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言字。本非佛國字。乃譯經者所用。人多以其字難識而不讀。佛初說時。止有聲音。今其聲音。用識之字代之。不失佛之本章。更不須疑。又世間點句多差。今用藏經兩處點句一同。亦不須疑。誦此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不令冤家爲害。現世安穩。命終任意往生。若滿二十萬遍。即菩提芽生。叁十萬遍。非久面見阿彌陀佛。晉時遠法師誦咒。此有神人從西持一白銀臺來雲。法師壽終。當乘此往生阿彌陀佛國。衆人聞空中如奏音樂。異香數日不歇。
修持法門七
佛問阿難雲。汝欲見地獄人否。阿難雲。欲見。佛雲。身行。口言。意念惡。此地獄人也。蓋謂人生善惡。不過身口意叁業。今叁業俱惡。是爲純黑業。所以入地獄。若叁業俱善。則爲純白業。乃生天堂。若叁業中。有一業善。則爲業。亦不入地獄。故身意雖惡。而口念佛名。亦一業善。遠勝于叁業俱惡。況口念佛時。又能心想佛像。則意業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數珠。則身業善。常能善此叁業。以修淨土。必上品生。予嘗于鎮江聞賣蝦者。叫蝦一聲。而知其叁業俱惡。何則。身荷蝦擔。則身業惡。意欲賣蝦。則意業惡。口叫賣蝦。則口業惡。是知叫蝦一聲。而叁業俱惡。此佛之所謂地獄人也。以此觀之。則目前所謂地獄人者多矣。可不畏哉。衆生以愚癡不知因果。陷于罪惡。深可憐憫。知其說者。爲開導化谕。此名法施。法施爲布施之大者。其爲福報。豈易量耶。或曰。人誦佛名。一向稱誦。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誦佛名者。未足爲善也。是不然。衆生自始以來。口業過惡。積如山海。多誦佛名。以滌蕩之。猶懼不足。豈可以稱呼常人之名爲比也。況諸佛自開此念佛法門。所以誘掖衆生。善其口業。以漸善其身意。故謂一向誦佛名。未足爲善者。世俗之言。非諸佛誘掖衆生之言。無足取焉。
修持法門八
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回向。願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謂齋者何哉。不食肉。不飲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謂戒者何哉。殺生。偷盜。邪淫。是爲身叁業。妄言。绮言兩舌。惡口。是爲口四業。貪欲。嗔恨。邪見。是爲意叁業。總爲十戒能持而不犯。是爲十善若犯而持。是爲十惡。全持十戒。乃生天上。持前四戒。加以不飲酒。是爲五戒。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淨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淨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豈可以不戒殺生乎。殺生爲五戒之首。又爲十戒之首。亦爲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殺則爲大善。殺則爲大惡。故曰。凡欲殺生者。但將自己看。自身不可殺。物命無兩般。所以不殺則大善。殺則短命報。蓋謂己欲其命長。物亦欲其命長。乃殺物命而欲己之命長。烏有是理。故殺生不可不戒也。凡殺生以資口腹。則口腹之欲何厭。放箸之後。滋味己空。而殺業具在。若殺生以得賓客。則以平日不殺。人亦無可言者。況其罪己自之。經雲。來而獨自來。去而獨自去。輪回獨自行。果報獨自受。觀此。則豈可爲人而殺生也。若殺生以祭先祖。豈無素食清羞。孔子曰。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誦經。仗佛力以爲薦拔。必遂超生。故皆不在殺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殺 之一戒。以修淨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修持法門九
齊戒潔己。清心靜慮。面西安坐。閉目默然。觀想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寶池中大蓮華上。坐其身長丈六。兩眉中間向上有白毫一條。八棱中空右旋轉五匝。光明照金色面與金色身。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當令閉眼。悉皆見之。蓋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怠應見佛全身。此法最爲上。謂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佛。又過于口念也。身後必上品上生。唐啓方圓果二人。作觀想只五月。自覺身到淨土。見佛聞法。載在第五卷。所謂十六觀經者。詳說諸觀想法。又不止此而已。
修持法門十
想阿彌陀佛身極高徹天。所坐蓮華亦相稱。及注想眉閑白毫。一一如前篇所言之法。此法最爲上。以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佛。其想極大。則其念極大故也。若未能如此。且想小像亦可。唯要專精。不得散亂。據觀經雲。觀想阿隬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萬億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閑白毫。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以無緣慈攝取衆生。閻浮檀金者。極大極美之金也。那由他者。萬億也由旬者。十六裏也。據此所說。豈可窮盡。只一恒河沙由旬。其大己不可言矣。況六十萬億之萬億恒河沙由旬乎。
修持法門十一
兼觀想觀世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以此寶手接引衆生。次觀想大勢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舉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緣衆生皆悉得見。次想自身生于西方極世界。于蓮華中結加趺坐。作蓮華合想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
修持法門十二
