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人事物,同样的景致,同样的境遇,带给不同个人的苦与乐,则有其差异性。所以同样的一轮明月,在我们内心不同的情绪期待下,可能引发或苦或乐、或悲或喜的不同感受;而对他人来说,这轮明月的意义与所引发的苦乐、悲喜,也定是与自己截然不同的。
苦与乐,既因人、因时地因缘等等差异,而被不同的定义与感受着,显见苦乐无常,而且无一不变的实体存在(无我)。只要其中的任一因缘改变,必将造成它本质上与内容上的变化。于是,想要快乐的,不再能够快乐了!不想要痛苦的,痛苦却不请而自来!
然世间几乎人人都想快乐,而不想痛苦,可是别说苦乐的因缘,我们很难加以掌握了,即使自己那个想快乐、想不苦的心,我们都无法主宰呢!因为我们都不能无缘无故地就自己快乐起来(除非精神异常),所以我们只好随逐着外境的因缘流变,而或苦或乐、或哭或笑,不能自已!什么时候才得恒久的快乐,而没有忧苦呢?依佛法说,证涅槃、悟无生,才得究竟乐;但就我辈凡夫而言,能够少欲知足、恬淡无求,随缘随分地受用一切,至少是可以减些痛苦烦忧的!
最起码,我们在日常做得到的,就是生活简单朴素,而且不要养成『不能一日无此君』的习惯。有些人非常讲究,生活上一定非什么不吃,非什么不喝,非什么不用,非什么不穿,非什么车不开。……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万一外界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或者自己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变,无法再作同样的享受,那可就痛苦异常了!西洋人讲了一句话说:『习惯是人的第二生命;人是习惯的奴隶。』真是一点都没错!
就有一次,一位信徒送来了两罐『东方美人茶』,我没有特别留意它,就随手摆进柜子里。一日,正好泡了与信徒分享,不料却被在座的一位信徒拒喝。我正纳闷着,他才告诉我说:这种茶叫做『东方美人茶』,又名『风茶』。原是茶叶嫩芽遭到一种名叫小绿叶蝉(一名浮尘子)的虫吸食过后,所长成的茶芽,意外地竟制作出带有蜂蜜与水果香味的风味茶来。这种茶后来被带到英国,献给英国女王品尝,据说成了英国女王的最爱。因为它来自东方,所以英国女王将它命名为『东方美人茶』。
这位信徒说,这种茶大部分都外销,外销所剩,如果有五十斤,他就五十斤全买;有一百斤,他就一百斤全买。但是常常都缺货,因为茶商还是得照顾到其他客户的需求,不可能全部供应给一个人。这下,他真的很惨了!一喝惯了这种茶,别的茶他就是喝不习惯;而一旦没有这种茶喝,他整个人就像毒瘾发作一般,还比那更难受!所以他后来就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戒掉这种喝东方美人茶的习惯,而且已经戒了五年了!我这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就如同释尊在故事中对五位沙门说的,用功修行是有方法的,但绝不是一天到晚打坐,才叫修行;也不是一天到晚诵经、持咒,才叫修行;修行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比方我们的眼睛见到喜欢的东西,正要起贪心的时候,你觉察到了,就赶快转!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要引诱你,你觉察到了,那赶快转!不要就随它牵引而去。
每晚要入睡之前,一定先虔心内观反省自己:我今天起了贪心吗?起了瞋恨心吗?起了嫉妒心吗?有了非分的想法,做了非分的行为,说了非分的话语吗?如果有,那我们就应该予以适度的调整;没有,那就自己鼓励自己,以后都必须这样去做,这就是在守护我们的六根。
说到「食知自节」,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满困难的。凡夫的世界,毕竟是以美食主义者居多,尽管学佛修行,到底还贪恋着口腹之欲的满足,这所以有些人一见到美食,就往往毫无节制的大快朵颐一番,这是一个极端。而另一个极端,则是过度的压抑自己、刻苦自己;对于修行而言,这两者不免都是各有所偏的。
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1,印顺导师给以广义的解释为:『凡有资益增长作用,都可称为食。』2为了维持个体生命的存续,不消说,饮食是绝对必要的;但我们切勿忘记:依『食』来资益增长这个身体,目的是要好好地修养自己、利乐众生、服务社会的。所以饮食,只要天然、卫生,吃下去有益身心,就可以了!至于还要要求精致、可口、美味,那是贪了!有些人甚至为了追求美味,或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造作杀生的恶业,那真是可悲复可愍了!
世俗人衣、食、住、用,样样讲究享受、讲究排场,甚至要仰赖名牌来显耀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就佛法的修行而言,衣、食、住、用……,无一不是修行,无一不在挑战我们的贪瞋无明。要能少苦,要能与真理之道相应,先从我们对衣食住用的少欲少求做起吧!《八大人觉经》也说:『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3一个人唯其将物欲减至最低,才有时间与空间去追求精神、心灵的净化与提升,也才谈得上随遇而安、随处而随缘自在!(待续)
【注释】:
1.《大集法门经》卷上(大正1.227下)。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新版),页70。
3.《佛说八大人觉经》(大正17.715中)。
《法句经讲记(二十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