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平生積善。信重佛門。誓課大悲心陀羅尼十萬遍。願生西方。課畢。年過六十。忽寢疾。唯念阿彌陀佛。謂家人雲。西方淨土。元只在堂屋西間之內。阿彌陀佛坐蓮華上。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禮佛嬉戲。言訖。良久念佛而亡。翁兒乃孫子名。叁二歲而亡矣。
宋江陵僧昙鑒
昙鑒。履行尤謹。常願身升安養。面見阿彌陀佛。安養即淨土也。故雖毫芒之善。悉回向之。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以水灑其面曰。滌汝塵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嚴淨。又于瓶中出一蓮華與之。出定。乃與寺僧敘別。夜漸深。獨步廊下。念阿彌陀佛。將至五更。其聲彌厲。及旦。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亡矣。
南齊揚都僧慧進
慧進。年四十余。願誦法華。執卷病生。乃發願造百部以忏業障。錢化造畢。病亦隨愈。願以造經功德回向淨土。忽空中有聲雲。汝事已辦。願亦已遂。其生淨土。非汝而誰。進聞之曰。進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無退轉矣。永明叁年。年八十。無病而卒。
後魏壁谷僧昙鸾
昙鸾。初自陶隱居得仙經十卷。鸾欣然自得。以爲神仙必可致也。後遇僧菩提留支。問曰。佛道有長生乎。能卻老爲不死乎。支雲。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觀經與之。雲。汝可誦此。則叁界無複生。六道無複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爲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鸾深信之。遂焚仙經。而專修觀經。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亦不懈怠。魏主憐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傳甚廣。號爲神鸾。一日告弟子雲。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阿彌陀佛。鸾西向閉目叩頭而亡。是時僧俗同聞管弦絲竹之聲。從西而來。良久乃止。
隋開覺寺僧道喻
道喻。念阿彌陀佛。造旃檀像長叁寸。後忽死。七日卻蘇。雲見阿彌陀佛雲。汝造我像何太小。對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其像遍于虛空。又雲。汝且回本國。香湯沐浴。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果見化佛來迎。光明照室。衆皆聞見。乃亡。時開皇八年。
唐京師僧善導
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禅師淨土九品道場。于是笃精勤苦。若救頭然。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冰亦須流汗以表至誠。出即爲衆說淨土法門。無暫時不爲利益。叁十余年。不暫睡眠。般舟行道。禮佛方等。專爲己任。護持戒品。纖毫不犯。未嘗舉目視女人。絕意名利遠諸戲笑。所行之處淨身供養。飲食衣服有余。並以回施。好食送大廚供衆。粗惡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飲啖。諸有嚫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余卷。畫淨土變相叁百余壁。見壞寺及塔。皆悉修營。然燈續明。每歲不絕。叁衣瓶缽。不使人持洗。始終無改。不與衆同行。恐談世事妨修行業展轉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或問導雲。念佛之善。生淨土否。答雲。如汝所念遂汝所願。願于是導自念阿彌陀佛一聲。則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十聲以至百聲。光明亦如此。其勸化偈雲。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踵。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老病。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後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投身自絕。高宗見其念佛口出光明。又拾身時精至如此。賜寺額爲光明。本朝慈雲式忏主略傳雲。阿彌陀佛化身。至長安聞浐水聲。乃曰。可教念佛。叁年後。滿長安城中念佛。後有法照大師。即善導後身也。
唐臺州僧懷玉
懷玉。注想淨業。近四十年。天寶元年。玉念佛間。忽見西方聖衆。數若恒沙。中有一人。手擎銀臺。前以示玉。玉曰。如玉者。本望金臺。何爲銀臺耶。臺乃隱。人亦隱。于是彌加精苦。至叁七日。向之擎臺者複來告雲。法師以精苦故。得升上品。又雲。上品往生。必先見佛。可趺坐以俟佛來。未旋踵間。異光照室。又叁日。異光再發。玉曰。若聞異。我報身即盡。次日書偈雲。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爲父母。我經十劫修道來。出示閻浮厭衆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偈畢。香氣四來。弟子有見佛與二菩薩。共乘金臺。臺傍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長歸。
唐汾州僧啓芳圓果
