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其自杀潜能及危险性甚高。其他能导致死亡之工具(方式)亦不可忽视,例如:服用巴比妥酸盐、一氧化碳中毒Carbonmonoxide及割腕等。假如当事者不仅在电话中“威协”他所用之自杀工具,并且能够详细的说明工具之牌子、分量、时间、地点,即表示此人之自杀潜能性极高。
进一步之评价工作则有赖于当事者之精神状态诊断Psychiatric diagnosis。统计指出,精神病患者之自杀率极高,约每十万人中有三十七人(Leter and Lester,1971)。它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之精神病患者所用之自杀工具均属于较易致命者,以至于无法拯救或即时阻止。
(四)、以前之自杀企图记录
自杀未遂者再次尝试相同之意念的可能性是极高的。研究报导指出,约有七十五%的自杀者曾经有过自杀企图之记录。
(五)、紧急性或长期性
紧急性的情境较长期再三发生之企图更为危险(许多长期性之自杀企图者亦成了长期性之来电话者)。但是紧急性之自杀企图行为者(因紧急危机而引起之自杀意念),则比慢性自杀企图者较易接受调适之工作,亦较有效。
(六)、亲人或心爱者最近逝世或离去
如果在近期内有亲人或心爱者过世或离去(离婚、遗弃、分居)时,则自杀企图之潜能性随之增高。分离的预知与过程,往往已造成当事者极度之忧郁。因此,当事者亦可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即有自杀之企图。当然,事情发生时,即自杀企图潜能之高峰。
(七)、疾病及身体上之征兆
企图自杀者的健康状况,是提供自杀潜能很好之参考资料。当下列与医疗有关之征兆发生时:手术失败、生活机能衰退(长期性)、不眠症、癌症或对其他绝症之恐惧、气喘、性无能或对性行为失去兴趣等,当事者之自杀企图潜能随之增高。这些病症往往能改变当事者对其个人之概念image,concept。长期或急性恶疾对年高者尤其能造成一种心理上之威胁。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这些疾病无法医治,回生乏术。此外,年高者在长期受疾病之煎熬时,亦常会有寂寞及联想别人对他不关心、不照顾等灰心失意之感触。此时,若再加上经济上之困难,此情境能加强疾病对个人之威协,而导致万念俱灰之境。
(八)、情绪上之困扰
当事者打电话来求助时,他在电话中表现的情绪是预测自杀潜能的一个很重要之指标。这方面资料之收集可由下列问题中取得:“你为什么此时此刻来电话?”如果当事者的声音语调显得疲倦、忧郁及无精打采,则代表他面对一种情绪上之压力stress,其自杀潜能极高;因为这些指标说明了一种无法自我控制的情境。此外,相反的情绪表达,例如:语调中充溢著纷乱之意念、吼叫、嘶喊及惊叹等,也是危险的信号。如果当事者此时不断的否认自己有自杀企图,这亦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而当事者在电话会谈过程中有很显著的情绪改变,则是一个好的现象。能够导致情绪压力之情境有:
(1)失去感(losses),例如:上述之因死亡、离婚或分居而失去心爱者,职业、地位、尊严或钱财上之重大损失。
(2)上述之重疾、意外事件、畏罪等。
(3)有时候因为成功,例如事业上之成功及职位之高升亦能引起不安与紧张度。情绪上之压力必须由当事者而非工作者之观点来衡量。
虽然心理诊断工作多由精神科医师来负责,但志愿服务者在接电话时,由会谈中亦可探测当事者之心理状态。较明显之心理征兆有:幻想、迷惑、错觉以及脱离现实等,均表示当事者面临个人解组之境。此刻若当事者同时为下列经验所困扰时,则自杀企图之潜能加强,如:酬谢问题、吸毒问题、同性恋以及上述之极端忧郁沮丧等。
除非当事者有极确定之致命的自杀计划,否则上述各项仅是参考资料而已。它必须配合各项资料,而决定自杀潜能之程度。例如;忧郁之情绪可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之威协。一位年轻人在电话中说他觉得很疲倦、忧郁,并且有开车在公路上自尽之念头。并言婚姻不美满,想与太太分居。可是他仍每日照常上班,每日按时回家。此个案之自杀潜能显然低于下述个案。一位老人曾有酗酒问题之纪录,目前独居,无亲无朋可照顾他。他计划以家中之手枪来自决。这个个案应是属于危险性极高者。
社会资源的运用
如果当事者表示债务缠身、无亲无故,而且打电话求助的当时,身边无人相助,此时之自杀潜能是很高的。有些人则自动离群索居。或与社会失去接触,对个人之仪表不顾,对工作或功课表示不关心等亦是重要之征兆。首次电话交谈时除了对其自杀潜能做评价之外,并要找出适当的协助资源以及如何有效运用这些资源。协助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二类:非专业资源及专业资源,分述如下:
