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P8

  ..續本文上一頁有。個個周圓。上及諸佛。下及蝼蟻。亦具此經。即妙圓覺心是也。無物堪比。

  【顔丙曰】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時時行持。更爲他人解說。如一燈傳百千萬燈。其福勝彼。如何便見得勝彼處。彼以七寶乃住相布施。縱得濁福。福盡墮落。此因經悟性。四句現前。福等太虛。曆劫不壞。故雲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爲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又四句決疑金剛經者。乃大藏經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剛經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經。而不明四句下落。又豈能超生脫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論四句偈者不一。或指聲香味觸法是。或指經中二偈是。或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或雲眼耳鼻舌。或雲有爲句。無爲句。非有爲句。非無爲句。或雲有谛無谛。真谛俗谛。各執己見。初無定論。唯銅牌記雲。天親菩薩。升兜率宮。請益彌勒。如何是四句偈。彌勒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也。六祖大師複以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是也。若果執此兩轉語。便爲倒根。何異數他人珍寶。于自己無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個消息。最是親切雲。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以是而觀。則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注四句偈雲。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傳面命。可以聰明測度而到。則我佛乃天人之師。住世四十九年。廣爲衆生說法。叁百五十度。而于此經凡一十四處舉四句偈。而終不明明指示端的。豈我佛吝其辭而不爲說破耶。蓋恐人執指爲月。而徒泥紙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觀內照于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執著指示。況其余者乎。吾之所謂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聖立下風。在于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頭頭顯露。初無一點文墨汙。若是個漢。直下承當。早是蹉過了也。何更容些小見識解會。而分別此是彼非也。唯有過量人方知鼻孔元來在面上。

  【傅大士頌曰】寶滿叁千界。赉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持經取四句。與聖作良緣。欲入無爲海。須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雲】叁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禅師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貪染一切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羅漢。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廣大。勝彼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

  【陳雄曰】叁昧經雲。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于文字之多。但一念頃。即入實谛。而其性天昭徹矣。若更有勤行修進。受之不忘于心。持之不厭其久。說之普得聞知。非特覺一己之性。且將覺億萬人之性。其爲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寶之福爲勝。

  【李文會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淨是也。曉解經義。依教而行。如舡如海。無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曉解經義。而又懈怠。心口相違。如入小港。即有斷絕。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禅師注載在卷末應化非真分中。

  【張若盡曰】佛爲無上法王。金口所宣。聖教靈文。若一誦之則爲*輪轉地。夜叉唱空。報四天王。天王聞已。如是展轉。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龍神悅怿。猶如綸言。誕布诏令。橫流寰宇之間。孰不欽奉誦經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搖。尋行數墨而已。何異春禽晝啼。秋蛩夜鳴。雖千萬遍果何益哉。池陽□山因禅師遣僧往大通鎮陳宅求經。頌曰。燈籠露柱熾然說。莫學驢年紙上鑽。看經須具看經眼。多見看經被眼謾。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疏鈔雲】經雲。叁世諸佛。及阿耨菩提一切妙法。皆從此經出。即明持經果滿顯前義也。又多心經雲。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菩提。亦同此義。又忠國師雲。茲經喻如大地。何物不從地之所生。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從心之所立。故雲皆從此經出。

  【王日休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謂真性也。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者。謂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以故者。佛自問何故于此經受持講說。所得福德勝于彼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乃自答雲。一切諸佛。求真性之法。皆從此經出。則此經之功爲極大而且無窮矣。

  【顔丙曰】何以故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自此經出者。蓋大藏經及從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出自此經。此經者此外無余經也。

  【僧若讷曰】皆從此經出者。非指此一經文句語言。乃指實相般若即是一心。遍爲諸法性體。自己一念能生一切法故。

  【李文會曰】無相福德生出應身。無相智慧顯出真身。謂從自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川禅師曰】且道此經從甚處出。須彌頂上。大海波心。頌曰。佛祖垂慈實有權。言言不離此經宣。此經出處還相委。便向雲中駕鐵船。切忌錯會。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王日休曰】佛于此再呼須菩提而告之。所謂佛法者。乃上文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也。佛恐人泥于有此佛法。故雲所謂佛法者。非有真實佛法。乃虛名爲佛法而已。蓋謂佛法本來無有。唯假此以開悟衆生耳。是于本性中非爲真實也。

