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虑。如是之法。无欠无余。与佛无殊。更无别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怀妄想。亦莫欢欣。莫起贪嗔。莫生忧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众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
【祖印明禅师云】养就家栏水牯牛。自归自去有来由。如今稳坐深云里。秦不管兮汉不收。
【傅大士颂曰】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般若经第十卷。言八十种好。文繁不录。)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去声)
【川禅师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颂曰。请君仰面看虚空。廓落无边不见踪。若解转身些子力。头头物物总相逢。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李文会曰】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张无尽云】非法无生谈空。非人无以说法。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以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谓之谤佛。但无生灭心。方可说法。
【川禅师云】是即是大藏小藏从甚处得来。颂曰。有说皆为谤。无言亦不容。为君通一线。日出岭东红。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王日休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者。谓佛本不说法。以真性无法可说。若以为佛本说法。即为志在于法耳。佛岂志在于法哉。此所以为谤佛。所以为不能解佛所说之故也。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说法者实无有法。谓本来无法。特为众生去除外妄而说耳。此法岂真实哉。众生既悟。则不用此法矣。故但虚名为说法而已。此分与第七分言无有少法。如来所得之意大略同。亦与十三分所谓无有少法。如来所说之意同。(傅本在十三分。王本在十五分。)然此再举者。后详言之。亦为续来听者说也。
【颜丙曰】终日吃饭不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著衣不曾挂著一茎丝。所以我佛横说直说。四十九年未尝道著一字。唯同道方知。若言如来有所说。即为谤佛。不能解会我所说。直饶说得天花乱坠。也落在第二著。唯能坐断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语可到。是名真说法也。所以道墙壁瓦砾。说禅浩浩。前辈颂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谢灵运曰】教传者。说法之意也。向言无说。非杜默而不语。但无存而说。则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无存。谓不著诸相。心无所住也。
【傅大士云】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妨。智入圆成理。身同法性常。证真还了俗。不废是津梁。
【川禅师云】兔角杖。龟毛拂。颂曰。多年石马放毫光。铁牛哮吼入长江。虚空一喝无□迹。不觉潜身北斗藏。且道是说法。不是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
【疏钞云】尔时。当起问之时也。言慧命者。善现达佛智海。入深法门。悟慧无生。觉本源之命非去非来。故曰慧命须菩提。
【陈雄曰】慧命须菩提。见于法华经信解品。慧以德言。命以寿言。即长老之异名也。
【颜丙曰】慧命者。具智慧性也。故曰天命之谓性。
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疏钞云】佛言彼非众生者。皆具真一之性。与佛同源。故曰非众生。言非不众生者。背真逐妄。自丧己灵。故曰非不是众生。
【王日休】解第二分云。命者寿之意。寿者老之意。其言慧命者。以须菩提既得慧眼。且年高矣。须菩提于此问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恐听法者误认众生以为实有。故曰彼非众生。谓自业缘中现。业尽则灭。岂有真实众生也。然亦有众生之身现在。此又不可谓之非众生。故曰非不众生。但非真实而为虚幻耳。佛又自问云。何以故者。谓何故非不众生。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众生众生者。谓凡为众生者。则所谓一切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者。谓一切众生。佛皆以为非真实众生。但虚名为众生而已。此佛自言也。而又言如来说者。岂非诸佛亦如是说乎。
【颜丙曰】须菩提问佛。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答曰。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盖众生属有。不众生属无。彼众生性。本同太虚。不落有无二见。如来说非众生。但假名众生。故佛尝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我佛未尝轻众生也如此。
【智者禅师颂曰】不言有所说。所说妙难穷。有说皆为谤。至道处其中。多言无所解。默耳得三空。(三空即见第一分。又疏钞云。有无中道。亦曰三轮体空。)智觉刹那顷。无生无始终。(俱舍等论。谓时之最少。名一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一牟呼粟多。亦云须臾。三十牟呼粟多。为一昼夜。)
【川禅师曰】火热风动。水湿地坚。颂曰。指鹿岂能成骏马。言乌谁谓是翔鸾。虽然不许纤毫异。马字驴名几百般。灵幽法师。如此慧命须菩提六十二字。是唐长庆二年。今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
【李文会曰】此则魏译偈也。长庆中僧灵幽入冥所。指魏译则存。秦译则无也。谓言若敬信佛法。即著圣见。非众生也。若不信佛法。即著凡夫见。非不众生。若起此二见者。是不了中道也。须是令教凡圣皆尽。不住两头。方是正真见解。故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此分与第七分大概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也。佛言如是如是者。盖深许其言之当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者。谓性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所得。则荡然空空。是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说求也。但说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陈雄曰】坛经云。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既无一法可得。宁须有菩提可证耶。我佛无得无证。无名可名。是以强名曰阿耨菩提。
【颜丙曰】有法可得。是名法缚。无法可得。方名解脱。须菩提以无所得之辞而告世尊。世尊即以如是如是而证据之。佛又云。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乃至无少法可得。虚名而已。
【智者禅师颂曰】诸佛智明觉。觉性本无涯。佛因有何得。所得为无耶。妙性难量比。得理即无差。执迷不悟者。路错几河沙。
【李文会曰】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
【志公云】但有纤毫即是尘。举意便遭魔所扰。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并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底人。
【法句经云】虽然日见。犹为无见。虽终日闻。犹为无闻。
【草堂清和尚云】击石乃出火。火光终不然。碧潭深万丈。直下见青天。
【逍遥翁云】内觉身心空。外觉万事空。破诸相讫。自然无可执。无可争。此谓禅悦。所谓大明了人。勿令有秋毫许障碍。微尘许染著。坚久不渝。便是无上士。不动尊也。
【琪禅师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运用动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旃檀之林。长处华藏之境。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湛然清净。
【川禅师云】求人不如求己。颂曰。滴水生冰信有之。绿杨芳草色依依。春花秋月无穷事。不妨闲听鹧鸪啼。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六本皆作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此所谓是法。乃真性也。真性岂可谓之法哉。强名曰法耳。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其真性一同。故云平等。无有高下。谓色身则有高下。真性则无高下也。
【谢灵运曰】结成菩萨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肇法师曰】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减下。在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无上菩提。
【真武说报父母恩重经云】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动。则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权衡之公。则可以等物。平则无高无下。等则无重无轻。
【李文会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凡夫不见自性。妄识分别。自生高下。谓佛是高。众生是下。菩萨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故一切法皆平等。岂有高下也。
【黄檗禅师云】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我彼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
【傅大士云】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起亲疏。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王日休曰】所以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者。以真性中本无我人众生寿者。此四者乃妄缘中现。而正性则平等。岂有四者之异哉。故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一切善法。乃佛接引众生悟明真性之法也。依此法修行。即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也。真性我本有之。岂可谓之得哉。盖凡言得者。皆谓自外而得。此则非自外而得。故不可谓之得。然此则言得者。盖不得已而强名曰得耳。
【李文会曰】修一切善法者。若不能离诸相而修善法。终不能得解脱。但离诸相而修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又云。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著。于一切境。不动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
【川禅师云】山高水深。…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