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讲记(三十一)

  法句经讲记(三十一)

  〈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12.不慈则杀 违戒言妄 

  愚不施与 不观众生

  妄,音(望)bong7文洞切

  愚,音【牛】gu5语渠切

  与,音(予)u2英矩切

  「不」能心怀「慈」悲之人,缘于不能善观众生因烦恼增盛而引生种种过恶苦痛;不能于众生生起普遍的同情,「则」会随着一己的好恶、需要与私利,而「杀」害众生的生命。亦会「违」犯德行「戒」法,造作身语意的恶行,或侵害众生的财产、名位、家庭,或口不择「言」、「妄」语损他。这样的人,因为「愚」暗无智,但知自己,不知有他,所以也就「不」会善用自己的钱财、知识、修养,及技术、体力来「施与」众生、服务众生──这还是因于「不」能善「观众生」,不能体解缘起相依互存的道理所致!

  ※※※※※

  进一步分析本偈,实隐含二重因果,一重是:「不观众生」,就「不」能引生「慈」心悲行;一重是:没有慈心悲行者,遇缘就会造作或「杀」生、或「言妄」等「违戒」的恶行,并且会「愚」痴地执守所有,而「不」愿「施与」众生。

  所以,善察众生、成就观智,可说是慈心悲行的因依;而慈心悲行,则是如实慧观众生必然而有的展现。没有智慧,不成慈悲;若有,也仅是滥慈悲,有时不但解决不了旧的问题,还可能衍生新的问题。而且,不但解决不了别人的问题,还可能带来自己的问题。同样的,徒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利他的行为表现,这样的智慧,也仅是不圆满的偏真智慧,并非佛弟子的理想;必得智慧与慈悲兼修并学──悲智交融,才是佛弟子所宗仰的境界,也才算是真正的学佛。

  因为佛是觉者,而且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但仍未臻圆满;声闻是重于自证自觉;而凡夫则是错觉,或甚至不觉。所以说:因为觉慧而彰显出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殊胜处,一切良善的道德,包括慈悲心行的能否因圆果满,均与智慧的浅深偏圆,有着密切的关涉。

  慧,是以分别抉择为性的,分别抉择什么呢?举凡一切法的是非、善恶、邪正、染净等事相及理性,都是慧的所观境。不过声闻者因厌离心切,重在逮得己利,所以他的所观境是近取诸身──但观五蕴身心无常苦空无我,即得断惑证真;这是偏重在悟入普遍法性的总相智──名为一切智。发心求大菩提的菩萨行者就不同了!『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菩萨行者既缘众生苦而发心,旨在教育净化、济拔众生的烦恼苦痛,他就必然着重广大的观智,必得遍观一切众生,乃至一切法的究竟实相。这一方面是为了简别众生的根机,了别烦恼所显的种种相,一方面则又为了以所学施以善巧的教育对治,故而菩萨智名为道种智。至于大觉佛陀最极圆满、真俗无碍的智慧,则独称一切智智。1

  佛菩萨的观察众生,为了拔苦与乐、利世度生;我们凡夫观察众生,至少可以以人为镜,透过别人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也了解自他、物我、心境之间的互动与关联,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着力点。印顺导师在讲到闻法的态度时,曾慈示我们:『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2;若以此来比况观察众生的态度,不也是如此的吗?此下就援引导师的譬喻,试为说明观察众生应离去的三种过失:

  一、若自己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那就如将钵盆『倒覆』一般,非但不能正确的认识对方,还可能因为自己的认识不清而遭受种种损失,或成为摇旗吶喊、随人起舞的一流。所以我常常说:不是人家要骗我们,而是我们自己不受骗上当就很难过!

  二、若自己心中存有好恶成见,或预设立场,那就如钵盆中掺了『秽汁毒素』一般,所见所闻即难脱情见与成见。而一旦落入情见,则再无理性与真实可说,因为对于所好者的一切,往往就自动加以美化、合理化;反之,对于所恶者的一切,当然就极尽丑化、妖魔化之能事了,那也可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另类呈现!

  三、要确知自己是愚痴无闻凡夫。充满烦恼与不圆满的凡夫所见的世界和众生,自是充满烦恼与不圆满的;甚且只是时空座标下的某一个时点、某一个切面,是片段、不周圆而又不脱我执我见的,一如钵盆有了『裂缝』,是不可能完整得知所观察对象的过去未来,前因后果与现缘的。

  当确知自己这凡夫的特性,所以慎勿固执己见,轻易将别人看死了,而应认可自己的未能遍知,也认可别人的充满烦恼缺陷,一如自己的千疮百孔;而更认可一切无常,只要有心改恶迁善,任何人都可能变得更好。如此以观众生,自会在心中多给别人一分尊重、体谅与宽容,甚至会想帮对方超脱他的烦恼苦痛──这也就是在观智之中,逐渐地培养出慈悲心苗了!

