶行为业用。四无贪。于欲、色、无色界及三界资具,无所染著为体性,别则能对治贪著,通则能作众善为业用。五无嗔。于苦苦、坏苦、行苦及三苦资具,不生嗔恚为体性,别则能对治嗔恚,通则能作众善为业用。六无痴。于诸谛理及实事,明解为体性,别则能对治愚痴,通则能作众善为业用。此无贪无嗔无痴名三善根,以能生一切善法故。七精勤。于断恶修善事业中,勇进而为体性,能对治懈怠,成满善事为业用。八轻安。远离粗重杂染,调畅身心,于善法中,堪任修持为体性,转舍染浊身心,得清净身心为业用。九不放逸。即精进及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于所断恶,防令不生。于所修善,修令增长为体性,对治放逸,成满世出世间善事为业用。十行舍。亦即精进及无贪无嗔无痴善根,能令其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体性,对治掉举,寂静而住为业用。此与五受中(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舍受不同,故名行舍。十一不害。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即以无嗔为体性,能对治害,悲伤怜悯为业用。无嗔名慈,不害名悲。及之一字,显馀翻染诸善心所。谓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

《《唯识三十颂》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