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淫修福保命▪P2

  ..续本文上一页羞,命运乖戾。

  这“淫”字果然是无形白刃、害人利器。在家庭教育中,若能自幼蒙受教导最起码的道德观——礼、义、廉、耻,则容易做到克己慎独。并能时刻提醒自己:不可“以俄顷欢娱,败德伤风,遗恨终生”。

  司马光·自律清净 佳人罔顾

  司马温公(注)娶妻后,因为妻子觉得自己未能生儿生女,就为夫婿选了一位美妾,乘司马温公稍作休息时,送妾到书房亲近温公,温公却丝毫未注意到:有位姿容姣美的俏佳人临近身旁;美妾为了引起温公注意她的存在,于是故意捧起一本书,上前娇声问道:“请问大人,这本是什么书?”原以为温公会留意,多看她几眼,没料到温公却庄重的拱一拱手答道:“这是《尚书》。”说完之后,又埋首文案,仍然无视于她的存在,美妾只得知难而退。

  常听人说:“美人当前,秀色可餐”“艳冶当前,勃然难制”,其实这是好淫者的借口;因为,有欲、无欲全在心念。

  从司马温公的例子来看:一位能成就大业的人,必有其高瞻远瞩的智慧与清纯的节操。因此,奉劝青年人:平时必须自律严谨,才能保持不失于清净。

  注:世称司马光为司马温公——太师温国公之略称。公为宋朝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累官端明学士,哲宗时入相,卒于任上,赠温国公,谥文正。著有《资治通鉴》《独乐园集》……等书,留芳后世。

  “义夫”邬忆川

  邬忆川,字孟震,浙江人。当他二十九岁时,妻子何氏去世;忆川感念妻子为他生育子女、受诸苦恼,日常早起晚睡,忧劳操持直至衰亡,因此,发誓不再续弦,不耽逸乐,也不迷恋男女之欲,免得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

  乡里中有一位富孀,听到有关忆川的传言,感叹忆川对亡妻的情深义重,由敬仰而生情愫,于是请媒人携钜金为她撮合。忆川勃然而怒的对媒人说:“女子应当从一而终,她应该为夫守节,要求自己清心寡欲,效法古时妇女立德修福。你替她带著这些钱财来说合,是要羞辱我既爱财又好色,想人财两得,是吗?”媒人被说得羞惭万分,只得告退。

  这件事一经传开之后,仰慕亿川的人就更多了。有些富绅豪门因为他不贪财,不会有谋夺家产的顾虑;书香门第的人家敬仰他的人格,都愿意将少女嫁给忆川;忆川均一一拒绝。

  他独自含辛菇苦的照顾两个孩儿衣食温饱,陪他们读书作息。邬忆川丧妻不娶的坚持,是吊念亡妻,更是为了避免:因男女爱恋而忽略了子女的教育;虽辛苦,但省却不少麻烦事。后来,地方官知道这件事,特地赐给他丰厚的谷粮及布疋,并致送匾额于门庭之上,题曰:“义夫”。

  忆川之子邬元会,学优而仕,官至新安太守,受人爱戴。

  丧妻不娶,并非只有邬忆川专美于前。明朝有一位桑琳(字廷贵),太仓人,也是早年丧偶,终身不娶,得享高寿;著有《蔗乡杂咏》、《鹤溪集》。唐朝有名之诗人王维(字摩诘,开元进士,累官尚书右丞),工诗善书,又以擅画而名,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生平奉佛,素服长斋;他也是妻亡而不再娶之高士。

  娶妻不贤 徒遭淫乱

  江苏省常熟县武断里有一富户钱外郎。同里住著一位姿容艳丽的美妇人,她由于家境贫寒,因而常自叹息:不能穿著华衣丽裳,又买不起环佩簪钏,徒负天生姿容。钱外郎常借机往返美妇人家,熟稔之后,就出资给她丈夫,嘱咐他到临清县(今山东省)作贩布的生意,钱外郎才有机会与妇人暗通款曲。贫穷的丈夫,非常感激钱外郎的帮助,他也迫切的希望能改善自己生来的穷命,想赚些钱来妆点妻子,不要让她怨叹此生;却不知钱外郎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这一天,丈夫又出远门,但是因为适逢潮落不能开船,就又折回家来,一进门却撞见钱外郎正拥著妻子欢饮,顿时怒不可抑,但立刻又隐忍下来,因为惭愧自己拿人钱财,于是转身折回船上。

  钱外郎与妇人见事迹败露,索性雇人追杀,并设计为财杀,这个可怜又无辜的丈夫,就此丧命。

  后来族人知道事实真相之后,向衙门申诉,因为凶手坦承受雇行凶,钱外郎与妇人只得俯首认罪。但是,几天后,钱外郎又翻供,原来他以钜金贿赂官府,上下打通后,竟然宣判无罪释放。这两人庆幸终于逃过一劫!出了府衙,经过大街,刚走出城门,忽然一阵骤雨,雷电交加,两人都被殛毙。族人说:这两人曝尸城外,死有余辜。人虽巧于谋诈,天更神于报应。

  古德曾警语:“放逸女子,但念彩衣、粉钗、修治面目,望他爱恋,耽著五欲,不避亲疏,不畏后果。厌背夫主,无羞追逐;面对夫婿,思他男子;愿夫远行,或愿早死;及见夫时,谄媚谋计,身向心背。”这些话宛如警钟,希望读到此文的男男女女有所深思。

