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个推动佛教的和乐共存的自由集团,不是深山中一个一个的隐者。」76人间佛教的奉行者当谨记:唯有如法如律的僧团存在,佛陀的法身慧命才能延续在人间!
释尊的时代,由于政治因素,并不允许在家众从事有组织的活动。但现代,在家居士多有成立团体,进行佛教活动的。导师特别提醒:如果少能注意到佛教团体的特色,而只是模仿一般社团的组织形式,也还是不够的。77佛教团体的特色是什么?这不妨说是僧团和合的纲领──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意和同悦」、「身和同住」、「语和无诤」。在家居士团体或者「戒和」、「利和」、「身和」的性质、内容,与僧团略异;但同样要在思想(见解、理想)、戒行(五戒、十善)、经济(待遇)的谐同均衡下,才能以身语意的和合,组成一支坚强的菩萨团队。如此,则能与出家僧团相辅相成,共成一番人间佛教的菩萨事业;切忌与僧团抗衡,而对消了僧俗二众同心为法为众生的力量。
肆、结语──从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实践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的实践──菩萨的利他行,虽然上述说为六度万行,而其实不出慧行与福行。「慧行,是使人从理解佛法,得到内心的净化;福行,是使人从事行中得到利益(两者也互相关涉)。」78这是依菩萨行的内容与性质而分别的。克实而言,只要出发以三心──菩提愿、大悲心、空无我慧,去从事一切利他的善行,皆名菩萨行,皆是人间佛教的实践。
学佛,是一般佛教徒常挂在嘴上的;但是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就少有人能够昂首挺胸地说──为了成佛!因为这对凡夫众生而言,是太邈远、太遥不可及了!佛是那样的崇高伟大,岂是卑微的凡夫所能成的呢!但我们该如何感恩导师从浩瀚的三藏中,为愚迷众生找到从凡夫直达佛菩提的联系道路呢!佛,是由人而成的;佛德,只是人性本有的无贪、无瞋、无痴善根,净化、深化至究竟圆满;只要依着菩萨道次第循序渐进,一切人都可能成佛,这对我辈凡夫是何其大的鼓舞!
以凡夫发心修菩萨行,导师依经说而慈示:应着重十善的修学,才是以人身学菩萨道的正宗。凡夫菩萨略有二点特征:79
一、具烦恼身,而正见正行具足:这才能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的烦恼,而依佛法去调伏它;这才不致标榜神奇、矜夸玄妙,俨然圣人模样。
二、悲心增上,力行十善的利他事业:信愿、慈悲、智慧──菩萨行的三要,应并重而不可偏废。如偏重信愿,即与神教无异;偏重智证,则必堕小乘的自了;然「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如少了慈悲利他的心,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萨行,80所以悲心相形之下是更重要了!
菩萨行当然是以利他为先务,但要达成利他的目的,即不能不净化自心;这就是导师所谓的理想要高,而实行要从切近处、从平实稳健处做起。「菩萨在坚定菩提,长养慈悲心,胜解缘起空性的正见中,净化身心,日渐进步。这不是说要自己解脱了,成了大菩萨,成了佛再来利他,而是在自身的进修中,『随分随力』的从事利他,不断进修,自身的福德、智慧渐大,利他的力量也越大,这是初学菩萨行者应有的认识。
81对此发诸三心,随分随力的利他行,笔者再加以引申为:从如实正观缘起、如理正思惟、如分正抉择中,开展「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修学菩萨行,且从与我们因缘深厚而亲近的人、事、地的关怀与净化开始,进一步扩及与我们关系疏远或甚至曾经对立的怨敌。从个人、家庭、公司、社区……,由点而线而面,结合同见同愿者同行,人间佛教绝不会是一条渺茫的路!期盼人人从人间佛教要义的理解中,发心做一名凡夫菩萨,发心去实践佛出人间的教授,那即是对人间的佛陀及人间永远的导师最深挚的怀念!
注释:
40.《中论》卷二〈观行品第十三〉(大正30.18下)。
41.〈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30~31。
42.〈法海探珍〉,《华雨集》(四),页78。导师在《印度之佛教》,页189也说:「解空寂理,行六度之行为菩萨乘。」
43.《印度佛教思想史》,页85。
4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八(大正 5.273 中):「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45.〈菩萨众的德行〉,《佛法概论》,页257。
46.〈菩萨众的德行〉,《佛法概论》,页257~258。
47.《杂阿含经》卷一四.三四七经(大正2.97中)。
48.〈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37~39。
4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大正 8.223 上)。
50.《印度佛教思想史》,页94~96;103~105。
51.《慧印三昧经》(大正15.464中)。
52.《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30.33中)。
53.《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30.33上)。
54.《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27~131。
55.〈人间佛教要略〉,《佛在人间》,107~109。
56.《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30.33上)。
57.《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33。
58.〈人间佛教要略〉,《佛在人间》,页109~112。
59.〈自利与利他〉,《学佛三要》,页150~151。〈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68~69。
60.〈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41。
61.〈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41。《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15~116。
62.〈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41。《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16。
63.《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11。
64.《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13~114。
65.〈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31。将「秘密大乘佛法」也列入后期佛教的范畴,是根据导师在同书,页32所说:「秘密大乘」是晚期佛教的主流,这是佛教史上的事实,所以导师不能同意「入篡正统」的批评,也不会彻底否定某些佛法。将秘密大乘教典判摄为世界悉檀,是依据佛法发展阶段的重点不同而为,并不是说秘密大乘佛法都是世界悉檀。即使是,到底「佛法的世界悉檀,还是胜于世间的神教,因为这还有倾向于解脱的成分。」
66.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43。
67.〈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45。
68.《妙法莲华经》卷第一〈方便品第二〉(大正9.8下)。
69.《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佛道品第八〉(大14.550 中)。
70.《妙法莲华经》卷第一〈方便品第二〉(大正9.10上)。
71.〈人间佛教要略〉,《佛在人间》,页112~121。
72.〈杂华杂记〉,《华雨香云》,页158~159。
73.〈中国佛教的由兴到衰及其未来的展望〉,《华雨集》(五),页149。
74.〈中国佛教的由兴到衰及其未来的展望〉,《华雨集》(五),页149。
75.〈人间佛教要略〉,《佛在人间》,页118。
76.〈佛在人间〉,《佛在人间》,页6。
77.〈人间佛教要略〉,《佛在人间》,页107。
78.〈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62~63。
79.〈人间佛教要略〉,《佛在人间》,页102~103。
80.〈学佛三要〉,《学佛三要》,页67。
81.〈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四),页60~61。
《从契理契机面向探讨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下)》全文阅读结束。