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 ※
台湾现代的佛弟子,拜文化出版、传播资讯蓬勃发展之利,论修学佛法,是比四十几年前,我们学佛那时候,要容易,也便利地多了!记得当时,大藏经是束诸藏经阁,供人礼拜庋藏的,别说讲经弘法的法会不多、法师难得,即连佛学相关书籍都一册难求。想听个经,通常是下了工,也顾不得饥肠辘辘,就赶紧骑着铁马,到临时借来的弘法场地去打扫、摆课桌椅。下了课,将场地回复原状,再踏着月色回到住处,吃饭、洗澡。洗完澡,利用夜阑人静打坐个把钟头,然后才上床就寝。
想看佛书,得去向人借来逐字逐字地抄,就别提有什么佛学工具书可资参考了!这固然因为当时的时代环境所使然,但稀有难得与匮乏难求,却使我们倍加珍惜听闻得来的佛法,而更认真地修学佛法。反观现代的佛弟子,汗牛充栋的佛教出版品、有声书,人才辈出的青壮年弘法大德宣扬佛法,四处林立的佛学班、读书会、共修会、慈善团体,即连佛教图书馆亦较从前普及许多。佛学资讯的容易取得,尽管为现代佛弟子降低了修学佛法的困难度,却未得到佛弟子更多的珍惜、感恩与用心修学,反倒因为资讯、异说纷纭,而造成其无所适从,甚或尽弃不顾的下场。
这不禁令我想起《百喻经》3里头的一则故事,故事说到有个疲累已极的旅人,在历经长途的跋涉之后,饥渴交集地四处找水喝;后来经人指点,寻到了一条大河。当他好不容易来到河边,原以为他会整个人跳下去喝个痛快的,却见他瞪着淙淙的流水兀自发楞。旁人见了,忍不住问他说:『咦?你不是口渴得很吗?怎不喝呢?』他回瞪了问话的人一眼,却道:『这么大的一条河,我怎么喝得完呢?』因为喝不完,所以干脆不喝,宁愿干渴而死,这故事也真是反讽入骨了!
佛法或者真如大海般既深且广,但确有其一以贯之的纲目可资依循,哪怕仅取一瓢饮,都足以让人受用无穷了,何况是深入佛法义海?所以奉劝诸位善加把握这难得的人身,敏学勤修佛法,才不负此人身!
10.起觉义者 学灭以固
着灭自恣 损而不兴
着,音(筑)tiok8地局切
恣,音(注)tsu3精句切
损,音(笋)sun2时准切
兴,音(兄)heng1喜经切
众生,是离不了忧悲苦恼的,因为这身心世间即是纯大苦聚集。不但在生理上,有生、老、病、死苦;就社会关系而言,有亲爱别离与怨憎会遇苦;面对自然界,更有所求不得的诸多苦痛,真是『世间苦唯尔』!
佛所以说世间是苦──『为无常故』。存在的一切,莫不时时在迁流变动中无常逝去,不可捉摸、无可主宰。有时我们的内心还沉醉在那样愉悦的情境中,但不知何时,这愉悦的情境已悄然生变;心里还不希望改变,外境却无法为我停驻,是苦。有时内心的喜好已然改变,而原先的情境却仍一成不变的持续,也是苦。又有时,我们痛恶那样的情境而亟思予以拒斥,可它却偏偏不动如山,恒为恼害。想改变不适意的外境,使合于己意而不可得,更是苦!
在众苦缠绕中,若有人「起」了一念心,想要探求苦的原因从何集起,并立意「觉」悟宇宙人生的真「义」,以追寻那无苦的清凉自在「者」,那他必然会精勤地修「学灭」苦之道,并「以」其坚「固」恒持的信心与毅力,勇猛前进!
佛法的修学,固然以除灭诸苦为目标,更以破除我我所见为主要。设若在修道的过程,我见未除,又执「着」有一个涅槃寂「灭」的实体可得(顺道法爱生),而任「自」己「恣」意盘算自己修行的『业绩』为何,那也只是从执着我与我所相对的世间,转而执求一个出世解脱罢了!本质上并无太大的不同。这对解脱道或菩提道的修行者而言,都是一种障碍「损」失「而不」能「兴」发其破除无明缠缚。
《金刚经》上,世尊与须菩提的对话,即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世尊问须菩提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亦复如是)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呢?因为实无有一法名为须陀洹,名为斯陀含,乃至阿那含、阿罗汉。只是因着其断惑证真的浅深,而名得证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倘若一个断尽烦恼惑的阿罗汉,还有『我得证阿罗汉道』的这么一念,可见他仍执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其实仅有一相──就是我相未除!怎可能是开悟解脱的圣者呢?
《大智度论》上也说:『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4可见执着与般若智慧是互不相生的,因此佛法的修学,不论止恶、行善,均应以清净身心、放舍我执为目标。越修习,我执越淡薄;越修习,心地越调柔;越修习,越没有身段;越修习,慈悲摄众的力量越强,般若智慧越增长,而言行举止益发内敛安详。就如一个身怀绝世武功的侠者,外表定绝非耀武扬威、趾高气昂的──而只是一如平常──没有刺眼的光芒,没有骄人的气焰,而只是平凡!倘若世间凡夫尚且可达如此的境界,那一个历经佛法熏陶,尽断烦恼疑惑的出世圣者,定当别有一番脱俗的胜貌才是!学佛,当如是学!(待续)
注释:
1.《佛说稻 经》(大正16.817a)原文为:「弥勒语舍利弗言:『佛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
2.《杂阿含经》卷二.五三经(大正2.12c)
3.《百喻经》「渴见水喻」(大正4.543c4.《大智度论》卷十八(大正25.190c)
《法句经讲记(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