  第二章 子嗣篇

  袁公·不淫人妻 全人夫妇 失子复得

  袁公,陕西人。明朝末年,在闯贼李自成作乱时,袁公携子舍家避难,于兵荒马乱之中,父子失散。后来袁公寄居江南,想再娶妻生子以延续袁家香火。偶然中买了一名女子,这名女子到了袁家后,却默默的流泪啜泣;袁公询问她:“什么事这么伤心难过?”女子回答说:“不是为别的事,实在因为家中清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没米下锅的地步,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想要生存,真难!我丈夫觉得没有勇气再活下去,想一死以求解脱,我不忍心丈夫以死了结,才出此下策──卖身让夫活命,如今面对袁公,想到从前与丈夫生活虽然贫苦,但是夫妻彼此照顾,感情非常好,如今触景伤情,悲痛人生际遇,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袁公听了,觉得这女子也真可怜,她的丈夫这么穷苦,她却能无怨无悔的共同生活,到了没办法可想时,又牺牲自己让丈夫有钱活下去。如今跟随了一个有钱的丈夫,却仍念念不忘穷丈夫,实在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女子。顿时心中兴起了成全这对患难夫妻的念头。于是袁公亲送这名女子回到她丈夫身边,告诉这对夫妻:“原先所付的卖身钱不用还了,另外我再给你们夫妇一笔钱作小生意,也好有个固定收入,不要有自杀、逃避现实的想法,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肯吃苦耐劳,问题总能解决。”夫妇二人感激得痛哭,再三拜谢袁公的仁德。

  后来,夫妇二人胼手胝足的努力工作,等到生活好转后,便想为袁公物色一位身世清白的闺女,以报深恩,奈何一直找不到适当的物件。有次两人偶然到扬州,遇到一个人领著一个面貌俊秀的男童要卖;两人便商议著,在还没找到适当的女子之前,不如先买下这个男孩,既可以服侍袁公,也可以作个伴。于是买下男孩后,立刻渡江送到袁公的家里去。袁公面对眼前这个乖巧的男孩,凝视了一会儿,袁公愣住了!这不正是离乱中自己失散的儿子么?茫茫人海中,以为再也找不到,见不到的乖儿啊!

  人算不如天算,真是“你有千条妙计,不如老天一算!”冥冥之中的善念、善行、善报、来得实在不可思议!

  袁公舍了钱财,进门的填房又还给人家,旁人看起来真是人财两失;但是失散的儿子却又“失而复得”,这“舍”与“得”之间也真是奥妙!

  莫文通·舍财 不贪女色 庇荫六代

  莫文通,明朝云闲(今江苏省松江县)华亭人。世代务农,乐善好施。有一天乘船到乡间去买稻种,在江边看见两名大汉绑缚著一名少女,正要将她推入江中;莫文通上前问大汉这是怎么一回事?大汉回答说:“她是我家主人的女儿,主人听夫人说她与男子有苟且之事,败坏了名节,叫我们将她推入江中”。少女哭著说:“后母进门以后,一直在我们父女之中挑拨离间,这次竟然以苟且之事诬谄我,父亲不察,信以为真……”莫文通对大汉说:“这种事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不能听信的,如果冤枉了她,不仅害了一条人命,一生的名誉也都毁了。放了她吧!她也怪可怜的,后母挑拨,父亲也不顾惜她这个女儿了。我这里有些银两给你们,就当作是酬谢你们放她一条生路的报偿。”

  少女被松绑后,叩谢莫文通救命之恩:“恩人!小女子愿以捡回来的生命奉事恩人。”莫文通答道:“我并不是贪爱你的姿容,要你报答才救你,我是不忍心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死得不明不白,从今以后,你更要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落人口实。现在天色已经晚了,孤男寡女不适合同处小舟上;你往前走,到灯火明亮的地方,找适当的居处投宿,我这里还有些零钱给你作食宿费用。”

  那天晚上,莫文通的妻子梦见一位神人告诉她:“你夫救人一命,复不纳受为妾,于暗处不淫处子,阴德深重,上天将善报你家的数代子孙各个都贤孝有德”。莫文通回到家后,跟妻子谈起没买稻种及救人的事,妻子也将梦境告诉夫君,并赞叹夫君仗义行仁的美德。根据史籍所载,莫文通的子孙果然贤孝:

  莫文通之子:莫胜,字景刚,以明经而通仕途(注);官职虎贲左卫,工书画,善画鱼。

  莫文通之孙:莫昊(三代)为乡荐第二名。曾孙莫愚(四代)为举人。玄孙:莫如忠(五代),字子良,为乡荐第二名,嘉靖进士,累官浙江布政使,洁身自好;善草书,诗文有体要,著有《崇兰馆集》(明史)。如忠之子:莫是龙(六代),字云卿,十岁能文,擅长书画;皇甫汸及王世贞之辈极为称赞。著有《石秀斋集》及《画说》。

  莫文通虽世代务农,读书不多,但是他人性命攸关之际,放弃自己买稻种之钱,见义救人,而后,又不为美色所动,不趁人之危,所受果报使后代子孙俱受庇荫,从此转为书香门第,而入仕途,这种盛德感召的果报,诚然不可思议。

  注:明经,明于经术,举士科目之一;以诗赋取者谓进士,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

  钱豪富·仁义助人不贪小妾 贵子“天赐”

  江苏省武进县钱君是一位热心助人、乐善好施的豪富,可惜一直没有孩子。钱君很达观,认为无子清净自在,出入均无牵挂;有子虽可逗乐承欢,但是需要认真教养;所以有无都任其自然,不像夫人那样忧急,无人传宗接代。

  同村中有一喻…

《戒淫修福保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节欲主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