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龙舒净土文▪P6

  ..续本文上一页真言字。本非佛国字。乃译经者所用。人多以其字难识而不读。佛初说时。止有声音。今其声音。用识之字代之。不失佛之本章。更不须疑。又世间点句多差。今用藏经两处点句一同。亦不须疑。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不令冤家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若满二十万遍。即菩提芽生。三十万遍。非久面见阿弥陀佛。晋时远法师诵咒。此有神人从西持一白银台来云。法师寿终。当乘此往生阿弥陀佛国。众人闻空中如奏音乐。异香数日不歇。

  修持法门七

  佛问阿难云。汝欲见地狱人否。阿难云。欲见。佛云。身行。口言。意念恶。此地狱人也。盖谓人生善恶。不过身口意三业。今三业俱恶。是为纯黑业。所以入地狱。若三业俱善。则为纯白业。乃生天堂。若三业中。有一业善。则为业。亦不入地狱。故身意虽恶。而口念佛名。亦一业善。远胜于三业俱恶。况口念佛时。又能心想佛像。则意业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数珠。则身业善。常能善此三业。以修净土。必上品生。予尝于镇江闻卖虾者。叫虾一声。而知其三业俱恶。何则。身荷虾担。则身业恶。意欲卖虾。则意业恶。口叫卖虾。则口业恶。是知叫虾一声。而三业俱恶。此佛之所谓地狱人也。以此观之。则目前所谓地狱人者多矣。可不畏哉。众生以愚痴不知因果。陷于罪恶。深可怜悯。知其说者。为开导化谕。此名法施。法施为布施之大者。其为福报。岂易量耶。或曰。人诵佛名。一向称诵。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诵佛名者。未足为善也。是不然。众生自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多诵佛名。以涤荡之。犹惧不足。岂可以称呼常人之名为比也。况诸佛自开此念佛法门。所以诱掖众生。善其口业。以渐善其身意。故谓一向诵佛名。未足为善者。世俗之言。非诸佛诱掖众生之言。无足取焉。

  修持法门八

  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谓斋者何哉。不食肉。不饮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谓戒者何哉。杀生。偷盗。邪淫。是为身三业。妄言。绮言两舌。恶口。是为口四业。贪欲。嗔恨。邪见。是为意三业。总为十戒能持而不犯。是为十善若犯而持。是为十恶。全持十戒。乃生天上。持前四戒。加以不饮酒。是为五戒。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净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净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岂可以不戒杀生乎。杀生为五戒之首。又为十戒之首。亦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故曰。凡欲杀生者。但将自己看。自身不可杀。物命无两般。所以不杀则大善。杀则短命报。盖谓己欲其命长。物亦欲其命长。乃杀物命而欲己之命长。乌有是理。故杀生不可不戒也。凡杀生以资口腹。则口腹之欲何厌。放箸之后。滋味己空。而杀业具在。若杀生以得宾客。则以平日不杀。人亦无可言者。况其罪己自之。经云。来而独自来。去而独自去。轮回独自行。果报独自受。观此。则岂可为人而杀生也。若杀生以祭先祖。岂无素食清羞。孔子曰。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诵经。仗佛力以为荐拔。必遂超生。故皆不在杀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杀 之一戒。以修净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修持法门九

  齐戒洁己。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匝。光明照金色面与金色身。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眼。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怠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为上。谓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方圆果二人。作观想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闻法。载在第五卷。所谓十六观经者。详说诸观想法。又不止此而已。

  修持法门十

  想阿弥陀佛身极高彻天。所坐莲华亦相称。及注想眉闲白毫。一一如前篇所言之法。此法最为上。以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其想极大。则其念极大故也。若未能如此。且想小像亦可。唯要专精。不得散乱。据观经云。观想阿隬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万亿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闲白毫。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以无缘慈摄取众生。阎浮檀金者。极大极美之金也。那由他者。万亿也由旬者。十六里也。据此所说。岂可穷尽。只一恒河沙由旬。其大己不可言矣。况六十万亿之万亿恒河沙由旬乎。

