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P7

  ..续本文上一页。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王日休曰】筏。谓编竹木成牌以渡人。乃过水之具。亦舡之类也。以是义理之故。乃指上文所言之意也。佛尝谓汝等比丘。当知我之说法。如舡筏之譬喻。是未渡之时。不可无舡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时。不可无佛法也。既渡之后。则不须舡筏喻既了悟真性之后。即不须佛法也。如此则既悟之后。佛法尚当舍去。则非佛法而为外道法者。尤当舍去。故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傅大士颂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此言尽之矣。

  【僧若讷曰】筏喻经云。若解筏喻者。善法尚舍。何况不善法。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颜丙曰】法相属有。非法相属无。乃两头见。直须截断。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此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筏乃大舡也。譬如人未渡河。须假舡筏。既到彼岸。当离其筏。不可执著也。人未出生死爱河。须假佛法。方得度脱。法亦当舍。所以赵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忍闻。佛法尚应舍。何况非佛法。

  【李文会曰】执有说空。因何用筏。有执既丧。空说奚存。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傅大士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子荣曰。存心中道。尚被流溺。中道不立。二边何安。)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且未见性之时。在于死生海中。遇善知识教以言说。分别法相。得见自性。不可更执著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乎。

  【川禅师曰】水到渠成。颂曰。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僧若讷曰】空生领解佛旨。乃云第一义中。无有定实之法可得。亦无有定实之法可说。

  【陈雄曰】楞伽经论七种空有曰。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如来了真空之妙。固无法可得。亦无法可说。是以设为之问。无上菩提。乃第一义。深妙难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进禅定而得之。或聚沙为塔。或称南无。皆已得之。岂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来悯众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离说。或为志求胜法者说。或为求无上慧者说。或为求声闻者说。(传心法要曰。自声教而悟者为声闻。)或为求辟支佛者说。(法华经曰。乐独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应机而酹。随即而答。宁有定法耶。佛尽变通之义。无执无著。须菩提两言无有定法。非能解佛所说义乎。

  【李文会曰】如来有所说法耶者。佛所问意。恐谓如来有所说也。无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钝。学性有浅深。随机设教。对病用药。

  【法华经云】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是故法无定相。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以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可执著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耶。

  【川禅师曰】寒即言寒。热即言热。颂曰。云起南山雨北山。驴名马字几千般。请看浩渺无情水。几处随方几处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谢灵运曰】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

  【王日休曰】此法为众生而设。非有真实之法。故云非法。然亦假此以开悟众生。又不可全谓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

  【陈雄曰】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法也。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则何以深造于性理之妙。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徒说。则何以超出于言。行之表。须菩提所以辨论两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一以为有耶。虽有而未尝有。一以为无耶。虽无而未尝无。此非法非非法之意。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李文会曰】不可取者。空生深恐学人不悟如来无相之理。不可说者。深恐学人执著如来所说章句也。非者。无也。非非者。不无也。

  【黄檗禅师曰】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谓无即成断灭。谓有即成邪见。

  【傅大士曰】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一空理。当证法王身。(子荣曰。先悟人法二空。然后证涅槃妙果。)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消遥出六尘。

  【川禅师曰】是什么。颂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廓落太虚空。鸟飞无影迹。咄。拨转机轮却倒回。南北东西任往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疏钞曰】未了人空法空。皆名执著。了此二法。即曰无为。菩萨能齐证二空。声闻方离人空。未达法空。故云离一非。以证前之义。故云而有差别。

  【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浅深。故言差别。佛说无为说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施。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也。

  【王日休曰】其言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者何哉。盖谓于无为法得之浅者。则为贤人。若须沱洹之类是也。得之深者。则谓圣人。若佛与菩萨是也。此所以为差别欤。

  【颜丙曰】佛问须菩提。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答云。如我解佛所说义理。皆无一定之法。可名可说。何故如来所说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属有。非法属无。执有著相。执无落空。所以道不是法。不是非法。又以者用也。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贤圣。皆用此无为之法。然法本无为。悟有浅深。遂生差别。见到头则一也。

  【李文会曰】无为法性。本无浅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应无差别。有差别者。谓根有利钝。学有浅深。故曰差别。既有差别。即无定相也。

  【海觉元禅师曰】一金成万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毗耶城。人人说不二。

  【傅大士曰】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齐能证。声闻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证果定无疑。

  【川禅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颂曰。正人说邪法。邪法悉归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佛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郁单越。是名四天下。日月运行。乃在须弥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间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谓之三十三天。梵语谓之□利天是也。日月运行于此四天下。谓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实则一大千耳。如此方谓之一大世界。宁为多不者。此宁字。乃译师之言。盖若助辞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来问起此意如何。布施供养。身外之福。受持经典。身内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虽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养。不持经典。今生聪明智慧。而贫穷无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经听法。不布施供养。外修福德即衣食。内修福德即智慧。钱财见世之宝。般若在心之宝。内外双修。方为全德。此是赞叹持经功德。胜布施福也。

  【疏钞云】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显无为之福。先将有漏之福。问及善现。三千世界尽著七宝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宁为多不。下文须菩提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谢灵运曰】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践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讷曰】空生谓大千七宝。宝丰福胜。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种性。既非理福。不趋菩提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于世间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荣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业报。离相持经。则证无为之理。得福无有边际。

  【陈雄曰】聚宝布施。持经精进。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众生。未尝沮其布施。而独喜其精进。盖谓世人计著。多用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真珠。玻璃。为求福地。殊不知以觉性之宝。修其性上福德。故并为二者设为之问。以较其优劣。持经精进者。率性而修也。性弥满六虚。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谓福德性。聚宝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须菩提辨论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断之曰。如来说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计其多寡故也。五祖尝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颜丙曰】佛问若人满世界七宝舍施得福多不。须菩提答福德虽多。毕竟非福德性。

  【川禅师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故事向无心得。颂曰。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傅大士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无能所。识心见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疏钞云】此经者。人人俱…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