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心則隨之而存在,心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處。如來告訴阿難:你說由于事物作用,種種心念才生出,隨著與事物的遇合,心才隨之而存在。但是,如果這個心沒有本體,則無所謂與它物遇合,如果沒有本體而能與它物遇合,那就超出六根六識六種識知之心而無法說清楚了。這種說法不對。如果說心有本體,那麼就像你用手摸自己的身體,你能覺知到身體的心,是從身體往外出來識知的呢,還是以身外往內去識知的呢?如果是從內往外出來,它應當先看見自己的體內,如果是從外往內進去,那它應當先看到你的臉。阿難說:看見東西是眼的作用,但是心之意識到東西則不是眼的作用,說心看見並不對。如來說:如果眼能夠看見,那麼你坐在房間裏,門能夠看到你嗎?門不能看,那麼不是代表你已經死了嗎?如果眼睛還在,應當看得見東西吧。既然能看見東西,爲什麼說它已死了呢?阿難,你的能知能覺的心,如果有自身的本體,那它是一個本體,還是有許多個本體?它是遍布在你的身體上呢?還是沒有遍布在你的身上?如果識知之心只是一個本體,並且分布在于你的身上,那你用手摸一個肢體時,你的四肢應當同時都有感覺,如果能摸到身體的全部,那就應當無所謂摸了。如果只能摸到某個部位,那麼識知之心遍在身體四周就不會成立。如果你的識知之心是許多個本體並且分別各自在你身上,那你自己就是許多個人了,倒底哪一個本體是你呢?如果是那個一心遍布在身體的整體,那你怎麼能夠知道觸摸的身體的哪個部份?如果你是多體之心各遍布在身上,那你摸頭時,也就等于是在摸腳,但是本來情形是你能知覺到頭,就不能知覺到腳。可是按你所說,你現在卻不這樣。那麼應當知道,心隨著與它物的遇合而存在,這種認識是不對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複內無見。當在中間。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爲在。爲複在處。爲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爲有所表。爲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爲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爲緣。生于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爲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爲複兼二。爲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爲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爲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我也曾聽到如來與文殊菩薩等人談論到實相問題。那時世尊也說,心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就像我所想的,心在內不能有所見,心在外,又不能與我相幹,由于在內無所謂認知.,所以心不會在內。由于身體和心能相知相識,所以心在外也是不對的。由心和身,內和外能夠相知,那麼,它是處在內與外的中間吧?如來說:你說心在內外的中間吧?在中間則不會迷惑,應當確有一個地方。但是,你指出中間,這中間又在哪裏?中間是在它在的地方呢?還是就在身上?如果就在身上,那它在身體表面上,就不能說它是在中間。如果它在身體的中間,就同在內一樣,也不是在中間。如果有所在之處,那就應當能標示出來,如果在無所標示的地方,那就等于沒有這個地方。此時,即使有標示,這標示也是無固定場所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就像人就是一個標示,這標示是中的時候,如果從東面看他,他則處在西面,從南面看他,他則處在北面。標示之物已然如此混亂模糊,心更是會雜亂無章了。阿難說:我說的中,不是這兩種,正如世尊所說,眼睛所以能夠以事物爲緣而發生作用,那是因爲當中生出了眼睛的識知作用。眼睛能分別認知事物,事物本來沒有認知,由于識知産生在它那裏,心也就處在那裏了。如來說:你的心如果處在“根”和事物世界之中間,那麼,這個心的本體是兼連“根”和“塵”兩端呢?或者不兼連根、塵兩端?如果這個心體兼連根塵兩端,那麼,事物世界體多雜亂,事物又不是心的本體,因此它們勢必矛盾對立,哪裏還能說什麼持中呢!既然不是兼連二體,那麼,心就不能去認知事物,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體性,中也就沒有任何標志了。所以你應當知道,說心在內外的中間,也是不對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阿難對如來說:以前我曾看到世尊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在一起宏揚佛法,常常說道,心的知覺認識的本性、,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不在一切地方,心不執著在一切事物之上,這就是心的本性,那麼我不執著于一切之上,這算不算心的本性呢?如來告訴阿難:你說心的知覺認識本性不在一切地方,世間這所有的天上地下水中一切事物,你都不去執著在其中,那麼你的心是在還是不在呢?你的心不在就如龜殼上長毛、兔頭上長角完全空無所有,那還說什麼執著不執著呢?說不執著,就不能說它不在,沒有任何形態外相才是不在,只要不是空無的就會有形態外相,有外相就是在,這時還說什麼不執著一切事物?所以應當知道,認定不執著一切事物就是知覺認識心的本性,這也是不對的。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爲彼所轉。溺于媱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衆。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這時候,阿難在大衆中從座上站起來,裸出右肩,跪下右膝,合掌敬禮,恭敬地對如來說:我是如來最小的弟子,一向得到如來的慈愛,現在雖然出家了,但是仍然依持如來的憐愛而驕傲放縱,既使是博學多聞,仍然沒有達到解脫一切煩惱的無上果位,所以不能降伏娑毗羅魔咒,反而被其傷害,陷在淫室之中。這都是由于不能真知佛的真心境界的結果。祈望世尊發大慈大悲憐心,爲我們指引無上正等正定的道路,讓一切斷絕善行或一切不成佛者,墮入那惡濁之地去吧!說完後,阿難即匍伏在地,與在場衆人一起衷心祈求如來的教誨。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這時,只見如來佛的臉上放射出奇光異彩,像千百個太陽那樣明亮閃耀。一時,普天之下,大地震動,萬衆和悅,十方世界如微塵一樣多的的國土上,一瞬間現出佛的威儀神明,所有世界融合成爲一個佛的世界,這當中所有大菩薩,都在自己的國土上頂禮合掌,聆聽佛的教誨。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如來對阿難說:一切衆生從久遠以來,就有種種的妄想狂念和煩惱,造成種種惡欲的根柢,它們相集相聚在一起,至使各位修行求解脫之人,不能成就佛的無上智慧,只能造就像聲聞、緣覺那樣的修行人以及種種旁門左道乃至魔法鬼術的邪術。這都是因爲不能知道有兩種根本的緣故。糊塗雜亂的修行,就像煮食河沙作爲美味一樣,既使經曆了萬千劫後,也終究不能成功。是哪兩種根本呢?阿難,第一種是無始以來的生死根本,就是你與衆人都以依持外物的認知心,自以爲就是生死的本性。第二種是開始以來的菩提涅槃的清淨本休,就是你與衆人的一切識本來精粹光明,能産生攀緣一切的能力,而唯獨對這個本來精粹光明的識,攀緣的力量卻不能達到它,結果自然就是自己遺棄了本來明澈的本性,雖然時時勤苦修習,終究不能有所覺悟,不免就會陷入那些各種不同的生死惡趣之中。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複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爲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衆。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爲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爲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你要超入無上正等正定的道路,發願要拔脫生死苦海,那麼,現在我再問你。說罷,如來舉起金色手臂,收屈起五輪手指,對阿難說:你能看見嗎?阿難回答:能看見。如來說:你看見什麼?阿難回答:我看見到如來佛,舉臂屈指握爲光明拳,照耀著我的心和眼。如來說:你用什麼看見的?阿難回答:我和大家一樣,…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