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讲记(三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的真义。

  其次要解说的是「无量」。如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儿等关系亲蜜、感情融洽的人慈悲,那是有限有量。若将此慈悲扩大到我们的亲友、师长、同事,再扩大到与我们不认识的人,甚至与我们敌对的人,最后,扩大到全体人类、生界所有的生命,乃至六道众生,这样的慈悲才是无有限量的。

  所以,就空间来讲,遍及十方世界所有的生命;就时间来说,则涵盖过去、现在、未来,尽未来际的一切众生,无不在他的关怀之列,所以无量,佛教名之为『大』──大到无所不包、无所不涵容,慈、悲、喜、舍都无限量,始名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以下即试为解说本偈:「若」我们能常「念」以「慈」悲「心」,来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不单是与我们关系亲好之人,而更包括了「无量」众生、无边有情,从过去、现在以至未来都「不」停止(「废」,停止之意)。如此,我们的福报、人缘一日一日广大,生生世世,自有福缘与善知识亲近,持续佛法的修学,并且得与志性相投的同参道友,在菩萨道上偕伴同行。在这样的辗转熏修中,信愿、慈悲与智慧,日益增明、深澈,「生死」烦恼业缘,逐「渐」淡「薄」、消解,终有一日,能「得」世出世间的大「利」──超脱(「度」,超脱之意)「世」出世间烦恼生死,也度化众生超脱烦恼生死,同证涅槃无生。

  18.仁无乱志 慈最可行 

  愍伤众生 此福无量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愍,音(敏)bin2文谨切

  修学佛法,不是一时兴起,不是附和流行;是对于自己和世间有所迷惑,而希望得到超脱;是对于身心烦恼有所厌恶,而欣求得到清净。为此而学,所以首须确立学佛的目标──无上菩提,动机──同体大悲心,以及方法──空无我慧;依此三要而学,才不致走冤枉路而偏离圣道。

  佛弟子若能心心系念在佛果菩提,又心存慈「仁」、广修智慧,那就不会自己扰「乱」自己的「志」向,三心二意、摇摆不定。见众生的没有福乐,而生慈心与乐;见众生的苦恼重重,而起悲心拔苦,没有什么比拔苦、与乐更能拉近与众生的距离,而使众生乐于接受佛法的教化了!故说「慈」悲心行是诸法门中「最」为「可行」的,尤其「愍伤众生」的苦痛而施以济拔,更为苦难众生所迫切需要。站在菩萨广集福智资粮的立脚点看,「此」行所得「福」德,自是「无量」!

  19.假令尽寿命 勤事天下神

  象马以祠天 不如行一慈

  命,音(孟)beng7文竞切

  象,音(上)siong7时共切

  祠,音(词)su5时渠切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假令」我们极「尽」一期的「寿命」,殷「勤」地奉「事」普「天下」的鬼「神」,甚至杀害「象」、「马」、牛、羊等牲畜作为祭品,「以」向诸「天」祈祷(「祠」,祈祷之意)祝愿,都远「不如」发自内心,「行一」利乐众生、饶益众生的「慈」悲行,而能够修集福业。

  释尊所以宣说本偈,是因为如下的因缘:

  佛世,有一个大国,国王名为『和默』,因为该国地处边境,佛及弟子不曾前去游化,所以不知佛法僧三宝,更不曾领受圣道的教化。他们平日就奉事婆罗门梵志以及一些外道邪神,而且每以杀生设供作为常行的祭仪。

  一年,太后得病在卧、困顿羸弱,但遍求良医,却始终没能治好。于是国王就遣了多位巫医,到各地去求医求药,可是拖了几年下来,仍未能使太后的身体回复健康。国王在无计可施的心情下,只好召来国内的婆罗门,大约二百人,请他们到王宫来,设宴供养。席间,国王就告诉这些婆罗门说:『母后为病所苦,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不知到底为何缘故?诸位都是聪明才智过人的宗教师,上知天文星宿之变,下通地理相法之学,究竟我们做了什么,冒犯了天地神祇?尚请各位明白相告。』

  诸婆罗门就回禀国王说:『这全是因为星宿错乱、阴阳不调的缘故,才使得太后久病不愈啊!』

  国王一听,连忙问道:『那该作何种祭祀,才能使母后病体得愈呢?』

  婆罗门就说:『当于城外,找一处所,整治清净,以祭祀四方山神、日月星宿;然后准备百头不同种类的畜生及一小儿,杀之以向诸天祈愿。祭典当天,王还要亲自将太后带至祭坛,向诸天神跪拜请命,等祭典结束,太后的身体自然除愈。』

  国王听了婆罗门的话,直当是黑暗中乍现的光明,随即依言备办一切,然后就浩浩荡荡地驱赶着包括人以及象、马、牛、羊等百头牲畜,朝着城外的祭坛而去。可怜这些牲畜,仿佛知道自己即将面临被宰杀的噩运似的,竟沿途悲鸣,声动天地!

  大慈大悲、普济众生的释尊,愍怜国王的冥顽愚痴,而竟相信杀害众多众生的生命,可以挽回一人的生命!为了不忍他造作深重恶业,又不忍那些众生沦为祭品,于是也带领了随行弟子,往和默国王的国家前去。双方就在东门城外的路上相遇了,国王远远看到释尊从路的那头走来,仿如红日初升,皓月盛满,光彩焕发,照曜天地,内心不觉生起孺慕之忱。连夹道的人民见了,亦莫不生起爱敬之心,而所驱赶的这些畜生,也都祈愿能得释尊的救脱。

  当王的座车来到释尊面前,国王不由地下了车,除去车盖,走到释尊跟前,双手合十,长跪在地,向释尊问讯。释尊命他坐定之后,便问他欲往何处?