啓芳圓果二法師。精心觀想淨土。後五月。于觀想中。同覺身臨七寶大池。池間有大寶帳。身入其中。觀音勢至坐二大寶蓮華。下有蓮華彌滿千萬。阿彌陀佛從西來。坐一最大蓮華。疊出光明相照。芳等禮佛問雲。閻浮衆生。依經教念佛。得生此否。佛雲。如念我名。皆生我國。無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見其國地平如掌。寶幢珠網。上下間錯。又有一僧。乘寶車逐遠而來謂芳等。謂芳等雲。吾法藏也。以宿願因。故來迎汝。芳等乘車前往。又覺其身坐寶蓮華。又聞釋迦佛與文殊菩薩稱贊淨土。其前又有大殿。殿有叁道寶階。第一道純是白衣。第二道僧俗相半。第叁道唯僧無俗。佛指之謂芳等雲。此皆南閻浮提念佛衆生。遂生于此。汝宜自勉。芳果既寤。曆與其徒言之。後五月。二人無病遽聞鍾聲。他人不聞。芳果雲。鍾聲乃我事。頃刻二人同終。
唐真州僧自覺
自覺發願。願因大悲觀音引接。見阿彌陀佛。于是化錢鑄大悲像四十九尺。造寺居之。既成祝願。其夜叁更。忽有金色祥光二道。阿彌陀佛。自光中乘雲而下。觀音勢至左右隨之。佛垂金臂。按覺首曰。守願勿悛。利物爲先。寶池生處孰不如願。後十一年七月望夕。見一人雲間現半身。若毗沙門天主。俯謂覺曰。安養之期。于斯至矣。乃于大悲前跏趺化去。
唐睦州少康
少康。貞元初至洛下白馬寺。見殿中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導西方化導文也。康曰。若于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發光明。言未已。光乃閃爍。遂至長安善導影堂。大陳薦獻。善導于空中曰。汝依吾事利樂有情。則汝之功。同生安養。又逢一僧謂曰。汝欲化人。當往新定。言訖而隱。新定今嚴州也。至彼。人尚無識者。康乃乞錢誘小兒與之約曰。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與汝一錢。小兒務得其錢。隨聲念之。後月余小兒念佛求錢者衆。康乃曰。念佛十聲。乃與爾錢。小兒之。如此一年。無長少貴賤。凡見康者。則阿彌陀佛。以故念佛之人。盈于道路。後康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叁級。聚人午夜行道。康升坐。令人面西。康先唱阿彌陀佛。次衆人和之。康唱時。衆見一佛從其口出。連唱十聲則有十佛。若聯珠狀。康雲。汝見佛否。如見佛者。決生淨土。其禮佛人數千。亦有不見者。後囑衆人。當于安養。起增進心。于閻浮提。生厭離心。又雲。汝等此時能見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而亡。
唐並州僧惟岸
惟岸。專修十六觀。因出見觀音劫至二菩薩現于空中。遲久不滅。岸頂禮雨淚而歎曰。幸由肉眼得見聖容。所恨後世無傳。忽有二人。自稱畫工。未展臂間。聖像克就。已而人亦不見。弟子怪而問之。岸曰。此豈畫工哉。又曰。吾之西行。乃其時也。弟子有從我者。當明言之。小童子雲。從師而往。岸曰。必能從我。可歸告父母。父母聞而笑罵之。子乃歸寺。香湯沐浴。于阿彌陀佛像前。趺坐而往。人或告岸。岸撫其背曰。汝事吾者。何乃先去。遂索筆焚香。向所畫菩薩前作偈雲。觀音助遠接。勢至輔遙迎。寶瓶冠上顯。化佛頂前明。俱遊十方刹。持華候九生。願以慈悲手。提獎共西行。遂令弟子助聲念佛。仰目西顧而亡。
唐長安尼淨真
淨真。住長安積善寺。納衣乞食一生無嗔。誦金剛經十萬遍。專精念佛。顯慶五年染疾。告弟子雲。五月內十度見阿彌陀佛。兩度見極樂世界。寶蓮華上童子遊戲。吾得上品往生。言訖。跏趺而去。光照其寺。
唐房翥
翥暴死。至陰府見閻羅王。王曰據案簿。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君承此福。亦合生淨土。故召來相見。翥曰。先許金剛經萬卷。巡禮五臺。未欲往生。王曰。誦經巡禮。固爲好事。不如早生淨土。王知志不可奪。乃放還。以此知。勸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動幽冥也。
唐長安李知遙
知遙善淨土教五會念佛。爲衆師範。後因疾。忽曰。念佛和尚來也。洗漱著衣索香爐。出堂頂禮。乃聞空中說偈雲。報汝李知遙。成功果自招。引君生淨土。將爾上金橋。卻就床坐而化去。衆聞異香。
唐上黨姚婆
姚婆。因範行婆勸念阿彌陀佛。臨終見佛菩薩來迎。告佛言。未與範行婆相別。請佛暫住少時。佛住空中。候範婆至。姚婆立化。
唐並州溫靜文妻
靜文妻。久患在床。靜文勸以念阿彌陀佛。乃念佛二年不絕。遂見淨土。乃告靜文言。我見佛了。後月定去。又以食獻父母雲。今得隨聖往生。願父母及夫專念佛。來西方相見。言訖而終。前叁日。見蓮華大如日輪。
唐張鍾馗
鍾馗。殺雞爲業。忽見一人。著绯衣驅群雞。來叫雲。啄啄四畔。上啄兩目流血。受大痛苦。有僧爲鋪佛像。燒香念阿彌陀佛。兼令鍾馗一心專念忽香氣滿室。安然而終。
唐張善和
善和。殺牛爲業。臨終見牛數頭。作人言雲。汝殺我。善和大恐。告妻雲。急請僧來救我。僧至雲。十六觀經說。若人臨終。地獄相現。至心十稱南谟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淨土。善和雲。便入地獄也。不暇取香爐。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乃雲。我見阿彌陀佛從西來。與我寶座。言訖而終。
石晉鳳翔僧志通
志通。見智者大師淨土儀式。不勝欣抃。不向西唾。不背西坐。專心修進。後見白鶴孔雀成行列西下。又見蓮華光相開合于前。通雲。白鶴孔雀淨土境也。蓮華光相。托生處也。淨土現矣。乃起禮佛。對佛而終。火化時。五色祥雲環覆火上。
國初永明壽禅師
禅師名延壽。本丹陽人。後遷余杭。少誦法華。初爲縣衙校。多折官錢。勘之止是買放生命。罪當死。引赴市曹。錢王使人探之。若顔色變。即斬之。不變來奏。臨斬。顔色不變。乃貸命。遂爲僧。于禅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乃獲觀音辯才。下筆盈卷。著萬…
《龍舒淨土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