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5.2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六)
释传道主讲
〈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释颂义及因缘
5.莫学小道 以信邪见
莫习放荡 令增欲意
莫,音(木)bok8文独切
小,音(少)siau2时矫切
荡,音(洞)tong7地旺切
增,音(晶)cheng1精经切
此颂中的「小道」,意同「外道」──泛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修道者。以其『心外求道』,故称其为『外道』;不过,后世多隐含贬抑排斥之意。中国文字,大凡冠上个『小』字,除了待大名小,一般多语含轻贬。称「小道」,盖因其邪见邪行,只会引人偏离正道、招感苦果,而不能体证真理、究竟苦边,故名「小道」。
本颂意在警醒为佛弟子,切「莫学」习那令人增长愚痴烦恼的偏邪「小道」,而「以」崇「信」邪知「邪见」为尚。倘于世间的是非善恶不能正知,又复不能正见行善为恶的行为价值(异熟业感果报),与此诸行为所残留发业润生的潜能,以及确有凡圣的境界差别。又复不思从个己的思想、行为端正改造,以释解身心的缠缚、环境的逼恼;而只徒然妄想改变现生的苦报,那是缘木求鱼,终不可得!
要知道:现生的苦果,除了过去生以来的业因所招感,最主要仍依今生的现缘──无明爱染而熏发。所以,想改变现生,乃至来世的苦果,唯有调整自己习以成性的思想、观念,依佛法真理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因果观,并彻底改造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依佛法得新生,才能真正地趋吉避凶。设若不从根本着眼,却意图藉助外在的祈愿、禳灾、持咒、灌顶,甚而改运、改风水地理等,来达到兴福免难,那是邪知邪见!依此邪见而发为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以至邪念、邪定,更是苦上加苦而难得出期!往往还要落得人财两失,甚至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
尤有拨无因果的一流,每每抱持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纵情逸乐、为所欲为。待得乐极生悲,不免又是不明所以地急病乱投医一番。所以,不论出家或在家弟子,均应守身摄意,依佛所教,如法修行,切「莫」任自己浸「习」在「放荡」身行的尘欲中,认邪为正,以苦为乐,徒「令」添「增」对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境界的染「意」。当唯有依佛法正见,涤尽无始以来的烦恼业习,进而发为如法、如理、如分的正行,才有真正的安稳可得!
6.善修法行学诵莫犯
行道无忧 世世常安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诵,音(上)siong7时共切
莫,音(木)bok8文独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所谓「善」于「修」学佛法者,除应本着与生俱来的生得慧以分别善恶(知),具足惭愧心(情)以向于道德,并且不放逸(意)于道德的实践之外,还须以此道德的三善根作为基础,而亲近善知识、多闻正法、如理思惟、如「法」次第而修「行」(法次法向)。
重要的是,从听闻「学」习而来的正法,于理解之后能够明记不忘却,持「诵莫」违「犯」。当内心有了无明贪瞋等烦恼,又能够正念现前、忆持对治。如此日复一日地调御自己的身心与言行,必能因为恶止、善行,进向净化提升,而使身语意行越发如法、如理、如分。
但是,身处这五浊恶世,光只有自己止恶、行善,是并不足够的。我虽有良善的道德不恼害众生,众生却可能由于错综复杂的宿因现缘而多方恼害于我,从而引发我们内心的贪瞋痴与之相应。不仅如此,现世间不公不义、令人气短之事,亦所在多有、俯拾皆是。这一切,唯有透过智慧正观因缘,才不致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愤世嫉俗者,或者放弃道德的随波逐流者。那么,对于道德的坚持,将不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是再大的权位、名利,都不能使自己撼摇、腐化。果能若此,才真正堪称「行道无忧」,而能「世世常安」!
7.敏学摄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灭得安
摄,音【涩】siap4时劫切
慎,音(肾)sin7时近切
到,音(倒)t3地告切
不,音【拂】put4边骨切
死,一音(史)su2时矩切
一音(始)si2时纪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学佛修道要日有所进,不论出家、在家,必得勤「敏」善「学」、励行不坠,方得成就。所谓的勤敏善学,并不是指诵经诵了多少部,念佛念了几万声,持咒持了若干回,或者打过几次的佛七与禅七。而是自己是否常在心地上用功,是否时时检束自己,「摄」持「身」心、观照身心,使身心得向净善调柔。
尤其「常」应「慎思」谨「言」、行止如法──不但身不行杀生、偷盗(不与而取)、邪淫等恶业;口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恶言;意念更要远离贪欲、瞋恚与邪见。但这只是消极的止恶,就积极面而言,不仅不杀生而又能护生,不仅不偷盗而又有布施,不仅不破坏他人家庭的感情,而又能劝人和合。除了不说谎言以欺骗,不搬弄是非以离间,不说尖酸刻薄、诲盗诲淫的话,以使人难堪而外,还要说诚实语、和合语、柔软语、真实语。而内心上不但没有贪心,更有喜舍心;不但没有瞋恨心,更有慈悲心;不但没有愚痴无明,而更有正见智慧。
这之中,为了实现人生世间的和乐善生,语业的净化,毋宁说有其相对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语言原是为了表达个己的思想与情感,但是话一经说出口,即如覆水难收回。一句善意的、体己的话语,可能挽救一个堕落的生命,安慰一个失意的心灵;而一句充满敌意、尖酸刻薄的话,却可能将一个人推入无边的恨海、烦恼的深渊。当然也可能启动对方的『自动防御系统』,而遭受对方言语或行为的『反扑』。所以,说话当真不可不慎哪!
