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余定熙居士編著
前言
呼吸雖停止神識尚未離開形軀
說明神識何時離開軀體
神識離開軀體向何處去
病者應有的認識
家屬應有的認識
殡儀館的一切施爲亟待改進
火葬應在七天以後舉行
自己的意旨應預先咐囑家人
自力的因與他力的緣
結論
附錄一 做個佛教徒臨終前應有的遺言
附錄二 喪事時應辦的事項及人事安排
附錄叁 念佛十種殊勝利益
世人誤認病者停止呼吸脈搏即是死亡,致贻害病人受極大痛苦。事實上病人氣絕之後,因心靈尚未出離,不但仍在有知覺的彌留狀態,而且這是最痛苦的時刻。因此本文提供病人臨終前後的常識,呼籲世人重視人生最後的一件大事。一切要爲臨終者設想,作有益于死者的施爲。蓋此刻乃解脫、業縛、升、沈、苦、樂之關鍵。爰纂述此文,以倡“慎終”也。
編者敬識
前言
人是身體與心靈和合而形成,心靈是不滅的,身體是物質,如房舍、如機器、萬物有成住壞空,身體有生老病死。心靈離開了身體,熱度消失,命根斷絕,謂之死亡,實在死是身體,心靈並沒有死。可是病者的呼吸脈搏停止時,心靈決不是同時離開身體的。那麼病者氣絕之後,心靈何時離開身體呢?最快的有馬上就去,最慢的或有延遲一二天。事實上最快與最慢是極少數,就一般情形來說,大致十至十二時,就會出離身體的。又有氣絕之後,數天之內,常有死而複生者,其原因有二:一者,心靈尚未離去,二者,是去而複返的。基于上述事實,所以對于臨終大事,千萬要慎重。世人誤認病者停止呼吸脈搏,即是死亡,即當作死屍看待了,致贻害病人受極大痛苦。因此本文提供臨終的常識,以喚起社會人士對于病者臨終前後的重視。
心靈是不滅的,家屬應著重在臨終者的心靈上,應如何才使心靈不痛苦,應如何才使心靈有安靜,心靈所需求的是甚麼,應引導心靈向何處去,應如何能使亡靈有利,如何爲有害,等等問題加以重視。世人雖具高度智慧,但對人生最後的臨終大事,則持“呼吸停止,即是死亡,即是斷滅,既死即了,聽其自然”的見解。只圖如何安排與死者無所裨益的虛浮場面,而漠然忽視了亡者心靈上的一些實際問題。因錯誤的認識與錯誤的舉動,而導致臨終者枉受極大悲慘,生者則懵懵不覺知也,這不是不智麼?
不知病人的呼吸脈搏雖已停止,而心靈(亦稱神識)尚未離去,不但仍在有知覺的彌留狀態,其心識的感受,正如生龜之脫殼,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在神識未離去以前,應特別體貼,要給將與世長辭的病人,能夠有充分的平靜與安甯。所以不能立刻搬動,不能哭泣,以免病者神識受到刺激,而痛苦加深。同時更要顧慮到神識何處去的問題。還是任彼神識隨善惡業力以受升沈流轉之苦呢?還是引導神識出離叁界而得解脫自在之樂呢?然而皆爲世人所忽視。世人不知神識之未去,不知憐死者之痛苦,不知作救度之安排,不知殓前之應監視,而爲所不應爲,應爲而不爲,可謂顛倒不智。對于最大的死的問題,歸于不了了之的態度,不負家屬應負的孝道,只圖迅速了事,甘心鑄成大錯,豈不寒心!因此本文乃作忠實懇切的呼籲:“死”是人生最後的一件大事,惟有依據佛法,方得到最正確的認識,而徹底利益于死者的。各位人士若有所懷疑,則應親近請教幾位講經的法師,不但可以釋疑,複能增進認識,堅固信心也。事關病者的切身利害,能不慎重其事麼?茲將臨終前後的要點分述之。
呼吸雖停止神識尚未離開形軀
病者氣絕之後,以神識尚未離去,仍然是有知覺的。須經過一段時間,通身冷透,神識出離,壽、暖、識都離開了身體,方算死亡。在氣絕之後,神識未去之前,心靈正是很痛苦的時刻。且有因感傷往事而流淚的,亦有因貪戀世間情愛子孫財寶而難割難舍的,或有因心願未了竟遽然離世而悲傷苦惱的,複有因冤屈未伸而不甘瞑目的,故此時此刻,正是悲苦交集。若又被搬動,又聞哭聲,豈不更使將去未去的心靈,受極大的刺激,生者能這樣忍心害理嗎?世人不知,認爲氣絕就是死亡,往往因這種誤解而鑄成大錯,病者家屬及孝順子女,不可不知也。
以一般錯誤舉動來說,只要病人一斷氣,馬上就悲哀啼哭,或撫摟病人而嚎啕,或任意搬動強其正寢,或趁身體未冷先爲之沐浴穿衣,或注射強心針,或注射防腐劑,或方斷氣立即被送太平間,或當天被移殡儀館。或更有兩叁天即行火葬者。這些殘忍舉動,對神識未去仍有知覺的病人,可算受盡慘毒虐待了。生者所行所爲,實贻害臨終人不淺,將使死者痛苦墮落,愛之反足以害之,這是最可怕的。
不知神識未去,其所感受的痛苦,與常人無異。常人還可以呼痛呼救,可以抗拒。病人雖氣絕而神識未去的這段時間,硬要當作死屍看待,致使病人冤枉受極大痛苦,而口又無法申訴。因不解臨終常識,而導致如此悲慘,甯不痛心!病人因遭受痛苦而心生嗔恨,因嗔恨心而使神識墮落惡趣之中,雖孝子賢孫亦無所知也。