  【六祖曰】如來所說佛者令人覺。所說法者令人悟。若不覺不悟。取外佛外法者。即非佛法也。

  【顔丙曰】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者。隨說隨劃也。

  【李文會曰】二乘之人執著諸相以爲佛法。遂乃向外尋求。

  【文殊師利雲】一切衆生愚迷顛倒。不知覺悟。種種修行。不離身內。若于身外修行。無有是處。菩薩于諸佛法。都無染著。亦不舍離。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淨。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覺道之人。既能覺悟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藥。治個心中妄想執著之病。心地自然調伏無挂礙也。

  【川禅師曰】能將蜜棗子。換汝苦葫蘆。頌曰。佛法非法。能縱能奪。有放有收。有生有殺。眉間常放白毫光。癡人猶待問菩薩。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陳雄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此四羅漢在一切凡夫人中爲第一。佛告彌勒菩薩。于法華經嘗言之矣。告大慧菩薩。于楞伽經亦詳言之。大涅槃經。佛言有比丘欲得須沱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當勤修習奢摩他。毗婆舍那二法。大般若經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正此之所謂四果也。又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著預流果。不著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抑又見四羅漢得是果。而不存所得心也。今我佛恐四羅漢不知以無念爲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設四問以爲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須菩提皆以不也答之。複爲之辨論。以形容其所得之實。夫入流者。初入其門得預聖人之流也。須陀洹已證入流之果。名爲入流。且心無所得。故曰而無所入。其所以無所入者。不入六塵境界耳。名須陀洹其以是欤。

  【李文會曰】問第一果須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無爲之理。斷除人我執著之相。以無取心。契無得理。無取則心空。無得乃理寂。雖然能舍□重煩惱。而未能離微細煩惱。此人不入地獄。不作修羅餓鬼異類之身。此謂學人悟初果也。

  【逍遙翁雲】夫煩惱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練習。可爲出世之法。譬如高源陸地不生蓮花。蓮花生于淤泥濁水中也。又雲煩惱勿令損于菩提心。譬如日月翳于煙雲中。而日月必無損也。珠玉落于泥滓中。珠玉亦無損也。莫管煩惱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謂舍凡入聖。初入聖流也。而無所入者。修無漏業。不入六塵。然終未能舍離塵境。

  【傅大士曰】舍凡初入聖。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創始證無爲。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後。趣寂不知歸。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厭喧求靜。六塵之境。于念未忘。所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

  【圜悟禅師曰】報緣未謝。于人間世上有許多交涉。應須處之使綽綽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隨緣分。不必厭喧求靜。但令中虛外順。雖在鬧市沸湯中。亦恬然安穩。才有纖毫見刺。即便打不過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肇法師曰】一往來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者。證無爲果時。不見往來相也。

  【六祖曰】斯陀含人。名一往來。行從天上卻得人間生。從人間死。卻生天上竟。欲界九品思惑。斷前六品盡。名斯陀洹果。大乘斯陀含者。目睹諸境。心有一生一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

  【王日休曰】一往來者。但色身一次往來天上人間。而真性遍虛空世界。豈有往來哉。故此色身往來非爲真實。但虛名爲一往來而已。故雲實無往來。以色身非真實故也。

  【陳雄曰】一往來者。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不複再來人間也。斯陀含已證一來之果。名一往來。且心無所得。而實無生滅相。名斯陀含其以是欤。

  【李文會曰】問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漸修精進之行。修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然終未有湛然清淨之心。一往來者。謂人間報謝。一往天上。卻來受生也。實無往來者。謂前念才著。後念即覺。是無得果之心。心既無我。誰雲往來。故曰而實無往來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僧若讷曰】梵語阿那含。此翻不來。已斷欲界思惑。更不來生欲界。故名不來而實無不來者。謂不計不來相也。

  【陳雄曰】不來者。謂不來欲界受生也。阿那含已證不來之果。名爲不來。且心無所得。而實無不來之相。名阿那含。以是之故。豈他在耶。

  【李文會曰】第叁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漸修精進。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爲不來者。謂能斷…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