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P7

  ..續本文上一頁。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王日休曰】筏。謂編竹木成牌以渡人。乃過水之具。亦舡之類也。以是義理之故。乃指上文所言之意也。佛嘗謂汝等比丘。當知我之說法。如舡筏之譬喻。是未渡之時。不可無舡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時。不可無佛法也。既渡之後。則不須舡筏喻既了悟真性之後。即不須佛法也。如此則既悟之後。佛法尚當舍去。則非佛法而爲外道法者。尤當舍去。故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傅大士頌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舡。此言盡之矣。

  【僧若讷曰】筏喻經雲。若解筏喻者。善法尚舍。何況不善法。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顔丙曰】法相屬有。非法相屬無。乃兩頭見。直須截斷。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此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筏乃大舡也。譬如人未渡河。須假舡筏。既到彼岸。當離其筏。不可執著也。人未出生死愛河。須假佛法。方得度脫。法亦當舍。所以趙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忍聞。佛法尚應舍。何況非佛法。

  【李文會曰】執有說空。因何用筏。有執既喪。空說奚存。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傅大士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舡。人法知無我。悟理讵勞筌。中流仍被溺。誰論在二邊。(子榮曰。存心中道。尚被流溺。中道不立。二邊何安。)有無如取一。即被汙心田。且未見性之時。在于死生海中。遇善知識教以言說。分別法相。得見自性。不可更執著也。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者。經雲。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外無一法而建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乎。

  【川禅師曰】水到渠成。頌曰。終日忙忙。那事無妨。不求解脫。不樂天堂。但能一念歸無念。高步毗盧頂上行。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僧若讷曰】空生領解佛旨。乃雲第一義中。無有定實之法可得。亦無有定實之法可說。

  【陳雄曰】楞伽經論七種空有曰。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如來了真空之妙。固無法可得。亦無法可說。是以設爲之問。無上菩提。乃第一義。深妙難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進禅定而得之。或聚沙爲塔。或稱南無。皆已得之。豈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來憫衆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離說。或爲志求勝法者說。或爲求無上慧者說。或爲求聲聞者說。(傳心法要曰。自聲教而悟者爲聲聞。)或爲求辟支佛者說。(法華經曰。樂獨善寂。是名辟支佛乘。)應機而酹。隨即而答。甯有定法耶。佛盡變通之義。無執無著。須菩提兩言無有定法。非能解佛所說義乎。

  【李文會曰】如來有所說法耶者。佛所問意。恐謂如來有所說也。無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鈍。學性有淺深。隨機設教。對病用藥。

  【法華經雲】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爲說法。是故法無定相。迷悟懸殊。若未悟時。以無所得。若悟了時。似有所得。得與不得。皆是妄見。但不可執著自契中道。豈有定法可說耶。

  【川禅師曰】寒即言寒。熱即言熱。頌曰。雲起南山雨北山。驢名馬字幾千般。請看浩渺無情水。幾處隨方幾處圓。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謝靈運曰】非法則不有。非非法則不無。有無並無。理之極也。

  【王日休曰】此法爲衆生而設。非有真實之法。故雲非法。然亦假此以開悟衆生。又不可全謂之非法。故雲非是非法也。

  【陳雄曰】如來所說者。無上菩提法也。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則何以深造于性理之妙。可以心傳。而不可以口舌說。徒說。則何以超出于言。行之表。須菩提所以辨論兩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以爲有耶。雖有而未嘗有。一以爲無耶。雖無而未嘗無。此非法非非法之意。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李文會曰】不可取者。空生深恐學人不悟如來無相之理。不可說者。深恐學人執著如來所說章句也。非者。無也。非非者。不無也。

