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人事物,同樣的景致,同樣的境遇,帶給不同個人的苦與樂,則有其差異性。所以同樣的一輪明月,在我們內心不同的情緒期待下,可能引發或苦或樂、或悲或喜的不同感受;而對他人來說,這輪明月的意義與所引發的苦樂、悲喜,也定是與自己截然不同的。
苦與樂,既因人、因時地因緣等等差異,而被不同的定義與感受著,顯見苦樂無常,而且無一不變的實體存在(無我)。只要其中的任一因緣改變,必將造成它本質上與內容上的變化。于是,想要快樂的,不再能夠快樂了!不想要痛苦的,痛苦卻不請而自來!
然世間幾乎人人都想快樂,而不想痛苦,可是別說苦樂的因緣,我們很難加以掌握了,即使自己那個想快樂、想不苦的心,我們都無法主宰呢!因爲我們都不能無緣無故地就自己快樂起來(除非精神異常),所以我們只好隨逐著外境的因緣流變,而或苦或樂、或哭或笑,不能自已!什麼時候才得恒久的快樂,而沒有憂苦呢?依佛法說,證涅槃、悟無生,才得究竟樂;但就我輩凡夫而言,能夠少欲知足、恬淡無求,隨緣隨分地受用一切,至少是可以減些痛苦煩憂的!
最起碼,我們在日常做得到的,就是生活簡單樸素,而且不要養成『不能一日無此君』的習慣。有些人非常講究,生活上一定非什麼不吃,非什麼不喝,非什麼不用,非什麼不穿,非什麼車不開。……一旦養成這種習慣,萬一外界無法滿足我們的要求,或者自己的經濟狀況有了改變,無法再作同樣的享受,那可就痛苦異常了!西洋人講了一句話說:『習慣是人的第二生命;人是習慣的奴隸。』真是一點都沒錯!
就有一次,一位信徒送來了兩罐『東方美人茶』,我沒有特別留意它,就隨手擺進櫃子裏。一日,正好泡了與信徒分享,不料卻被在座的一位信徒拒喝。我正納悶著,他才告訴我說:這種茶叫做『東方美人茶』,又名『風茶』。原是茶葉嫩芽遭到一種名叫小綠葉蟬(一名浮塵子)的蟲吸食過後,所長成的茶芽,意外地竟製作出帶有蜂蜜與水果香味的風味茶來。這種茶後來被帶到英國,獻給英國女王品嘗,據說成了英國女王的最愛。因爲它來自東方,所以英國女王將它命名爲『東方美人茶』。
這位信徒說,這種茶大部分都外銷,外銷所剩,如果有五十斤,他就五十斤全買;有一百斤,他就一百斤全買。但是常常都缺貨,因爲茶商還是得照顧到其他客戶的需求,不可能全部供應給一個人。這下,他真的很慘了!一喝慣了這種茶,別的茶他就是喝不習慣;而一旦沒有這種茶喝,他整個人就像毒瘾發作一般,還比那更難受!所以他後來就毅然決然地下定決心,戒掉這種喝東方美人茶的習慣,而且已經戒了五年了!我這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就如同釋尊在故事中對五位沙門說的,用功修行是有方法的,但絕不是一天到晚打坐,才叫修行;也不是一天到晚誦經、持咒,才叫修行;修行其實就在我們生活中的分分秒秒、點點滴滴。比方我們的眼睛見到喜歡的東西,正要起貪心的時候,你覺察到了,就趕快轉!耳朵聽到悅耳的聲音,要引誘你,你覺察到了,那趕快轉!不要就隨它牽引而去。
每晚要入睡之前,一定先虔心內觀反省自己:我今天起了貪心嗎?起了瞋恨心嗎?起了嫉妒心嗎?有了非分的想法,做了非分的行爲,說了非分的話語嗎?如果有,那我們就應該予以適度的調整;沒有,那就自己鼓勵自己,以後都必須這樣去做,這就是在守護我們的六根。
說到「食知自節」,這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滿困難的。凡夫的世界,畢竟是以美食主義者居多,盡管學佛修行,到底還貪戀著口腹之欲的滿足,這所以有些人一見到美食,就往往毫無節製的大快朵頤一番,這是一個極端。而另一個極端,則是過度的壓抑自己、刻苦自己;對于修行而言,這兩者不免都是各有所偏的。
佛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1,印順導師給以廣義的解釋爲:『凡有資益增長作用,都可稱爲食。』2爲了維持個體生命的存續,不消說,飲食是絕對必要的;但我們切勿忘記:依『食』來資益增長這個身體,目的是要好好地修養自己、利樂衆生、服務社會的。所以飲食,只要天然、衛生,吃下去有益身心,就可以了!至于還要要求精致、可口、美味,那是貪了!有些人甚至爲了追求美味,或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而造作殺生的惡業,那真是可悲複可愍了!
世俗人衣、食、住、用,樣樣講究享受、講究排場,甚至要仰賴名牌來顯耀自己、證明自己的存在。但就佛法的修行而言,衣、食、住、用……,無一不是修行,無一不在挑戰我們的貪瞋無明。要能少苦,要能與真理之道相應,先從我們對衣食住用的少欲少求做起吧!《八大人覺經》也說:『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3一個人唯其將物欲減至最低,才有時間與空間去追求精神、心靈的淨化與提升,也才談得上隨遇而安、隨處而隨緣自在!(待續)
【注釋】:
1.《大集法門經》卷上(大正1.227下)。
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新版),頁70。
3.《佛說八大人覺經》(大正17.715中)。
《法句經講記(二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