發救度衆生心。發至誠心。發堅固心。發深心。加以禮拜念佛。如此則現世蒙佛加祐。身後必上品上生。救度衆生心者。願生淨土。見佛得道後。度苦海衆生。非獨度其身也。至誠心者。至誠歸向。無苟且也。堅固心者。堅固修進。更不退轉也。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淨土。如探海底珠也。叁世諸佛。與法界衆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修持法門十叁
齋僧供佛。燒香獻華。懸幡建塔。念佛禮忏。種種叁寶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爲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爲子而養父母。爲兄而友愛昆弟。爲弟而欽順其兄。閨門之內。無不盡善。宗族之間。無不和睦。鄉黨鄰裏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以至事君則赤心爲國。爲官則仁慈利民。爲長善以安衆。爲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濟急難。或惠貧窮。或修橋砌井。或施藥散食。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教人爲善。或贊善止惡。隨力所作世間一切善事。以此回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爲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不拘多少。若止以一錢與人。或以一杯水與人。下至如毫芒之善。亦必起念雲。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斷。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修持法門十四
佛言。欲生淨土。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叁歸。謂歸依佛法僧也。
修持法門十五
予遍覽藏經。即無陰府寄庫之說。奉勸世人。以寄庫所費請僧。爲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則必得往生。若不爲此。而爲陰府寄庫。則是志在陰府。死必入陰府矣。譬如有人。不爲君子之行以交結賢人君子。乃寄錢于司理院獄子處待其下獄子處。待其下獄。則用錢免罪豈不謬哉。
食肉記
楞伽經雲。有無量因緣。不當食肉。衆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聞目見慣熟。不知其非。如能斷去。固爲上也。如不能斷。且食叁淨肉而減省。所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爲己殺是也。如食兼味。且去其一。如兩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祿料有數。若此自可壽。次日可爲此衆生念誦資薦。庶可釋冤滅罪。據閻羅王告鄭鄰之言。則至誠爲彼念佛。必得往生。
觀音坐相說
按藏經諸佛菩薩。手足六根。皆常端正。故雲八端。觀世音菩薩。本結跏趺坐。其神通變化自在。故雲觀自在。今人作翹足搭手坐。謂自在觀音者。訛也。
龍舒淨土文卷第四終
龍舒淨土文卷第五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撰
東晉遠法師。倡首修淨土。本朝王敏仲侍郎。及近年錢塘陸居士。編集感應事迹。凡二百余傳。皆镂板流傳。今不及盡載。略取其齋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惡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共叁十傳。所以發人之信心也。
東晉遠法師
僧慧遠雁門人也。居廬山。與劉遺民等僧俗百二十叁人。結爲蓮社。以修淨土。謂他日托生蓮華中也。遠澄心觀想。初十一年叁睹聖相。而遠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遠面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左右。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妙法。如十六觀經所說。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後七日當生我國。見僧佛馱耶舍。及慧持。及昙順。在佛之側。向前揖遠曰。法師之志在吾先。何來之遲也。遠目見分明。乃與其徒言之。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于淨土叁睹聖相。今複見之。吾生淨土決矣。次日寢疾。至七日卒。遠少年博覽經史。尤通莊老。因往太行山。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開悟。乃曰。九流異議。乃糠粕耳。因削發事之。後至廬山,凡叁十年不出。卒年八十二。
東晉劉遺民
程之字仲恩。號遺民。依遠公共修淨土。專坐禅作觀想法。方半歲。即于定中見佛光照曜。又地皆金色。居山十五年。末年。又于想念佛中。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毫光散照。垂手下接。以臨其室。程之慰幸。悲泣自陳曰。安得如來爲我摩頂。以衣覆我。佛乃爲摩其頂。引袈裟以覆之。他日想念佛。又見身入七寶大池。蓮華青白相間。其水湛湛。如無邊岸。中有一人。頂有圓光。胸有卍字。指池水曰。此八功德水。汝可飲之。程之飲水。甘美盈口。乃還。猶覺有異香發于毛孔。乃曰。此吾淨土之緣至矣。廬阜諸僧皆來會。程之對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又供養阿彌陀佛。後供養法華會中佛菩薩衆。以至十方佛菩薩衆。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祝畢。與衆話別。面西端坐。斂手氣絕。年五十九。
東晉阙公則
公則遠公白蓮社中人。己亡。友人于東京白馬寺爲作忌日。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聲雲。我是阙公則。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達矣。故來相報。言訖不現。
石晉翰林學士張抗…
《龍舒淨土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