因此呼籲世人,在病人氣絕之後,神識尚未離去之前,假定爲十小時至十二小時,在此時間之內,病室宜維持肅靜,不能有上述種種舉動,加害病人之身,以維護神識得到甯靜與安全。病人睡的姿態,要聽其自然,不能移動他。以後可用熱水毛巾敷其彎節,使其轉軟。此時間內,不要探摸其冷暖,不要使蚊蠅觸及,病室內不閑談或悲泣。要利用十至十二小時,作有效的救度,引導病者的神識走向光明前途,往生聖境永享快樂。這是家屬唯一的責任,也是爲子女者唯一的孝道所在。
說明神識何時離開軀體
神識出離之遲速,與病者生平之行爲品德,有直接關系。簡單的說,極善極惡之人,以及往生聖境者,去得最快。一般普通人,去得較慢。例如:忠于國家、孝養父母、仁慈不殺、利人濟世,這種種人,因爲正氣上升的緣故,直接生善道,(天道人道)所以去得快,又如:奸險陰毒、窮凶極惡、忤逆不孝、殺業太重,這種種人,因爲邪氣下沈的緣故,直接生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所以去得也快。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佛淨土者,或修禅定證無生出叁界者,其中有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安詳念佛或入定而去者,當然直登聖境去得更快。普通非大善大惡之人,去得就慢了,但時間早遲各有不同,所以必須假定十至十二小時也。從身死之後,尚未受後生果報之前的過度時期,名爲中陰身。有于一天二天受後生果報者,有于一七二七受後生果報者,最久七七四十九天決定受生。
就象征來說,最後去的地方,最後冷,但切忌試探冷暖。所謂十至十二小時,系就一般情形而說。但又須視天氣及地方之宜與不宜,酌量可能性,將時間或縮短一點,或延長一點,均無不可。
神識離開軀體向何處去
無邊際的空間爲宇,無窮盡的時間爲宙。在無邊際無窮盡的宇宙之間,一切心靈所感受接觸到的一切境界,也是無量無盡。概括的說,可分十種界域,四種是聖者的境域,六種是凡俗的境域。此十種境域的心體皆同,只以迷悟染淨之不同,而形成聖、凡、解脫、業系之差別。以善惡業力之不同,而形成六凡流轉于生死之無期。所謂法界唯心是也。此說明作聖作凡,或享解脫自在之樂,或受業障系縛之苦,皆自心所作,自心爲主宰,即所謂唯心所造是也。然而茲值末法,若全靠自力證悟一途而登聖域者,億人修行悟者難得一人。今之衆生,癡闇迷染、虛妄顛倒、業重福輕、障深慧淺。豈不永淪叁界流轉生死麼?釋迦世尊就是爲了悲憫末法衆生,特別曲垂方便,昭示最簡易最穩當的念佛法門。謂西方有佛,號阿彌陀,以宏願力故,無論上智下愚、善良邪惡、種種人,只要能回頭向善,真信切願誠懇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讀那摩音,意爲歸命頂禮)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命終之時,佛及聖衆,就來接引,于一念之頃,即得往生佛國,蓮華化生,壽命無量,永離生死流轉之苦,享受莊嚴勝妙之樂。因此所謂臨終前後救度之法,應于生命垂危時,除不移動不哭泣外,家屬及親友們,于肅靜無聲的病房中,令其心境平靜、清淨,要爲之同聲稱念阿彌陀佛,以引導病人的神識,聞佛名號,生歡喜心,心中也隨著念佛,病者即會心境開朗,有安全感,一心求生佛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
病者應有的認識
一切世間一切萬象,皆因緣所生,幻化而有。所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緣聚則幻有,緣散則幻無。是故古往今來一切事物,無非水月鏡花,猶如夢幻泡影,皆是石火電光,亦似過眼雲煙。身若浮泡,幻質非堅,老衰病死,苦空無常,這是必然的生滅變易的軌則,遷流而刹那不住的。故人生的旅途,亦自必有其終站,誰都無法幸免的,世界正如旅館客棧,我乃短暫過客而已。人生數十年,不但已在名利物欲、得失窮通、悲歡離合、憎會愛別、天災人禍、生活壓迫、煩惱憂慮、役形勞心之中打過滾,而且還要生生世世、舍身受身、因果旋轉、長劫漂流、出沒四生、沈淪五趣、生死夢中、萬苦交煎、虛受如此身心大苦,而不覺知。
當念世間諸所有法,都是生滅無常的,都是夢幻不實的。又念叁惡道苦,易入難出,人道惡濁,天福易盡,然而…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