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谢灵运曰】真。不伪。实。无虚。如。必当理。不诳。则非妄语。不异。则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
【陈雄曰】是语真实。无妄无虚。是语如如。契真如理。非欺诳之语。非怪异之语。所以破众生狐疑之心故也。
【颜丙曰】真而非假。谓之真语。实而不虚。谓之实语。如如不动。谓之如语。至于不诳语者。佛不诳惑于人。不异语者。佛语不为怪异。此五语者。欲人生信心。不必生疑心。
【李文会曰】迷即种种皆妄。故不真不实不如有诳有异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实。一切如。不诳不异也。又曰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将何为异也。
【傅大士云】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是幻。迷情见有余。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川禅师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颂曰。两个五百是一贯。阿爷元是丈夫汉。分明对面向渠言。争奈好心无好报。真语者。实语者。呵呵呵。□□□。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六祖曰】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
【王日休曰】此法但为众生而设。非真性中所有。故非为真实也。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又非徒然者。故非为虚妄也。
【陈雄曰】法即以心传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如来以无所得心。而得夫真空无相之法。此法即此心。真体常存。一以为实耶。然实而若虚。莫知其所以为实。妙用无妨以为虚耶。然虚而若实。莫知其所以为虚。实而无实。虚而无虚。其亦真空之妙欤。
【李文会曰】此法无实者。心体空寂。无相可得也。无虚者。内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欲言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欲言其虚。见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其惟圣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达此法也。
【傅大士云】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唯有复谁无。对病因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川禅师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颂曰。硬似铁。软如酥。看时有。觅还无。虽然步步常相守。要且无人识得渠。咦。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王日休曰】布施。谓法施。乃教化众生也。若菩萨住于法而行布施。即是教化众生。著于法无由而见真性。故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不著于法以教化众生。则众生由此开悟而见真性。故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以照之。乃见种种形色也。
【僧若讷曰】无相布施。心不住法。则见真如。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了一切境。
【陈雄曰】菩萨云者。修行人通称也。设若菩萨心与法俱胜。故有所住。而行其希求布施。此则无明暗障。贪爱自蔽。不悟真空无相妙理者也。如人处闇室之中昏昏冥冥。而一无所见矣。设若菩萨心与法俱泯。故无所住。而行其无希求布施。此则豁金刚眼。然般若灯。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者也。如有目者。处于皎日之中。黑白自分。而毫发无隐矣。一注本不显。名曰。有所著。则为无明所障。不悟真如妙理。犹昏昏而不能使人昭昭。无所著。则洞达无碍。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自觉已圆。又能觉他。
【李文会曰】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见诸法实相。名为菩萨。二乘之人。心住于法。不见诸法实相。背菩提路。何异凡夫。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井而坠坑井。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见坑井不坠坑井。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为无慧眼。不辨真假。菩萨即有慧眼。见种种色。悉皆无相故。
【达摩云】不见色。即是见色耳。
【逍遥翁云】所见有是。有不是。此世间妄眼。无是。无不是。此世间之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间妄心。无可无不可。此出世之真心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陈雄曰】当来世者。如来灭后。像法末法之世也。此经者。戴真空无相法之经也。此经当此世。非种善根者。难可得值。设若能受持读诵。不独为口耳之学。抑亦究心学之妙。兹其所以为能也。能尔。则如来岂庸释于我。必以无上知见而昭鉴之。则无量无边功德。举皆成就矣。非特利于一身。且将普施于群生。非特利于一时。且将遍及于千万亿劫。所谓无量无边功德者此也。
【颜丙曰】如来所得见性之法。不属有无二境。所以道无实无虚。若菩萨心著于法布施。是为著相。既曰著相。则无智慧。故如人入闇室中。全无所见。若心不著法布施。是人洞达明了。不受人瞒。故如人本有眼目。加以日光明照。见种种形色。晓然无隐。若当来之世。有善男善女。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直下顿悟谓之受。行不暂舍谓之持。即为自性如来。以者。用也。能用佛之智慧。所谓智慧者。见性通彻。又非外道聪明也。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见性功德。
