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P3

  ..续本文上一页南无善名称功德如来

  南无上自在幢王如来

  南无善能镇伏功德如来

  南无斗战胜如来

  南无善能镇伏功德逝如来

  南无普照庄严功德如来

  南无宝莲华善能镇伏如来

  南无应正等觉宝莲华善住觉山自在王如来

  如是皈命已,所有十方一切世界如来、应正等觉、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愿诸世尊忆念于我等,若我等此生、若我等前生,无始生死以来,在一切轮回中所受生处,所作不善罪业,自作、教他作、或随喜他作;若塔物、若僧物、若十方僧物,自盗、教他盗、或随喜他盗;五无间罪,自作、教他作、或随喜他作;十不善道,自正受入、教他入、或随喜他入:由是业障,有所覆藏。我有情或堕地狱、旁生、饿鬼,或生边地及篾戾车,或生长寿诸天;设得人身,诸根不具,或执邪见,或厌诸佛出兴于世,所有业障。今对一切诸佛世尊、智慧者、眼证者、权能者、称量者、知者、见者,彼诸尊前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此制止,永不再犯。愿彼诸佛世尊忆念于我等,若我等此生、若我等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在其他轮回中所受生处,所有施与畜生一抟之食,若我等布施之善根、若我等护戒之善根、若我等净行之善根、若我等成熟诸有情之善根、若我等发无上菩提心之善根、若我等修无上智之善根,悉皆合集,校计筹量。今对无上、无能胜、胜中胜、尊中尊前,普皆回向,悉回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诸佛世尊云何回向,未来诸佛世尊云何回向,现在诸佛世尊云何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

  各各忏悔一切罪 所有功德尽随喜

  我今劝请一切佛 愿证最胜无上智

  过去未来现在佛 于众生中最胜尊

  赞叹无边功德海 我今合掌皈命礼

  身业有三种 口业复有四 以及意三业

  十不善尽忏 无始至现在 十恶五无间

  心随烦恼根 诸罪皆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所有礼赞及供忏 随喜劝请转*轮

  我以所积少分善 回向圆满大菩提”

  今天所讲的是金刚经。金刚经有七种译本,现在所讲是依鸠摩罗什的译本,因为其中属它最流行。实在来讲,文字上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通顺,但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是意译的,将金刚经实在减少好多,可以说减少了……,又不到一半,大概减少了五分之二,有好多减少了。今日将减少的替他补充。金刚经最要紧的是八句偈。八句偈,鸠摩罗什只译出四句。实在说,焦点是八句,他减少了四句,还有好多东西是鸠摩罗什减少的,我将它补充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呢?Diamond,金刚是坚固而不坏。“般若”呢?智慧。“波罗蜜”呢?到彼岸。以金刚的智慧,断一切无明烦恼,脱离那个六道轮回,度登涅槃的彼岸,这个就是金刚经的意思。

  第一品是发菩提心品。现在讲经依著本宗的讲法来讲,因为三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所定的,不过是从文字上的意义来讲;照规矩呢,实在是六品。第一品是发菩提心品。

  (编者按)本文作者对鸠摩罗什所译经文,颇有增改。现将增益部分,以[]表明,如下文[云何修行?];改动部分,用文字注明,如下文:(原文为降)。下文凡同样情况,都按此例注明。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原文为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原文为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一大段已将鸠摩罗什译漏的东西补充了。本来须菩提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怎样住心?“云何修行?”怎样修心?“云何摄伏其心?”怎样摄伏其心呢?鸠摩罗什只译了“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漏了“修心”的字,所以凡是漏了最要紧的,我都替他补了上去。就唐三藏等其余的译本,藏文的译本,都照著原文来译的。不过鸠摩罗什译的经都减少了,我将减少的都补充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怎样来住心?怎样来修心、修行?怎样来摄伏其心?摄伏这个妄念?“降伏其心”,这个“降”字有些重,重过了头,本来用“摄”字就恰好了。即是第一个住心,住心就是安这个心,使这个心安定。这个修行呢?即修心,Practice Paramitas,修六个波罗蜜。摄心呢?将妄念摄伏。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原文为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摄(原文为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段最要紧,这段教你怎样发起菩提心。大众以前所讲,都没有明白,几十家注解都没有指出发菩提心的法子。现在我将各家、几十家经的经注未曾指出的,我都简简单单指出。“所有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九类众生,发心普度这九种众生,就是发广大心,这个心发到有那么广就那么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发广大心来普度他,这是广大心。大众笔记这四种,第一是广大心,最紧要的是这一段,发广大心。“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一切皆令他度到无余究竟涅槃的地方,我度他到究竟不生灭的地方,这个是第一心,大众记住,这个是第一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度尽无数众生,而不住于相,这个是常心。“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是不颠倒心。怎样是我相呢?略略解解:自私自利谓之我相。怎样是人相呢?痛痒无关,人家有病,与我无关;人家穷,与我痛痒无关;人家的事与我痛痒无关:这叫做人相。众生相呢?分形绝界,和我不同形,更加不同界,更漠不相关了。寿者相呢?惜命延年。这段讲发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大众能够发了这四个心来修行,就可以将妄念摄伏。妄念摄伏了,佛性就现前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段起,生清净心品第二,这段是第二品了。生清净心品。这段是教大众一班比丘行六度波罗蜜。所以行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精进也好,禅定也好,智慧也好,都不住相,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这个布施,那么清净心就现前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处讲离一切相。这个“如来”当“佛性”解。“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当“佛性”解,当“见性”解。所以“如来”有的讲法,这个“如来”不是一个佛,是“见性”解。“即见如来”当“见性”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段所讲就是:如果能闻金刚经,已与佛结了多生多世的缘。若进一步修行,就要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离空,亦离有,将空、有二边都要消除,要离空有二边,显中道实相。离一切相,离空相、有相,证到中道实相。证到中道实相呢?连中道都要跳出,连空、有、中道都要一齐超出,空有双离,全部离出,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好像渡河、过海,过了海,船就不要。成了佛、见了性之后,一切法不需要,所以离了四相、空相、有相,一成了功,全部相、空、有要全部离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处所讲呢,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起信与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