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叁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真義。

  其次要解說的是「無量」。如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兒等關系親蜜、感情融洽的人慈悲,那是有限有量。若將此慈悲擴大到我們的親友、師長、同事,再擴大到與我們不認識的人,甚至與我們敵對的人,最後,擴大到全體人類、生界所有的生命,乃至六道衆生,這樣的慈悲才是無有限量的。

  所以,就空間來講,遍及十方世界所有的生命;就時間來說,則涵蓋過去、現在、未來,盡未來際的一切衆生,無不在他的關懷之列,所以無量,佛教名之爲『大』──大到無所不包、無所不涵容,慈、悲、喜、舍都無限量,始名爲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以下即試爲解說本偈:「若」我們能常「念」以「慈」悲「心」,來平等對待一切衆生,不單是與我們關系親好之人,而更包括了「無量」衆生、無邊有情,從過去、現在以至未來都「不」停止(「廢」,停止之意)。如此,我們的福報、人緣一日一日廣大,生生世世,自有福緣與善知識親近,持續佛法的修學,並且得與志性相投的同參道友,在菩薩道上偕伴同行。在這樣的輾轉熏修中,信願、慈悲與智慧,日益增明、深澈,「生死」煩惱業緣,逐「漸」淡「薄」、消解,終有一日,能「得」世出世間的大「利」──超脫(「度」,超脫之意)「世」出世間煩惱生死,也度化衆生超脫煩惱生死,同證涅槃無生。

  18.仁無亂志 慈最可行 

  愍傷衆生 此福無量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愍,音(敏)bin2文謹切

  修學佛法,不是一時興起,不是附和流行;是對于自己和世間有所迷惑,而希望得到超脫;是對于身心煩惱有所厭惡,而欣求得到清淨。爲此而學,所以首須確立學佛的目標──無上菩提,動機──同體大悲心,以及方法──空無我慧;依此叁要而學,才不致走冤枉路而偏離聖道。

  佛弟子若能心心系念在佛果菩提,又心存慈「仁」、廣修智慧,那就不會自己擾「亂」自己的「志」向,叁心二意、搖擺不定。見衆生的沒有福樂,而生慈心與樂;見衆生的苦惱重重,而起悲心拔苦,沒有什麼比拔苦、與樂更能拉近與衆生的距離,而使衆生樂于接受佛法的教化了!故說「慈」悲心行是諸法門中「最」爲「可行」的,尤其「愍傷衆生」的苦痛而施以濟拔,更爲苦難衆生所迫切需要。站在菩薩廣集福智資糧的立腳點看,「此」行所得「福」德,自是「無量」!

  19.假令盡壽命 勤事天下神

  象馬以祠天 不如行一慈

  命,音(孟)beng7文競切

  象,音(上)siong7時共切

  祠,音(詞)su5時渠切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假令」我們極「盡」一期的「壽命」,殷「勤」地奉「事」普「天下」的鬼「神」,甚至殺害「象」、「馬」、牛、羊等牲畜作爲祭品,「以」向諸「天」祈禱(「祠」,祈禱之意)祝願,都遠「不如」發自內心,「行一」利樂衆生、饒益衆生的「慈」悲行,而能夠修集福業。

  釋尊所以宣說本偈,是因爲如下的因緣:

  佛世,有一個大國,國王名爲『和默』,因爲該國地處邊境,佛及弟子不曾前去遊化,所以不知佛法僧叁寶,更不曾領受聖道的教化。他們平日就奉事婆羅門梵志以及一些外道邪神,而且每以殺生設供作爲常行的祭儀。

  一年,太後得病在臥、困頓羸弱,但遍求良醫,卻始終沒能治好。于是國王就遣了多位巫醫,到各地去求醫求藥,可是拖了幾年下來,仍未能使太後的身體回複健康。國王在無計可施的心情下,只好召來國內的婆羅門,大約二百人,請他們到王宮來,設宴供養。席間,國王就告訴這些婆羅門說:『母後爲病所苦,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不知到底爲何緣故?諸位都是聰明才智過人的宗教師,上知天文星宿之變,下通地理相法之學,究竟我們做了什麼,冒犯了天地神祇?尚請各位明白相告。』