【李文会曰】当来之世者。即是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浊恶之时也。即为如来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进。读诵此经。即觉慧性渐开。应当了悟实相。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恶凡圣诸境惑乱。即同如来智慧性也。悉知悉见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了悟之人。故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傅大士颂曰】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子荣曰。修行人悟得真空之理。乃达实相。如执有我人之见。便为妄想成虚也。)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子荣曰。空有俱忘。更何可执也。)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一作观)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川禅师曰】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起向你道甚么。颂曰。世间万事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如常恰似秋风至。无意凉人人自凉。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王日休曰】初日分。谓早晨。中日分。谓日午。后日分。谓晚间。盖西土之言如此。佛生其中。而从其方言也。然于此经。一起信心。得福尚多。于此一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万亿劫无量无数者。以彼虽受无量福报。乃世间福耳。受世间福者。乃染烦恼之因。又因以作恶也。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则自此种善根矣。善根既种。则日见增长。愈久而愈盛。此则为出世间福。故彼不可以比。而胜于彼无量无数也。且人一日三时。乌得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哉。盖假喻耳。乃极言其不可以比也。
【陈雄曰】佛恐世人执著如来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而于自己性。与他人性。无纤毫利益。故于十三分言之。至此复言。屡救其失。
【肇法师云】从旦至辰名初日分。从辰至未名中日分。从未至戍名后日分。于此三时。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舍身布施。亦不及受持是经见自性耳。见自性者。谓深明实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也。
【傅大士颂曰】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寒山诗曰。身著空花衣。足蹑龟毛履。手把兔角弓。拟射无明鬼。龟本无毛。而谓之龟毛。兔本无角。而谓之兔角。皆假虚名耳。今众生寿者。五蕴之上。岂有是哉。亦假虚名而谓之众生。谓之寿者。亦犹龟毛之不实。兔角之无形也。)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与智。不及受持经。
【李文会曰】信心不逆者。信顺于理。故云不逆。
【法华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心常精进。无有间断也。受持读诵者。行解相应谓之受。勇猛精进谓之持。心不散乱谓之读。见性不逆谓之诵。为人解说者。谓已悟人。能见自性。方便为人解说此经。令悟实相。成无上道。此人所施。无所住相。功德无有边际。胜前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功德。百千万倍。
【川禅师云】人天福报即不无。佛法未梦见在。颂曰。初心后发施心同。功德无边算莫穷。争似信心心不立。一拳打破太虚空。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肇法师曰】明此法门。所有功德。过心境界。故不可以心思也。过言境界。故不可以口议也。
【王日休曰】所谓不可思议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不可称量者。既言不可议。则此所谓称者。非称说之称。乃称量之称。古者称与秤字通用。谓不可以秤秤也。不可量者。谓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颜丙曰】每日三次以恒河沙比身布施。沙者。言其多也。如是积至无量不可数劫布施。不如于此经典信心不逆。不逆。乃顺行也。其福尚能胜彼有为之福。何况更能发心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开解讲说。佛以简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称量者。盖诸佛赞叹。不及此功德至大无有边际也。
【李文会曰】无边功德者。若人于此经典。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实相。功德广大。即同佛心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王日休曰】乘乃车乘之乘。大乘。谓菩萨乘也。阿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故云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唯能自载而已。缘觉之人。半为人。半为己。故为中乘。盖如车乘之适中者也。菩萨为大乘者。谓如车乘之大者。普能载度一切众生也。此经欲普度一切众生。故为发菩萨大乘者说也。发乃起发之发。发大乘。谓起发此以济度众生也。最上乘者。谓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萨而载度之。则在大乘之上。故为最上乘。以此乘之上。不…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