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心则随之而存在,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亦不在中间处。如来告诉阿难:你说由于事物作用,种种心念才生出,随著与事物的遇合,心才随之而存在。但是,如果这个心没有本体,则无所谓与它物遇合,如果没有本体而能与它物遇合,那就超出六根六识六种识知之心而无法说清楚了。这种说法不对。如果说心有本体,那么就像你用手摸自己的身体,你能觉知到身体的心,是从身体往外出来识知的呢,还是以身外往内去识知的呢?如果是从内往外出来,它应当先看见自己的体内,如果是从外往内进去,那它应当先看到你的脸。阿难说:看见东西是眼的作用,但是心之意识到东西则不是眼的作用,说心看见并不对。如来说:如果眼能够看见,那么你坐在房间里,门能够看到你吗?门不能看,那么不是代表你已经死了吗?如果眼睛还在,应当看得见东西吧。既然能看见东西,为什么说它已死了呢?阿难,你的能知能觉的心,如果有自身的本体,那它是一个本体,还是有许多个本体?它是遍布在你的身体上呢?还是没有遍布在你的身上?如果识知之心只是一个本体,并且分布在于你的身上,那你用手摸一个肢体时,你的四肢应当同时都有感觉,如果能摸到身体的全部,那就应当无所谓摸了。如果只能摸到某个部位,那么识知之心遍在身体四周就不会成立。如果你的识知之心是许多个本体并且分别各自在你身上,那你自己就是许多个人了,倒底哪一个本体是你呢?如果是那个一心遍布在身体的整体,那你怎么能够知道触摸的身体的哪个部份?如果你是多体之心各遍布在身上,那你摸头时,也就等于是在摸脚,但是本来情形是你能知觉到头,就不能知觉到脚。可是按你所说,你现在却不这样。那么应当知道,心随著与它物的遇合而存在,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我也曾听到如来与文殊菩萨等人谈论到实相问题。那时世尊也说,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就像我所想的,心在内不能有所见,心在外,又不能与我相干,由于在内无所谓认知.,所以心不会在内。由于身体和心能相知相识,所以心在外也是不对的。由心和身,内和外能够相知,那么,它是处在内与外的中间吧?如来说:你说心在内外的中间吧?在中间则不会迷惑,应当确有一个地方。但是,你指出中间,这中间又在哪里?中间是在它在的地方呢?还是就在身上?如果就在身上,那它在身体表面上,就不能说它是在中间。如果它在身体的中间,就同在内一样,也不是在中间。如果有所在之处,那就应当能标示出来,如果在无所标示的地方,那就等于没有这个地方。此时,即使有标示,这标示也是无固定场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像人就是一个标示,这标示是中的时候,如果从东面看他,他则处在西面,从南面看他,他则处在北面。标示之物已然如此混乱模糊,心更是会杂乱无章了。阿难说:我说的中,不是这两种,正如世尊所说,眼睛所以能够以事物为缘而发生作用,那是因为当中生出了眼睛的识知作用。眼睛能分别认知事物,事物本来没有认知,由于识知产生在它那里,心也就处在那里了。如来说:你的心如果处在“根”和事物世界之中间,那么,这个心的本体是兼连“根”和“尘”两端呢?或者不兼连根、尘两端?如果这个心体兼连根尘两端,那么,事物世界体多杂乱,事物又不是心的本体,因此它们势必矛盾对立,哪里还能说什么持中呢!既然不是兼连二体,那么,心就不能去认知事物,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体性,中也就没有任何标志了。所以你应当知道,说心在内外的中间,也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阿难对如来说:以前我曾看到世尊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在一起宏扬佛法,常常说道,心的知觉认识的本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不在一切地方,心不执著在一切事物之上,这就是心的本性,那么我不执著于一切之上,这算不算心的本性呢?如来告诉阿难:你说心的知觉认识本性不在一切地方,世间这所有的天上地下水中一切事物,你都不去执著在其中,那么你的心是在还是不在呢?你的心不在就如龟壳上长毛、兔头上长角完全空无所有,那还说什么执著不执著呢?说不执著,就不能说它不在,没有任何形态外相才是不在,只要不是空无的就会有形态外相,有外相就是在,这时还说什么不执著一切事物?所以应当知道,认定不执著一切事物就是知觉认识心的本性,这也是不对的。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媱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这时候,阿难在大众中从座上站起来,裸出右肩,跪下右膝,合掌敬礼,恭敬地对如来说: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子,一向得到如来的慈爱,现在虽然出家了,但是仍然依持如来的怜爱而骄傲放纵,既使是博学多闻,仍然没有达到解脱一切烦恼的无上果位,所以不能降伏娑毗罗魔咒,反而被其伤害,陷在淫室之中。这都是由于不能真知佛的真心境界的结果。祈望世尊发大慈大悲怜心,为我们指引无上正等正定的道路,让一切断绝善行或一切不成佛者,堕入那恶浊之地去吧!说完后,阿难即匍伏在地,与在场众人一起衷心祈求如来的教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这时,只见如来佛的脸上放射出奇光异彩,像千百个太阳那样明亮闪耀。一时,普天之下,大地震动,万众和悦,十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的国土上,一瞬间现出佛的威仪神明,所有世界融合成为一个佛的世界,这当中所有大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土上顶礼合掌,聆听佛的教诲。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如来对阿难说:一切众生从久远以来,就有种种的妄想狂念和烦恼,造成种种恶欲的根柢,它们相集相聚在一起,至使各位修行求解脱之人,不能成就佛的无上智慧,只能造就像声闻、缘觉那样的修行人以及种种旁门左道乃至魔法鬼术的邪术。这都是因为不能知道有两种根本的缘故。糊涂杂乱的修行,就像煮食河沙作为美味一样,既使经历了万千劫后,也终究不能成功。是哪两种根本呢?阿难,第一种是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就是你与众人都以依持外物的认知心,自以为就是生死的本性。第二种是开始以来的菩提涅槃的清净本休,就是你与众人的一切识本来精粹光明,能产生攀缘一切的能力,而唯独对这个本来精粹光明的识,攀缘的力量却不能达到它,结果自然就是自己遗弃了本来明澈的本性,虽然时时勤苦修习,终究不能有所觉悟,不免就会陷入那些各种不同的生死恶趣之中。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你要超入无上正等正定的道路,发愿要拔脱生死苦海,那么,现在我再问你。说罢,如来举起金色手臂,收屈起五轮手指,对阿难说:你能看见吗?阿难回答:能看见。如来说:你看见什么?阿难回答:我看见到如来佛,举臂屈指握为光明拳,照耀著我的心和眼。如来说:你用什么看见的?阿难回答:我和大家一样,…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