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5.22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六)
釋傳道主講
〈教學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釋頌義及因緣
5.莫學小道 以信邪見
莫習放蕩 令增欲意
莫,音(木)bok8文獨切
小,音(少)siau2時矯切
蕩,音(洞)tong7地旺切
增,音(晶)cheng1精經切
此頌中的「小道」,意同「外道」──泛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修道者。以其『心外求道』,故稱其爲『外道』;不過,後世多隱含貶抑排斥之意。中國文字,大凡冠上個『小』字,除了待大名小,一般多語含輕貶。稱「小道」,蓋因其邪見邪行,只會引人偏離正道、招感苦果,而不能體證真理、究竟苦邊,故名「小道」。
本頌意在警醒爲佛弟子,切「莫學」習那令人增長愚癡煩惱的偏邪「小道」,而「以」崇「信」邪知「邪見」爲尚。倘于世間的是非善惡不能正知,又複不能正見行善爲惡的行爲價值(異熟業感果報),與此諸行爲所殘留發業潤生的潛能,以及確有凡聖的境界差別。又複不思從個己的思想、行爲端正改造,以釋解身心的纏縛、環境的逼惱;而只徒然妄想改變現生的苦報,那是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要知道:現生的苦果,除了過去生以來的業因所招感,最主要仍依今生的現緣──無明愛染而熏發。所以,想改變現生,乃至來世的苦果,唯有調整自己習以成性的思想、觀念,依佛法真理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因果觀,並徹底改造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依佛法得新生,才能真正地趨吉避凶。設若不從根本著眼,卻意圖藉助外在的祈願、禳災、持咒、灌頂,甚而改運、改風水地理等,來達到興福免難,那是邪知邪見!依此邪見而發爲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以至邪念、邪定,更是苦上加苦而難得出期!往往還要落得人財兩失,甚至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
尤有撥無因果的一流,每每抱持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縱情逸樂、爲所欲爲。待得樂極生悲,不免又是不明所以地急病亂投醫一番。所以,不論出家或在家弟子,均應守身攝意,依佛所教,如法修行,切「莫」任自己浸「習」在「放蕩」身行的塵欲中,認邪爲正,以苦爲樂,徒「令」添「增」對于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境界的染「意」。當唯有依佛法正見,滌盡無始以來的煩惱業習,進而發爲如法、如理、如分的正行,才有真正的安穩可得!
6.善修法行學誦莫犯
行道無憂 世世常安
行,音(幸)heng7喜競切
誦,音(上)siong7時共切
莫,音(木)bok8文獨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所謂「善」于「修」學佛法者,除應本著與生俱來的生得慧以分別善惡(知),具足慚愧心(情)以向于道德,並且不放逸(意)于道德的實踐之外,還須以此道德的叁善根作爲基礎,而親近善知識、多聞正法、如理思惟、如「法」次第而修「行」(法次法向)。
重要的是,從聽聞「學」習而來的正法,于理解之後能夠明記不忘卻,持「誦莫」違「犯」。當內心有了無明貪瞋等煩惱,又能夠正念現前、憶持對治。如此日複一日地調禦自己的身心與言行,必能因爲惡止、善行,進向淨化提升,而使身語意行越發如法、如理、如分。
但是,身處這五濁惡世,光只有自己止惡、行善,是並不足夠的。我雖有良善的道德不惱害衆生,衆生卻可能由于錯綜複雜的宿因現緣而多方惱害于我,從而引發我們內心的貪瞋癡與之相應。不僅如此,現世間不公不義、令人氣短之事,亦所在多有、俯拾皆是。這一切,唯有透過智慧正觀因緣,才不致讓自己成爲一個有道德的憤世嫉俗者,或者放棄道德的隨波逐流者。那麼,對于道德的堅持,將不僅『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而是再大的權位、名利,都不能使自己撼搖、腐化。果能若此,才真正堪稱「行道無憂」,而能「世世常安」!