  13.酒致失志 为放逸行 

  后堕恶道 无修不真(一作「无诚不真」)

  致,音(智)ti3地记切

  逸,音(佾)it8英直切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后,音(户)ho7喜度切

  堕,音(道)t 7地贺切

  饮「酒」或吸食、注射毒品,会导「致」自己丧「失」心智、意「志」涣散、行「为」脱轨;甚至做出种种「放」浪淫「逸」的「行」径来,不该说的话说了,不该做的事做了,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到最「后」业果成熟,当然只有「堕」落「恶道」的一途。醉生梦死而无法面对现实的日子,若「无」法痛下决心(至「诚」恳到的)去作一番「修」正,去作一番革新,那今生就只能作为酒瘾、毒瘾的奴隶,过着没有自尊的、非人的、脱离现实的生活,而永「不」能与「真」理相应。

  ※※※※※

  本章有别于其他各偈的,是全偈之中都未出现『慈』、『仁』等字眼,乍看之下,似乎与本品的品题没有太多的关涉;但详细解析偈意,就会发现本偈主要说到酒与毒品等对于自他的影响,这其实就是对自对他的一种不慈悲。

  凡能使人乱性的,都可以泛称为酒。不饮酒,包括不吸食、注射会麻醉自己,使自己丧失心性的毒品已如前述,为何这些是佛弟子所应当戒止的呢?

  一、喝了酒之后,恶向胆边生,很多罪恶就在酒后神智不清的情况下造作出来,不管是伤害别人,或者被伤害,都可能造成终生无可弥补的憾恨!尤其现代社会充斥毒品的诱惑,其危害之烈又更甚于酒,一旦染上毒瘾,它就像个噬血的恶魔,一步一步在心理上瘫痪你的意志、理智与道德,叫你为了它,人格、尊严……什么都可以不要!然后又在生理上一寸一寸侵蚀你肉体的养分和神经系统,叫你镇日在幻觉、幻视、幻听的超现实中半死不活,直到形销骨立、不成人形而后已!所以毒品无论如何是碰不得的!

  二、一切罪恶的根源,是颠倒无知。不管饮酒或吸毒,都会让自己陷入一种神智不明、迷蒙暗昧的心理状态,有时连一般正常的识别都谈不上,更遑论甚深佛法的修学!所以酒与毒品,当然要列入修道的禁制。

  有一个故事就是说到饮酒之后所引发的骨牌犯戒效应,为佛弟子切莫轻忽!这是说一位受持五戒的在家居士,一日,他太太因事要回娘家,回程想顺便买酒回来,所以就将酒瓶中剩下的一些酒倒入玻璃杯中,放在桌上(以前买酒要押瓶费,所以通常拿空瓶去换)。这位居士自外工作返家,实在是又饥又渴又疲累,一见桌上有杯水,就端过来一饮而尽。忽然喉咙一阵辛麻,他才惊觉:原来,自己误把酒当开水喝了!喝了就喝了嘛!不知情的无心所为,本来并不算犯戒的,可是坏就坏在这杯酒似乎就此唤醒了他对酒的记忆,于是一发狠,干脆一不作二不休,索性去买一打酒回来喝个痛快!

  喝着喝着,少了下酒菜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恰好隔壁养的鸡跑过来了,他心想:反正又没人看见,不如杀了它当下酒菜。一个人正吃喝得酒酣耳热之际,邻家的太太来敲门找鸡了。他起初诓称未曾见鸡,继而在酒精的催化下,一时起了淫念,就将她骗入屋内,非礼了她。为了无心喝下的一杯酒,到最后竟将平日持守的五戒──杀生、偷盗(不与取)、妄语、邪淫(、饮酒)──全给犯了,这真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啊!

  上面的故事可说为『饮酒败众德』3作了最佳的注脚,现代版的可能还要再加上酒后家暴、酒驾肇事,以及为了吸毒、买毒,铤而走险、作奸犯科、出卖自己等自害害人的罪恶。酗酒或吸毒,最初当然可能有来自同侪的诱激好奇,有来自恶意的构陷,但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个人的心理因素,诸如:内心空虚,不知人生的目标,无法面对并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以及对生命的迷惘等,于是选择逃避而一头栽进这虚幻又与现实隔离的世界,好让自己暂时的抽离。没想到竟渐渐深陷酒瘾、毒瘾的囹圄,不克自拔、不得自主!

  也许在少数清醒的时刻里,他是信誓旦旦说要戒除的;可是一旦瘾头发作起来,他为了满足自己,又可以六亲不认,连自己的身体、妻儿……一切一切都可以出卖,而只求换来片刻的快足感!这不仅对家人至亲的身心,是一种残酷的、无底的折磨,从酒醉、吸毒后,在神识不清下杀人、伤人的事件时有所闻,更可得知这亦是对社会治安与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安全与不慈悲,甚且将自绝于佛法门外,与真理绝缘。所以,请审慎自己的每一个脚步啊!否则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17.若念慈心 无量不废 

  生死渐薄 得利度世

  废,一音(诲)hoe3

  喜【过】切

  一音(费)hui3

  喜贵切

  死,音(史)su2时矩切

  薄,音(仆)pok8边独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在上一品〈惟念品〉的释品题中介绍过,「念」,依佛法的解说可有二义:一是明记不忘,一是忆持对治,而非仅止于寻常的忆念。是我们读过、学习过、听闻过、经验过的,无论吃亏上当,或者成功失败,都明记不忘这个体验或教训;而且在自己烦恼现前,甚至从恶心发而为恶言恶行时,还能忆持所学,给以正确、有效的对治,这才是佛法中「念」…

《法句经讲记(三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