  修持法门十一

  兼观想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次观想大势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举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次想自身生于西方极世界。于莲华中结加趺坐。作莲华合想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

  修持法门十二

  发救度众生心。发至诚心。发坚固心。发深心。加以礼拜念佛。如此则现世蒙佛加祐。身后必上品上生。救度众生心者。愿生净土。见佛得道后。度苦海众生。非独度其身也。至诚心者。至诚归向。无苟且也。坚固心者。坚固修进。更不退转也。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净土。如探海底珠也。三世诸佛。与法界众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修持法门十三

  斋僧供佛。烧香献华。悬幡建塔。念佛礼忏。种种三宝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亦可。或为世间种种利益方便善事。若为子而养父母。为兄而友爱昆弟。为弟而钦顺其兄。闺门之内。无不尽善。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里姻亲。相接以礼。相与以恩。以至事君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善以安众。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教导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济急难。或惠贫穷。或修桥砌井。或施药散食。或减己奉养以利他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约。或教人为善。或赞善止恶。随力所作世间一切善事。以此回向愿生西方亦可。或为世间一切利益。不拘大小。不拘多少。若止以一钱与人。或以一杯水与人。下至如毫芒之善。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断。念不断。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修持法门十四

  佛言。欲生净土。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归。谓归依佛法僧也。

  修持法门十五

  予遍览藏经。即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所费请僧。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为此。而为阴府寄库。则是志在阴府。死必入阴府矣。譬如有人。不为君子之行以交结贤人君子。乃寄钱于司理院狱子处待其下狱子处。待其下狱。则用钱免罪岂不谬哉。

  食肉记

  楞伽经云。有无量因缘。不当食肉。众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去。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所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是也。如食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寿。次日可为此众生念诵资荐。庶可释冤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为彼念佛。必得往生。

  观音坐相说

  按藏经诸佛菩萨。手足六根。皆常端正。故云八端。观世音菩萨。本结跏趺坐。其神通变化自在。故云观自在。今人作翘足搭手坐。谓自在观音者。讹也。

  龙舒净土文卷第四终

  龙舒净土文卷第五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东晋远法师。倡首修净土。本朝王敏仲侍郎。及近年钱塘陆居士。编集感应事迹。凡二百余传。皆镂板流传。今不及尽载。略取其斋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恶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共三十传。所以发人之信心也。

  东晋远法师

  僧慧远雁门人也。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结为莲社。以修净土。谓他日托生莲华中也。远澄心观想。初十一年三睹圣相。而远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远面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妙法。如十六观经所说。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见僧佛驮耶舍。及慧持。及昙顺。在佛之侧。向前揖远曰。法师之志在吾先。何来之迟也。远目见分明。乃与其徒言之。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于净土三睹圣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决矣。次日寝疾。至七日卒。远少年博览经史。尤通庄老。因往太行山。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乃曰。九流异议。乃糠粕耳。因削发事之。后至庐山,凡三十年不出。卒年八十二。

  东晋刘遗民

  程之字仲恩。号遗民。依远公共修净土。专坐禅作观想法。方半岁。即于定中见佛光照曜。又地皆金色。居山十五年。末年。又于想念佛中。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毫光散照。垂手下接。以临其室。程之慰幸。悲泣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以衣覆我。佛乃为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想念佛。又见身入七宝大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如无边岸。中有一人。顶有圆光。胸有卍字。指池水曰。此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盈口。乃还。犹觉有异香发于毛孔。乃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庐阜诸僧皆来会。程之对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又供养阿弥陀佛。后供养法华会中佛菩萨众。以至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祝毕。与众话别。面西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九。

  东晋阙公则

  公则远公白莲社中人。己亡。友人于东京白马寺为作忌日。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声云。我是阙公则。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达矣。故来相报。言讫不现。

  石晋翰林学士张抗…

《龙舒净土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