7.敏學攝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滅得安
攝,音【澀】siap4時劫切
慎,音(腎)sin7時近切
到,音(倒)t3地告切
不,音【拂】put4邊骨切
死,一音(史)su2時矩切
一音(始)si2時紀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學佛修道要日有所進,不論出家、在家,必得勤「敏」善「學」、勵行不墜,方得成就。所謂的勤敏善學,並不是指誦經誦了多少部,念佛念了幾萬聲,持咒持了若幹回,或者打過幾次的佛七與禅七。而是自己是否常在心地上用功,是否時時檢束自己,「攝」持「身」心、觀照身心,使身心得向淨善調柔。
尤其「常」應「慎思」謹「言」、行止如法──不但身不行殺生、偷盜(不與而取)、邪淫等惡業;口不說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等惡言;意念更要遠離貪欲、瞋恚與邪見。但這只是消極的止惡,就積極面而言,不僅不殺生而又能護生,不僅不偷盜而又有布施,不僅不破壞他人家庭的感情,而又能勸人和合。除了不說謊言以欺騙,不搬弄是非以離間,不說尖酸刻薄、誨盜誨淫的話,以使人難堪而外,還要說誠實語、和合語、柔軟語、真實語。而內心上不但沒有貪心,更有喜舍心;不但沒有瞋恨心,更有慈悲心;不但沒有愚癡無明,而更有正見智慧。
這之中,爲了實現人生世間的和樂善生,語業的淨化,毋甯說有其相對的重要性與迫切性。語言原是爲了表達個己的思想與情感,但是話一經說出口,即如覆水難收回。一句善意的、體己的話語,可能挽救一個墮落的生命,安慰一個失意的心靈;而一句充滿敵意、尖酸刻薄的話,卻可能將一個人推入無邊的恨海、煩惱的深淵。當然也可能啓動對方的『自動防禦系統』,而遭受對方言語或行爲的『反撲』。所以,說話當真不可不慎哪!
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同樣的,『有諸外』,也必然有其內裏的思想觀念,作爲其原動力。人類的言語、行爲,原賴于心念的審慮、決定而發動,因此歸根究底,仍須在心地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嘴皮上)──認識自己,也認識自己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時,所應當扮演的角色功能與表達、反應。一個不能認識自己又欠缺反省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對別人有真誠的了解與同情的;內心上,這仍屬于無明癡分,不得見真理!
要知道:廣大的慈悲,來自于智慧的深觀;深觀的智慧,才孕育出徹骨徹髓的真慈悲──這慧觀,正是以個己的身心世界,作爲其最初的觀境與下手處。而這一艘以正見爲舵的般若船,正「是」運載自己「到」達不生「不死」的涅槃岸去的舟航;依此而開展出來的身語意「行」,才有趨向寂「滅」,而「得」究竟「安」穩的可能!否則盡管事功彪炳、福業深厚,仍是一介流轉生死的愚癡凡夫!
8.非務勿學 是務宜行
已知可念 則漏得滅
勿,音(物)but8文滑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已,音(以)i2英己切
漏,音(路)lo7柳度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如前所說,修學佛法,當善分別善惡邪正、法與非法。若「非」善法──不是利人利己或損己以利人的事「務」,則「勿學」勿行。如果「是」有益利于和樂善生,乃至導向涅槃至善的事「務」,則宜學「宜行」。從且學且行、學行相顧之中,證驗已學「已知」的佛法,那佛法就不再僅是片面的名詞概念,或者死板板的理論知識;而是活潑潑地,與我們的生命融然爲一的親切體驗。由此,對于佛法的理解更深了,信心更堅固了,也就更加引發自己深入法奧的願欲。當不同的境界來臨,隨「可」憶「念」曾習過的法門,以對治內心的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病。久而久之,內心的煩動惱害日薄,終「則」煩惱「漏」盡,而「得」證寂「滅」無生。
9.見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健行 是謂賢明
夫,音(扶)hu5喜渠切
健,音(件)kian7求喜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謂,音(胃)ui5英跪切
學佛而能真正「見」佛「法」身,向是佛弟子修學佛法的終極目標。何謂『見佛法身』呢?釋尊嘗說言:『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1,可知能正見緣起──佛法不共他教的特質,方可謂爲『見佛法身』。佛之所以爲佛,也就是因爲證見了緣起法性。
緣起,不但說明了世間是什麼,更推究了世間何以如此的因緣,以及超脫世間苦集的方法。所以,佛說:『我論因說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2正觀世間事事物物所以如此而不如彼的因緣條件,從而循著滅苦道迹前行,即可離染向淨趨于寂滅。盡管此生不一定能得解脫,但至少從察因知緣中,正知現生果報之所由來,全緣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惡業集。不是偶然,不是上天的賞罰,不是父母先祖的余蔭余殃,更非命中注定、無可抗力。而是只要突破自己的無明愛見,一切就充滿光明的希望! 透視了這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佛弟子自當知所簡擇以「利身」心的善法,而唾棄殘害慧命的惡法。因爲他深知何因何緣足墮惡趣,何因何緣能這樣(「夫」,指示形容詞,作『這樣』解)「到善方」,何因何緣流轉輪回,何因何緣正向解脫。在未達涅槃無生的彼岸之前,苦樂參半的人間較諸他道,畢竟還是適合佛法修學,而爲諸天所贊仰的善處。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何況自己還完具六根,又已于佛法生信;「知」曉這樣的法義「利」益,佛弟子遂發以無比的精進力,勇猛善「健」地「行」踐佛法。如「是」持之以恒地修習複修習,煩惱惡法遂逐漸遠離,福慧善法遂逐日增長,雖然還未臻至圓滿境地,但亦可「謂賢明」的佛徒表率了!
※ ※ ※ ※ ※ …
《法句經講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