  諸婆羅門就回禀國王說:『這全是因爲星宿錯亂、陰陽不調的緣故,才使得太後久病不愈啊!』

  國王一聽,連忙問道:『那該作何種祭祀,才能使母後病體得愈呢?』

  婆羅門就說:『當于城外,找一處所,整治清淨,以祭祀四方山神、日月星宿;然後准備百頭不同種類的畜生及一小兒,殺之以向諸天祈願。祭典當天,王還要親自將太後帶至祭壇,向諸天神跪拜請命,等祭典結束,太後的身體自然除愈。』

  國王聽了婆羅門的話,直當是黑暗中乍現的光明,隨即依言備辦一切,然後就浩浩蕩蕩地驅趕著包括人以及象、馬、牛、羊等百頭牲畜,朝著城外的祭壇而去。可憐這些牲畜,仿佛知道自己即將面臨被宰殺的噩運似的,竟沿途悲鳴,聲動天地!

  大慈大悲、普濟衆生的釋尊,愍憐國王的冥頑愚癡,而竟相信殺害衆多衆生的生命,可以挽回一人的生命!爲了不忍他造作深重惡業,又不忍那些衆生淪爲祭品,于是也帶領了隨行弟子,往和默國王的國家前去。雙方就在東門城外的路上相遇了,國王遠遠看到釋尊從路的那頭走來,仿如紅日初升,皓月盛滿,光彩煥發,照曜天地,內心不覺生起孺慕之忱。連夾道的人民見了,亦莫不生起愛敬之心,而所驅趕的這些畜生,也都祈願能得釋尊的救脫。

  當王的座車來到釋尊面前,國王不由地下了車,除去車蓋,走到釋尊跟前,雙手合十,長跪在地,向釋尊問訊。釋尊命他坐定之後,便問他欲往何處?

  國王恭敬地回答:『母後罹病經年,盡管遍求良醫神祇,卻仍束手無策。今日正預備前去祭謝星宿及四山五嶽諸神,來爲母請命,希望能讓她老人家的病體因而康複。』

  釋尊聞言,就告訴國王說:『請仔細谛聽、思惟我要對你說的這番話吧!要收成谷食,當先播種、耕作;要得到大富貴,當先布施植福;要能健康長壽,當先學慈悲心行;要得甚深智慧,當先聞思修學佛法。有預備工作爲因,經現在的努力爲緣,將來定當成就其果。

  生長于富貴之家的人,論理不會喜愛貧賤人家的飲食,同樣的,諸天居住在七寶所成的宮殿,衣食日用之物,只需動一心念就自然現前,怎麼可能舍棄甘露玉食,來吃你們爲他准備的粗穢血腥之食呢?祭祀淫亂,以邪爲正,以殺生而求生,無疑離生越遠,殺害衆命以救一人,豈是正理?』于是,釋尊就說了以下的這首偈頌:

  「假令盡壽命,勤事天下神,象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釋尊宣說此偈時,一面又大放光明遍照天地,連投生地獄、餓鬼、畜生叁途,以及八種無暇修學佛法的衆生,都莫不各得其所、坦然受報。國王和默聽聞了釋尊所慈示的妙法,又親睹佛智慧法身所顯的無量光明,一時法喜踴躍,遂得見道迹。連病中的太後聽了這微妙善法,都覺諸根悅豫、通身輕安,病體居然就此不藥而愈!而原本要跟隨國王前去祭壇的這二百名梵志,在親聞了聖道法義之後,也對過去所學深感不智。在表明願爲釋尊弟子後,釋尊也慈悲地接納了他們,讓他們如願在佛法中修行。其後,佛及弟子們又接受了國王及大臣一個月的供養,方始離去;自此,國王和默以佛法治世,國家因而日漸強盛。