  国王恭敬地回答:『母后罹病经年,尽管遍求良医神祇,却仍束手无策。今日正预备前去祭谢星宿及四山五岳诸神,来为母请命,希望能让她老人家的病体因而康复。』

  释尊闻言,就告诉国王说:『请仔细谛听、思惟我要对你说的这番话吧!要收成谷食,当先播种、耕作;要得到大富贵,当先布施植福;要能健康长寿,当先学慈悲心行;要得甚深智慧,当先闻思修学佛法。有预备工作为因,经现在的努力为缘,将来定当成就其果。

  生长于富贵之家的人,论理不会喜爱贫贱人家的饮食,同样的,诸天居住在七宝所成的宫殿,衣食日用之物,只需动一心念就自然现前,怎么可能舍弃甘露玉食,来吃你们为他准备的粗秽血腥之食呢?祭祀淫乱,以邪为正,以杀生而求生,无疑离生越远,杀害众命以救一人,岂是正理?』于是,释尊就说了以下的这首偈颂:

  「假令尽寿命,勤事天下神,象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释尊宣说此偈时,一面又大放光明遍照天地,连投生地狱、饿鬼、畜生三途,以及八种无暇修学佛法的众生,都莫不各得其所、坦然受报。国王和默听闻了释尊所慈示的妙法,又亲睹佛智慧法身所显的无量光明,一时法喜踊跃,遂得见道迹。连病中的太后听了这微妙善法,都觉诸根悦豫、通身轻安,病体居然就此不药而愈!而原本要跟随国王前去祭坛的这二百名梵志,在亲闻了圣道法义之后,也对过去所学深感不智。在表明愿为释尊弟子后,释尊也慈悲地接纳了他们,让他们如愿在佛法中修行。其后,佛及弟子们又接受了国王及大臣一个月的供养,方始离去;自此,国王和默以佛法治世,国家因而日渐强盛。

  这是佛如何化度和默国王由邪信改为正信的故事,在中国,也有一个很有名的破除迷信的故事,叫做『河伯娶亲』。

  故事是发生在战国时代的邺城,邺城位在漳河平原上,然而每年一到雨季,这条漳水就必定泛滥成灾,所以在每年的雨季,邺城都会有一个很特殊的祭河神的仪典。

  这一年,西门豹被派任至邺城当县令,他只知邺城民不聊生、普遍穷苦,原以为是河水泛滥、影响收成所致,没想到一察访起来,才知道是巫婆勾结了教人的长者与官吏,假藉祭祀之名,向百姓强索金银珠宝;交不出来的,就得将女儿献给河伯当老婆,一些民脂民膏就是这样被搜括光的。新官上任的他虽然有心思革,但仍选择按兵不动,以免打草惊蛇。

  到了祭典这一天,西门豹也跟着人群到河边去观看,他一看到即将献给河伯当老婆的女子满脸的惊恐,就开始嫌起她长得不够漂亮,没有资格当河伯的老婆之类的话。就在众人还没意会过来的当儿,他又自言自语地说:『也不知这河伯究竟想要什么长相的老婆,不如,巫婆你下去问问吧!』只一个眼色,左右手下就将巫婆给扔到河里去了。

  过了一会儿还不见巫婆回来,西门豹就又喃喃地念着:『巫婆可能老了,走不快,那找个年轻的去好了!』于是,又将她的女弟子给扔了下去。女弟子被扔到河里之后,还是音讯全无,西门豹恭敬地在河边等了老半天:『女子可能走路走得慢,或者不懂怎么和河伯沟通,我看你这个身为教人的长者,也应该下去看看她们为什么去了那么久?』于是,危害百姓的两股恶势力就在这三言两语中给去除了,一旁的官吏这时早已经吓得屁滚尿流,跪倒在地、磕头连连的,连头都给磕破了呢!邺城的三害于是在西门豹的手中除掉了。此后,西门豹排除万难、修治水利工程,终使漳水不再成灾。

  佛法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4一般人不能正确的了达因缘观,不从自身去寻求问题的解决,而往往非因计因,将一切归之于外在不可抗力的一切,如上述因缘故事所说的,认为有一大力的神祇在主宰着我们;殊不知我们今日一切善恶苦乐的业缘果报,全由自己宿世或现生的造作而来。修学佛法,最起码要学会善观因缘,并从观缘起之中,寻求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真正的原因。不瞻前顾后、不怨天尤人,只管把握当下去创造清净善缘,那末,再困厄的境遇,都可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春天──只要我们够努力;只要我们够努力,一切终有否极泰来的一日!

  ※※※※※

  本品〈慈仁品〉各章,宛若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融悲于智的菩萨身影,在释文中,一再强调:慈悲需以智慧为前导,更需智慧来助成。因为,慈悲不只是对别人的苦难表示同情而已,也不只是从事慈善救济来为他解决眼前的苦难而已;而是透视到众生苦难的根源底里,而给以彻底的悲济,这若缺乏甚深的智慧,云何成就?我们总以为菩萨必定是慈眉善目的,但为了令众生转迷启悟、离苦得乐,乃至究竟涅槃,菩萨可能低眉,也可能怒目;可能谆谆善诲,也可能当头棒喝!菩萨这种不为己甚的广大心行,正是这个时代社会所最欠缺的,愿我佛弟子咸能兼习悲智,勇于为世间、为众生而付出自己!(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学佛三要》,页170~171。

  2.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页39~40。

  3.同注2,页110。

  4.《杂阿含经》卷二(大正2.12下)。

  

《法句经讲记(三十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