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同样的,『有诸外』,也必然有其内里的思想观念,作为其原动力。人类的言语、行为,原赖于心念的审虑、决定而发动,因此归根究底,仍须在心地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嘴皮上)──认识自己,也认识自己在面对不同的人、事、物时,所应当扮演的角色功能与表达、反应。一个不能认识自己又欠缺反省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对别人有真诚的了解与同情的;内心上,这仍属于无明痴分,不得见真理!
要知道:广大的慈悲,来自于智慧的深观;深观的智慧,才孕育出彻骨彻髓的真慈悲──这慧观,正是以个己的身心世界,作为其最初的观境与下手处。而这一艘以正见为舵的般若船,正「是」运载自己「到」达不生「不死」的涅槃岸去的舟航;依此而开展出来的身语意「行」,才有趋向寂「灭」,而「得」究竟「安」稳的可能!否则尽管事功彪炳、福业深厚,仍是一介流转生死的愚痴凡夫!
8.非务勿学 是务宜行
已知可念 则漏得灭
勿,音(物)but8文滑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已,音(以)i2英己切
漏,音(路)lo7柳度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如前所说,修学佛法,当善分别善恶邪正、法与非法。若「非」善法──不是利人利己或损己以利人的事「务」,则「勿学」勿行。如果「是」有益利于和乐善生,乃至导向涅槃至善的事「务」,则宜学「宜行」。从且学且行、学行相顾之中,证验已学「已知」的佛法,那佛法就不再仅是片面的名词概念,或者死板板的理论知识;而是活泼泼地,与我们的生命融然为一的亲切体验。由此,对于佛法的理解更深了,信心更坚固了,也就更加引发自己深入法奥的愿欲。当不同的境界来临,随「可」忆「念」曾习过的法门,以对治内心的贪、瞋、痴、慢、疑等烦恼病。久而久之,内心的烦动恼害日薄,终「则」烦恼「漏」尽,而「得」证寂「灭」无生。
9.见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健行 是谓贤明
夫,音(扶)hu5喜渠切
健,音(件)kian7求喜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谓,音(胃)ui5英跪切
学佛而能真正「见」佛「法」身,向是佛弟子修学佛法的终极目标。何谓『见佛法身』呢?释尊尝说言:『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1,可知能正见缘起──佛法不共他教的特质,方可谓为『见佛法身』。佛之所以为佛,也就是因为证见了缘起法性。
缘起,不但说明了世间是什么,更推究了世间何以如此的因缘,以及超脱世间苦集的方法。所以,佛说:『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2正观世间事事物物所以如此而不如彼的因缘条件,从而循着灭苦道迹前行,即可离染向净趋于寂灭。尽管此生不一定能得解脱,但至少从察因知缘中,正知现生果报之所由来,全缘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集。不是偶然,不是上天的赏罚,不是父母先祖的余荫余殃,更非命中注定、无可抗力。而是只要突破自己的无明爱见,一切就充满光明的希望! 透视了这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缘起法则,佛弟子自当知所简择以「利身」心的善法,而唾弃残害慧命的恶法。因为他深知何因何缘足堕恶趣,何因何缘能这样(「夫」,指示形容词,作『这样』解)「到善方」,何因何缘流转轮回,何因何缘正向解脱。在未达涅槃无生的彼岸之前,苦乐参半的人间较诸他道,毕竟还是适合佛法修学,而为诸天所赞仰的善处。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何况自己还完具六根,又已于佛法生信;「知」晓这样的法义「利」益,佛弟子遂发以无比的精进力,勇猛善「健」地「行」践佛法。如「是」持之以恒地修习复修习,烦恼恶法遂逐渐远离,福慧善法遂逐日增长,虽然还未臻至圆满境地,但亦可「谓贤明」的佛徒表率了!
※ ※ ※ ※ ※ …
《法句经讲记(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