  這是佛如何化度和默國王由邪信改爲正信的故事,在中國,也有一個很有名的破除迷信的故事,叫做『河伯娶親』。

  故事是發生在戰國時代的邺城,邺城位在漳河平原上,然而每年一到雨季,這條漳水就必定泛濫成災,所以在每年的雨季,邺城都會有一個很特殊的祭河神的儀典。

  這一年,西門豹被派任至邺城當縣令,他只知邺城民不聊生、普遍窮苦,原以爲是河水泛濫、影響收成所致,沒想到一察訪起來,才知道是巫婆勾結了教人的長者與官吏,假藉祭祀之名,向百姓強索金銀珠寶;交不出來的,就得將女兒獻給河伯當老婆,一些民脂民膏就是這樣被搜括光的。新官上任的他雖然有心思革,但仍選擇按兵不動,以免打草驚蛇。

  到了祭典這一天,西門豹也跟著人群到河邊去觀看,他一看到即將獻給河伯當老婆的女子滿臉的驚恐,就開始嫌起她長得不夠漂亮,沒有資格當河伯的老婆之類的話。就在衆人還沒意會過來的當兒,他又自言自語地說:『也不知這河伯究竟想要什麼長相的老婆,不如,巫婆你下去問問吧!』只一個眼色,左右手下就將巫婆給扔到河裏去了。

  過了一會兒還不見巫婆回來,西門豹就又喃喃地念著:『巫婆可能老了,走不快,那找個年輕的去好了!』于是,又將她的女弟子給扔了下去。女弟子被扔到河裏之後,還是音訊全無,西門豹恭敬地在河邊等了老半天:『女子可能走路走得慢,或者不懂怎麼和河伯溝通,我看你這個身爲教人的長者,也應該下去看看她們爲什麼去了那麼久?』于是,危害百姓的兩股惡勢力就在這叁言兩語中給去除了,一旁的官吏這時早已經嚇得屁滾尿流,跪倒在地、磕頭連連的,連頭都給磕破了呢!邺城的叁害于是在西門豹的手中除掉了。此後,西門豹排除萬難、修治水利工程,終使漳水不再成災。

  佛法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4一般人不能正確的了達因緣觀,不從自身去尋求問題的解決,而往往非因計因,將一切歸之于外在不可抗力的一切,如上述因緣故事所說的,認爲有一大力的神祇在主宰著我們;殊不知我們今日一切善惡苦樂的業緣果報,全由自己宿世或現生的造作而來。修學佛法,最起碼要學會善觀因緣,並從觀緣起之中,尋求問題之所以成爲問題真正的原因。不瞻前顧後、不怨天尤人,只管把握當下去創造清淨善緣,那末,再困厄的境遇,都可能創造出屬于我們的春天──只要我們夠努力;只要我們夠努力,一切終有否極泰來的一日!

  ※※※※※

  本品〈慈仁品〉各章,宛若爲我們勾勒出一個融悲于智的菩薩身影,在釋文中,一再強調:慈悲需以智慧爲前導,更需智慧來助成。因爲,慈悲不只是對別人的苦難表示同情而已,也不只是從事慈善救濟來爲他解決眼前的苦難而已;而是透視到衆生苦難的根源底裏,而給以徹底的悲濟,這若缺乏甚深的智慧,雲何成就?我們總以爲菩薩必定是慈眉善目的,但爲了令衆生轉迷啓悟、離苦得樂,乃至究竟涅槃,菩薩可能低眉,也可能怒目;可能諄諄善誨,也可能當頭棒喝!菩薩這種不爲己甚的廣大心行,正是這個時代社會所最欠缺的,願我佛弟子鹹能兼習悲智,勇于爲世間、爲衆生而付出自己!(待續)

  【注釋】:

  1.印順導師,《學佛叁要》,頁170~171。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頁39~40。

  3.同注2,頁110。

  4.《雜阿含經》卷二(大正2.12下)。

  

《法句經講記(叁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