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生哲学与佛学

  人生哲学与佛学

  龟山王恩洋居士著

  动物恃本能而生活。蚕之作茧,蜂之酿蜜,蜘蛛之结网,皆生而能之,不待学也;人则不然,自营巢筑室至农工商贾,莫不由学。学愈进,则其生活亦安定而丰富。故人生必须学也。

  学之种类大别有二:一者自然之模仿,二者有意之学习。如儿童之说其本国本乡之语言,乃至一切风俗习惯之茹染皆是也。有意之学习复有二种:一曰技艺之学习,二曰科学之学习与制造。则自朴野而文明,人类生活以之而蒸蒸向上以造乎其极。科学之用宏伟莫与京矣!

  科学之外复有哲学则何用耶?曰科学与哲学有不同者,科学就类别之事物而比其原理与实用,哲学则就宇宙人生之总体而求其根本原理,以指导人类行于正道。科学者艺之事,哲学者道之事。艺也者,所以给人之需求,为衣食住居诸器物,所以利用厚生者也。道也者,所以示人以作人处群之正道,所以正德而防乱者也。昔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曰,信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不得而食诸?君君者,为人君,必行为君之正道,乃至子子者,为人子必行为子之正道,实际符合于君臣父子之标准,乃配称为君臣父子也。犹之乎壮丁必壮,壮丁而残废羸弱,则壮丁非壮丁矣。何以云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而不得食耶?盖君臣父子俱失其道,则仁敬慈孝之行不立,而暴慢乖逆之祸以成,相陵相侮而不相沈阳教诲,则乱生无已,有粟而不得食,食之而不得安矣。秦隋暴兴,非无兵也,非无粟也。转瞬即亡者,失道故也。当今天下,科学发达,制造日新;然而人类不受其利,反蒙其害,战争杀戮之残酷振古未有者,则亦徒有艺以求利生,而无道以驭众,则艺不以利生反害之也。是故人生自科学之外犹需有哲学。

  人生哲学者,研求人生之真相,而示人以作人之正道也。

  所谓人生之真相果何如乎?曰昔吾作“人生学”,言人生之真相略有四义:一曰业果之相续,二曰群体之共存,三曰智慧之创造,四曰苦恼之拔除。

  何谓业果之相续?业谓事业,人之所造,所谓工作,亦即行为。果谓果报,人之所受,所谓享受,亦即结果也。凡人必工作勤劳,而后得暖衣饱食,亦必暖衣饱食然后得工作勤劳。不耕不耘,收获无望。不制不造,器用何来?故必有是业乃有是果。而无衣无食,则生命且不能存,又何以有其身体精力从事工作勤劳耶?故必享受乃得再事工作也。如是由业而果,由果而业,业果果业,辗转无息,而生命赖以支援,而人世赖以长久。是故人生者,实业果之相续也。

  何谓群体之共存?湿生之虫,乃不需有父母。鳞介之属,有父母矣,乃不赖父母之养育。走兽飞禽,有父母,且需养育矣,而不必有家庭有社会,无师父之教诲,无朋友之救助,彼亦介然而生且存矣。人类独不然,必有父母乃生,必有父母长养乃长,又必有家庭社会之组织,师长朋友之救助。而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由分工合作之关系乃以相养而共存,世孰得离群而独居,介然孤生于人世之外者欤?故人生者,实为群体之共存也。

  何谓智慧之创造?鸟有两翼以高飞,兽有四足以捷走,牛有角,虎有爪牙,以事攻取。其羽毛又足以蔽身体,其本能又足以给生养。人皆无之,其何以生存于世耶?曰专赖智慧之创造也。何所创造?曰创造工具,创造生业,创造家国制度,创造学说艺术。何谓创造工具?如耒耜刀斧等。何谓创造生业?如农工衣食等。何谓创造家国制度?如习俗法制等。何谓创造学说艺术?如哲学科学文艺美学等。或以供人类之生养,或以供灾祸之防御,或以团结人群,或以调制人心,一切一切皆由于创造。谁之创造?则智慧之创造也。盖苟无智慧则不能详察物理,即不能得其利用。苟无智慧则不能省观人心,即不能燮理群志。自然之害不能除,工艺技巧莫由兴,而人群社会莫由理。是故人类之所以无有动物之一切之长而能备万物之用,一是由智慧之创造也。

  何谓苦恼之拔除?或有问,人生一切动作云为,其目的安在?常人皆曰,在求快乐与幸福耳。吾人则谓不然。人生一切动作云为,唯在拔除苦恼而已耳,且夫所谓快乐与幸福云云者其事为何?岂不曰饱食而无饥,暖衣而无寒,安处而无忧,财富具足,名闻赫奕,而威势莫敌耶?人世之快乐与幸福止矣尽矣,靡以加矣。虽然如斯等之所以为快乐幸福者,其原因理由安在?则当了知人之所以需食者以除饥也,食之而甘者,以饥之甚也。人之所以需衣者以除寒也,衣之而暖者,以寒之甚也,人之所以需宫室楼台城廓墙垣者,以其能蔽风雨障炎热防盗贼远水火也。居之而安者,以斯数者莫之能侵故也。人之所以需财富者,以能供给衣食等于不匮也。人之所以需名闻威势者,以其声援之众,力量之强,能以保其所有而莫之夺也,然则如是一切一切,皆为拔除苦恼而已矣。食所以除饥苦,衣以除寒苦,宫室城垣以除风雨盗贼之苦,财富以除匮乏之苦,名势以除孤立倾危之苦,安得别有所谓快乐与幸福哉?食之过饱则成病矣,衣之过多则伤身矣,幽闭深宫则怨怒矣,财富过多则名闻逾实,威势不戢则召祸矣。故知人生快乐,但不过苦恼拔除时所暂得之安适。如病服药,病去乐生。本不药,即不药,苟不病,亦无乐。乐虽暂感于病除,即愈而而乐复消失而无觉,且病愈药止,不可再服,再服则反增病。孰谓乐之有常,而为人生所趣求哉?

