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余定熙居士編著
前言
呼吸虽停止神识尚未离开形躯
说明神识何时离开躯体
神识离开躯体向何处去
病者应有的认识
家属应有的认识
殡仪馆的一切施为亟待改进
火葬应在七天以后举行
自己的意旨应预先咐嘱家人
自力的因与他力的缘
结论
附录一 做个佛教徒临终前应有的遗言
附录二 丧事时应办的事项及人事安排
附录三 念佛十种殊胜利益
世人误认病者停止呼吸脉搏即是死亡,致贻害病人受极大痛苦。事实上病人气绝之后,因心灵尚未出离,不但仍在有知觉的弥留状态,而且这是最痛苦的时刻。因此本文提供病人临终前后的常识,呼吁世人重视人生最后的一件大事。一切要为临终者设想,作有益于死者的施为。盖此刻乃解脱、业缚、升、沉、苦、乐之关键。爰纂述此文,以倡“慎终”也。
编者敬识
前言
人是身体与心灵和合而形成,心灵是不灭的,身体是物质,如房舍、如机器、万物有成住坏空,身体有生老病死。心灵离开了身体,热度消失,命根断绝,谓之死亡,实在死是身体,心灵并没有死。可是病者的呼吸脉搏停止时,心灵决不是同时离开身体的。那么病者气绝之后,心灵何时离开身体呢?最快的有马上就去,最慢的或有延迟一二天。事实上最快与最慢是极少数,就一般情形来说,大致十至十二时,就会出离身体的。又有气绝之后,数天之内,常有死而复生者,其原因有二:一者,心灵尚未离去,二者,是去而复返的。基于上述事实,所以对于临终大事,千万要慎重。世人误认病者停止呼吸脉搏,即是死亡,即当作死尸看待了,致贻害病人受极大痛苦。因此本文提供临终的常识,以唤起社会人士对于病者临终前后的重视。
心灵是不灭的,家属应著重在临终者的心灵上,应如何才使心灵不痛苦,应如何才使心灵有安静,心灵所需求的是甚么,应引导心灵向何处去,应如何能使亡灵有利,如何为有害,等等问题加以重视。世人虽具高度智慧,但对人生最后的临终大事,则持“呼吸停止,即是死亡,即是断灭,既死即了,听其自然”的见解。只图如何安排与死者无所裨益的虚浮场面,而漠然忽视了亡者心灵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因错误的认识与错误的举动,而导致临终者枉受极大悲惨,生者则懵懵不觉知也,这不是不智么?
不知病人的呼吸脉搏虽已停止,而心灵(亦称神识)尚未离去,不但仍在有知觉的弥留状态,其心识的感受,正如生龟之脱壳,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在神识未离去以前,应特别体贴,要给将与世长辞的病人,能够有充分的平静与安宁。所以不能立刻搬动,不能哭泣,以免病者神识受到刺激,而痛苦加深。同时更要顾虑到神识何处去的问题。还是任彼神识随善恶业力以受升沉流转之苦呢?还是引导神识出离三界而得解脱自在之乐呢?然而皆为世人所忽视。世人不知神识之未去,不知怜死者之痛苦,不知作救度之安排,不知殓前之应监视,而为所不应为,应为而不为,可谓颠倒不智。对于最大的死的问题,归于不了了之的态度,不负家属应负的孝道,只图迅速了事,甘心铸成大错,岂不寒心!因此本文乃作忠实恳切的呼吁:“死”是人生最后的一件大事,惟有依据佛法,方得到最正确的认识,而彻底利益于死者的。各位人士若有所怀疑,则应亲近请教几位讲经的法师,不但可以释疑,复能增进认识,坚固信心也。事关病者的切身利害,能不慎重其事么?兹将临终前后的要点分述之。
呼吸虽停止神识尚未离开形躯
病者气绝之后,以神识尚未离去,仍然是有知觉的。须经过一段时间,通身冷透,神识出离,寿、暖、识都离开了身体,方算死亡。在气绝之后,神识未去之前,心灵正是很痛苦的时刻。且有因感伤往事而流泪的,亦有因贪恋世间情爱子孙财宝而难割难舍的,或有因心愿未了竟遽然离世而悲伤苦恼的,复有因冤屈未伸而不甘瞑目的,故此时此刻,正是悲苦交集。若又被搬动,又闻哭声,岂不更使将去未去的心灵,受极大的刺激,生者能这样忍心害理吗?世人不知,认为气绝就是死亡,往往因这种误解而铸成大错,病者家属及孝顺子女,不可不知也。
以一般错误举动来说,只要病人一断气,马上就悲哀啼哭,或抚搂病人而嚎啕,或任意搬动强其正寝,或趁身体未冷先为之沐浴穿衣,或注射强心针,或注射防腐剂,或方断气立即被送太平间,或当天被移殡仪馆。或更有两三天即行火葬者。这些残忍举动,对神识未去仍有知觉的病人,可算受尽惨毒虐待了。生者所行所为,实贻害临终人不浅,将使死者痛苦堕落,爱之反足以害之,这是最可怕的。
不知神识未去,其所感受的痛苦,与常人无异。常人还可以呼痛呼救,可以抗拒。病人虽气绝而神识未去的这段时间,硬要当作死尸看待,致使病人冤枉受极大痛苦,而口又无法申诉。因不解临终常识,而导致如此悲惨,宁不痛心!病人因遭受痛苦而心生嗔恨,因嗔恨心而使神识堕落恶趣之中,虽孝子贤孙亦无所知也。