  【黃檗禅師曰】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謂無即成斷滅。謂有即成邪見。

  【傅大士曰】菩提離言說。從來無得人。須依一空理。當證法王身。(子榮曰。先悟人法二空。然後證涅槃妙果。)有心俱是妄。無執乃名真。若悟非非法。消遙出六塵。

  【川禅師曰】是什麼。頌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廓落太虛空。鳥飛無影迹。咄。撥轉機輪卻倒回。南北東西任往來。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疏鈔曰】未了人空法空。皆名執著。了此二法。即曰無爲。菩薩能齊證二空。聲聞方離人空。未達法空。故雲離一非。以證前之義。故雲而有差別。

  【六祖雲】叁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淺深。故言差別。佛說無爲說者。即是無住。無住即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施。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也。

  【王日休曰】其言聖賢。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者何哉。蓋謂于無爲法得之淺者。則爲賢人。若須沱洹之類是也。得之深者。則謂聖人。若佛與菩薩是也。此所以爲差別欤。

  【顔丙曰】佛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答雲。如我解佛所說義理。皆無一定之法。可名可說。何故如來所說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法屬有。非法屬無。執有著相。執無落空。所以道不是法。不是非法。又以者用也。無爲者。自然覺性。無假人爲。故一切賢聖。皆用此無爲之法。然法本無爲。悟有淺深。遂生差別。見到頭則一也。

  【李文會曰】無爲法性。本無淺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應無差別。有差別者。謂根有利鈍。學有淺深。故曰差別。既有差別。即無定相也。

  【海覺元禅師曰】一金成萬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毗耶城。人人說不二。

  【傅大士曰】人法俱名執。了即二無爲。菩薩齊能證。聲聞離一非。所知煩惱盡。空中無所依。常能作此觀。證果定無疑。

  【川禅師曰】毫厘有差。天地懸隔。頌曰。正人說邪法。邪法悉歸正。邪人說正法。正法悉皆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來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

  【王日休曰】叁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爲一小世界。其中間有須彌山。日月繞山運行。故南爲閻浮提。東爲佛婆提。西爲瞿耶尼。北爲郁單越。是名四天下。日月運行。乃在須彌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間又有一所。共叁十叁所。謂之叁十叁天。梵語謂之□利天是也。日月運行于此四天下。謂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謂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以叁次言千字。故雲叁千大千。其實則一大千耳。如此方謂之一大世界。甯爲多不者。此甯字。乃譯師之言。蓋若助辭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來問起此意如何。布施供養。身外之福。受持經典。身內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雖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養。不持經典。今生聰明智慧。而貧窮無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經聽法。不布施供養。外修福德即衣食。內修福德即智慧。錢財見世之寶。般若在心之寶。內外雙修。方爲全德。此是贊歎持經功德。勝布施福也。

  【疏鈔雲】七寶者。金。銀。琉璃。珊瑚。瑪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顯無爲之福。先將有漏之福。問及善現。叁千世界盡著七寶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甯爲多不。下文須菩提答。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謝靈運曰】福德無性。可以因緣增多。多則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得福雖多。于性一無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踐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讷曰】空生謂大千七寶。寶豐福勝。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種性。既非理福。不趨菩提也。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于世間事福。乃雲多也。

  【僧子榮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業報。離相持經。則證無爲之理。得福無有邊際。

  【陳雄曰】聚寶布施。持經精進。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衆生。未嘗沮其布施。而獨喜其精進。蓋謂世人計著。多用金銀。琉璃。珊瑚。瑪瑙。真珠。玻璃。爲求福地。殊不知以覺性之寶。修其性上福德。故並爲二者設爲之問。以較其優劣。持經精進者。率性而修也。性彌滿六虛。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謂福德性。聚寶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須菩提辨論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斷之曰。如來說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計其多寡故也。五祖嘗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顔丙曰】佛問若人滿世界七寶舍施得福多不。須菩提答福德雖多。畢竟非福德性。

  【川禅師曰】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雖多。而于識心見性。了無所得。故事向無心得。頌曰。寶滿叁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傅大士曰】寶滿叁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無能所。識心見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疏鈔雲】此經者。人人俱…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