  人生之真相,以略说如上。由了达人生之真相而人生之正道可得言焉。

  人生之正道云者,道犹路也。正者不邪不枉,人行其中,不损于人,无伤于己,安然坦然有以遂人之生而适其所愿,斯之谓人生之正道也。人生之正当方法也,人生之美善态度也,人生之如理的行为而适量的享受也,此其道如何?

  第一、吾人已知人生之真相为业果之相续矣,则知欲得何果,当先造何业?不作不受,作已必受。人生莫不希求美满之果,故必造良善之业。畏难苟且而欲富乐之自来,行非正道而欲得危祸之苟免,皆不可能之事也。由是而吾人对于业果当有正确之认识,而知所取择也。

  业有几?曰有善事业,有无记业。何谓善业?曰能益自他,能益二世,心意纯善而无妄求,是曰善业。能益自他者,谓我此行为,不但对于自身有利,同时亦不损害他人,且对人群社会皆有利益也。如修桥梁,自即得度,人亦的度,如平道路,自即可行,人亦便于行。如兴学校,即可以教育自家子弟,亦可以教育人家子弟。如安定社会、国家、平治天下,自即得其安乐,人亦共用幸福。此之谓自他并利也。若是者曰善业。所谓能益二世者,谓我此行为,不但现前有利,对后来亦有利也,如作善者,现前即得安乐,后来亦得安乐,生有功于当时,殁有传于后世,子孙获庇有余庆焉。此之谓二世俱益也。问,没有自他二世不能俱利,则当如何始为善业耶?曰损己以益人,忍受现前之苦以获未来之乐,则善业也。古之忠臣孝子志士仁人,皆舍身忘家,急公好义,损己利人。或苦尽甘来,或身殁名著。则皆以伟大之人格,而成伟大之善业者也。何谓心意纯善?此言其所行善业乃诚心而为,非有贪染虚假之心也。由心纯善,故无妄求,不以此所行善业妄求酬报,无所为而为,不要功,不贪利,行其当然。虽任劳任怨而不悔,当祸难而不退者,则其善为纯善。虽无所求而其成功转大。苟有妄求,则所得反小而善业非真矣!

  何谓不善业?自他并损,二世并损,或损人以利己,或图现前之福而遗无穷之祸,或虽行善业而有求有贪,意不纯净,若是者皆为不善业。翻前善业其相可知。杀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邪知,皆不善业。故佛说有十不善业道。身三口四意三。反是不善即十善也。

  何谓无记业?如农工商贾,自求生存,生活所必需,无损于自他,故非不善。暨非出于慈任,但纯为其自身,亦不名为善业也。二者俱非,无所记别,故名无记。然而倘其所作,出自孝慈,仰事父母,俯畜妻孥,或如圣人,抱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志,而平治水土,兴起农工,则亦善业。其或奸商诈工,虚货罔财,则亦转成恶业矣。自余游戏等事,并无损益于自他,心无善恶,则并无记也。

  凡人生之苦乐,世运之盛衰,皆业力所招,自作自受。一人如是,一家亦然,一国亦然,天下皆然。其为人也,勤俭忠厚,乐善好义,则必有福利于当时,有令名于乡里,人共尊荣。其为人也懒惰骄奢,刻薄无义,则身不免于饥寒之忧,人皆以下流之徒相视。家规整肃,敦善弗倦,其家必昌。家规败坏,苟且偷惰,其家必败。国有政教,通道守法,其国必兴。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其国必亡。举世兴于仁让而天下太平。举世兴于争夺而天下大乱。振古迄今无有违此定理者也。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浊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此孔孟之书之言,谓人之祸福,家之成毁,国之兴亡,皆由其作业而定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故欲得何种之果,当造何种之因。因既是业,果既是报。造善则福利相循,作恶则危害相续,必然之势也。

  或谓若作善而必得善报,则夷齐不应饿死,颜渊不因早夭,孔子不因困厄也。作恶而必得恶报,则盗趾不因寿终,操莽不因帝王,秦桧不因宰相也。作恶反得福,做善而反得祸者,自古有之,于今为烈。故人相率而为贪污,岂不以为善最难而无功,为恶甚易且有利耶?

  曰天下事有常经,有变例。中庸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此常经也。若夫圣而困,闲而夭。此变例也。作恶之报有常有变亦如此。譬之农事,耕耘播植始得收获,是为常。然亦有水旱天灾,虽耕耘播植而不得收获者,则惰农…

《人生哲学与佛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