因此呼吁世人,在病人气绝之后,神识尚未离去之前,假定为十小时至十二小时,在此时间之内,病室宜维持肃静,不能有上述种种举动,加害病人之身,以维护神识得到宁静与安全。病人睡的姿态,要听其自然,不能移动他。以后可用热水毛巾敷其弯节,使其转软。此时间内,不要探摸其冷暖,不要使蚊蝇触及,病室内不闲谈或悲泣。要利用十至十二小时,作有效的救度,引导病者的神识走向光明前途,往生圣境永享快乐。这是家属唯一的责任,也是为子女者唯一的孝道所在。
说明神识何时离开躯体
神识出离之迟速,与病者生平之行为品德,有直接关系。简单的说,极善极恶之人,以及往生圣境者,去得最快。一般普通人,去得较慢。例如:忠于国家、孝养父母、仁慈不杀、利人济世,这种种人,因为正气上升的缘故,直接生善道,(天道人道)所以去得快,又如:奸险阴毒、穷凶极恶、忤逆不孝、杀业太重,这种种人,因为邪气下沉的缘故,直接生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所以去得也快。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佛净土者,或修禅定证无生出三界者,其中有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安详念佛或入定而去者,当然直登圣境去得更快。普通非大善大恶之人,去得就慢了,但时间早迟各有不同,所以必须假定十至十二小时也。从身死之后,尚未受后生果报之前的过度时期,名为中阴身。有于一天二天受后生果报者,有于一七二七受后生果报者,最久七七四十九天决定受生。
就象征来说,最后去的地方,最后冷,但切忌试探冷暖。所谓十至十二小时,系就一般情形而说。但又须视天气及地方之宜与不宜,酌量可能性,将时间或缩短一点,或延长一点,均无不可。
神识离开躯体向何处去
无边际的空间为宇,无穷尽的时间为宙。在无边际无穷尽的宇宙之间,一切心灵所感受接触到的一切境界,也是无量无尽。概括的说,可分十种界域,四种是圣者的境域,六种是凡俗的境域。此十种境域的心体皆同,只以迷悟染净之不同,而形成圣、凡、解脱、业系之差别。以善恶业力之不同,而形成六凡流转于生死之无期。所谓法界唯心是也。此说明作圣作凡,或享解脱自在之乐,或受业障系缚之苦,皆自心所作,自心为主宰,即所谓唯心所造是也。然而兹值末法,若全靠自力证悟一途而登圣域者,亿人修行悟者难得一人。今之众生,痴闇迷染、虚妄颠倒、业重福轻、障深慧浅。岂不永沦三界流转生死么?释迦世尊就是为了悲悯末法众生,特别曲垂方便,昭示最简易最稳当的念佛法门。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以宏愿力故,无论上智下愚、善良邪恶、种种人,只要能回头向善,真信切愿诚恳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读那摩音,意为归命顶礼)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命终之时,佛及圣众,就来接引,于一念之顷,即得往生佛国,莲华化生,寿命无量,永离生死流转之苦,享受庄严胜妙之乐。因此所谓临终前后救度之法,应于生命垂危时,除不移动不哭泣外,家属及亲友们,于肃静无声的病房中,令其心境平静、清净,要为之同声称念阿弥陀佛,以引导病人的神识,闻佛名号,生欢喜心,心中也随著念佛,病者即会心境开朗,有安全感,一心求生佛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
病者应有的认识
一切世间一切万象,皆因缘所生,幻化而有。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缘聚则幻有,缘散则幻无。是故古往今来一切事物,无非水月镜花,犹如梦幻泡影,皆是石火电光,亦似过眼云烟。身若浮泡,幻质非坚,老衰病死,苦空无常,这是必然的生灭变易的轨则,迁流而刹那不住的。故人生的旅途,亦自必有其终站,谁都无法幸免的,世界正如旅馆客栈,我乃短暂过客而已。人生数十年,不但已在名利物欲、得失穷通、悲欢离合、憎会爱别、天灾人祸、生活压迫、烦恼忧虑、役形劳心之中打过滚,而且还要生生世世、舍身受身、因果旋转、长劫漂流、出没四生、沉沦五趣、生死梦中、万苦交煎、虚受如此身心大苦,而不觉知。
当念世间诸所有法,都是生灭无常的,都是梦幻不实的。又念三恶道苦,易入难出,人道恶浊,天福易尽,然而…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