(一)、非专业资源
1.家庭——当危机发生时,家庭(家人)乃是最宝贵之协助资源,工作者应该鼓励当事者与家人讨论他的问题。如果当事者不愿家人知道他的处境,而工作者认为家人能够助一臂之力时,仍应通知家人协助。在这种情况下,很重要的一点是工作者必须先告诉当事者这项计划。尤其在我国传统之家庭制度下,家庭对个人之照顾与协助似有道义上的责任的。
2.朋友——当事者的好友能够给予他与家庭一样之协助。因此,与上述相同,朋友应被安排与当事者在一起,给予他一些精神上之慰藉。朋友也常为最忠实的听众,他能给予当事者一个发泄情绪之机会。
3.家庭医师——虽然我国尚未有家庭医师之制度。但是,若当事者认识任何医师时,也可通知他们做为协助资源之一。
4.牧师、神父——假如当事者是虔诚的教徒,则认识的牧师或神父(及其他宗教性人物)当可协助当事者之困境。
5.雇主——假如当事者的困扰原因与其职业有直接的关系时,工作者当鼓励前者与他的雇主或同事讨论他的困境。
6.警察——虽然近年来,有些警政人员已开始接受社会工作之专业训练,但仍不普遍,因此我们仍将它列为非专业资源之一。通常仅在紧急之状况下才需要求助于警察。下列三种情况属之:(1)如果来电话者声明他目前正在进行自杀之举;(2)如果来电话者忽然间无缘无故的将电话挂断,而且,当工作者打回去,无人接电话;及(3)如果第三者报告某人正在进行自杀。在这些紧急情况下,请求警察协助的最大好处是:他们能较其他资料更迅速地到达出事地点,或护送自杀者到医院急救。
7.医院——工作者必须对区内之医院及诊所之位置有所认识(尤其设有急诊室之医院),以便紧急状况下能马上通知救护车到场,或指示当事者家人、朋友接送当事者到邻近医院。
(二)、专业资源
1.本机构——如果当事者显出极高的自杀潜能时,工作者认为进一步之深度咨商工作有必要的话,便应照会当事者来本机构接受专业人员之协助。替当事者订下会谈之约,亦可使当事者感到一丝希望。(“本机构”是指张老师青年辅导中心)
2.其他社会工作机构,及社区内精神病院或心理卫生中心——当工作者认为此个案之自杀企图并未很高,不过当事者显然为一些事情(如:家庭纠纷及其他人际关系问题等)所困扰时,应该照会当事者到这些专业机构做进一步之调适治疗或咨商。
3.私人诊所——有些来电话者需要心理治疗,工作者可介绍至声誉好之心理治疗诊所。如果来电话者已经接受心理治疗,除非有特殊原因,工作者应该鼓励当事者回到原来之诊所。
咨商及治疗计划之拟定
咨商及治疗计划之拟定依当事者的自杀潜能、有关资料及资源而定(此三者统称“当事者的自杀地位”)。一般而言,自杀潜能性愈高者,工作者的角色愈采主动积极的方式。如果当事者的自杀地位无法控制时,应采立即住院治疗之方式,约有10%的自杀个案属于此类。若决定照会自杀企图者入院治疗时,最好有家人或朋友陪同。这时很重要之一点,绝对不应让当事者单独一个人。大部分来电话者均属低潜能性者,有时候富有同情心的聆听,了解即可解决问题的。
如当事者在晚间来电话求助时,工作者最重要之任务是:协助他如何减轻及消除因时间(晚上)而带来的额外情绪负担,即如何将今晚打发过去是即刻之目标。工作者特别重视此个案是否属于高潜能者,以便采取立即救助行动。
如果自杀正在进行中,当事者来电话(此种个案约占总个案数一~二%左右)求助时,除了听取当事者有关资料之外,并应即刻决定是否联络救护车、当事者的私人医师或警察,因为此刻最重要之工作是医疗上之照护。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照会当事者到上述各项资源时,工作者应持道德上之任务。因此,照会之后,工作者除了提供有关资料之外,并应在适当的时候做追踪访问。
转载自《张老师月刊》
五、自杀防治的社会力量
清晨两点,正当你昏昏欲睡时,电话铃响。强打起精神,拿起话筒“喂!”了一声,对方没有反应,这真是一个怪电话。犹疑了一会儿,对方终于开口了,他说,他想自杀!
这一幕似乎有点戏剧化,但也可能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或许今晚就会来上一通,打电话的人真有自杀的意念(据估计在洛杉矶每年有七万二千人曾有自杀的意念),而接电话的人则是洛杉矶自杀防治中心的夜间值班人员。他受过半专业化的训练,他透过电话,带给因孤独、痛苦、迷失、沮丧而陷于心理崩溃边缘的人予一线生机。这一线生机包含著:同情地倾听,相互沟通,以及收集资料。
洛杉矶成立自杀防治中心
自杀意味著人生阴暗的一面。有史以来人们曾经以利刃、绳索、手枪、毒药等工具自杀。自杀防治的观念,从二十世纪才发展起来,它包含社会工作和医疗服务。一九○六年纽约市成立第一个自杀防治机构——美国全国救命联盟(National Save-A-Life League)。…
《请珍惜自己的生命 —认清自杀的真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